从1950年“飞鸽”的问世,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世纪交替前后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再到近几年来的悄然回归和流行,在过去70年里,自行车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它的命运也是中国人思维和理念前进的写照。眼下,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出行的重要手段,自行车正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出行方式一起共同搭建新的绿色出行生态。



自行车改变的职业与人生


在哈啰出行上海松江仓库,有一对来自安徽的共享单车修车夫妻——文师傅和他的妻子,他们在上海摆摊修理自行车已有20余年。去年他们加入哈啰出行,成为智能共享单车的运维工作人员。


谈起自己眼中自行车行业的变化,文师傅回忆说,结婚时,妻子娘家陪嫁的一个“大嫁妆”就是凤凰自行车,那时价值两百多块钱。他们用这自行车买东西、运化肥,直到离开家乡来上海闯荡,才把车子留给了家里亲人。


文师傅曾在屠宰场上夜班,白天兼职修理自行车。几年后,修车兼职变为专职。这一干,就是20多年。文师傅说以前自己摆摊时,妻子主要负责打下手,补补车胎、上螺丝等。进入哈啰后,自己负责车辆修理、硬件维修,妻子则学习操作哈啰后台系统的应用,做车辆修理工单的线上操作。现在,夫妻俩月收入接近1万元。


谈起哈啰等共享单车跟以前自行车的区别,文师傅说:“以前的车,一个轱辘就得四五斤重,又高又重,岁数大的、小孩们都没法骑行。现在轻便多了,老少皆宜,尤其方便白领上下班。”


改变的不只是自行车本身,文师傅多年的梦想也终于成真。他说:“以前生意不稳定,我们想买房,但不敢买。现在进这里面(哈啰公司),生活稳定,已经在周边买了房子。”


绿色出行新技术解决老难题


哈啰出行影响的远不是文师傅一家人的生活。据哈啰方面介绍,成立3年以来其注册用户已突破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5,单车骑行总里程189.8亿公里。


这是近几年共享单车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例证。数据显示,共享单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使城市出行效率提升了15%-19%。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尹志芳博士表示,慢行交通出行在国内具备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在技术革新的加持下,自行车正逐渐回归城市,成为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回归后的自行车面对着更复杂的服务场景。为此,共享单车企业们正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在成都天府新区丽景路段,由于离上班集中区域较近,公共交通不太方便,附近居住的很多白领都通过骑行哈啰单车往返。每天上班高峰期,单车骑行需求数量超过1000辆,容易出现短时间内供不应求的状况。借助最新推出的智慧运营系统,哈啰出行方面实时向运维人员输出调度指令,包括去附近哪些站点调度闲置车辆、调度多少车辆以及最优的调度路线等,丽景路段的出行状况得以改善。


为解决无序停车这一行业难题,哈啰出行通过上线禁停区、推荐停车点及应用“蓝牙道钉”技术,引导用户在停放区域内有序停放,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和规范化管理效率。


据了解,在以哈啰出行为代表的诸多出行服务企业共同努力下,过去3年共享单车已服务5亿用户,成为与公交、地铁并行的三大公共出行方式,满足了海量大城市日常通勤、短途接驳和中小城市日常代步需求。


新京报记者 张星 图片来源 企业供图

编辑 张冰 秦胜南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