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吉利学院成都新校区正式落成揭幕。这所知名民办高校历时四年多的西迁之路,终于迎来重要时刻。根据教育部今年3月的批复,成都校区将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2万人规划建设,今年9月就将迎来首批新生。

吉利学院校长王兴贵在揭幕典礼上的发言中,“感谢”一词出现了多达十次。其中,他对教育部的审批,北京大学的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延揽着墨最多,也显示出这一庞大工程背后的多方努力。

在教育专家看来,吉利学院此次西迁成都,一方面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西部城市主动作为,积极引入民办高校纾解地方高等教育短缺的重要举措。北大优势资源的支持,丰富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的内涵,在帮助吉利学院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也为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新校区校石揭幕。

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正如我国人口分布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南和西北两半壁一样,中国高等教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已然呈现出东西差异、二元格局。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资源短缺、高端人才流失、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的、现实的内外部原因。”任职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现挂职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的王顶明告诉新京报记者。

王顶明指出,早在民国期间的教育事业统计就显示,当时全国103所高校中,上海有22所,北京有15所,陕西、贵州、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均无一所大学,60%的在校大学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兴办高等教育机构、争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延揽高等教育人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这是中西部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首要原因。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朝晖也表示,随着高等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由此也加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东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理念超前,率先意识到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纷纷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像深圳、青岛、宁波等东部城市动作快,政策多,经济实力也相对雄厚,引入了很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西部不少高校面临着优秀教师资源流失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近两年来,中西部高校教师资源流失的趋势已经有所好转。正如姜朝晖指出的,包括教育部也都积极出台政策,规范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现行政策对于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挖人”行为也都做了不少规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挖人”,这也让中西部、尤其是西部高校保存了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西部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吉利学院的西迁是多赢选择

“着力破解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共识。”王顶明告诉新京报记者,202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版正在精心谋划之中。王顶明表示,可以预见,随着该计划的推进实施,西部高等教育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利好。

而成都此番引入吉利学院,则显示出西部大城市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力的决心。“成都、重庆等西部大城市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大,政府层面的重视最终促成了吉利学院的引入。”姜朝晖表示,吉利学院从1999年创建以来,在全国民办院校中发展较好,具有相应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这跟它与产业对接比较紧密、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产业有很大的关系。而当前成都对于高新企业发展特别支持,包括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落户到成都,这些企业与高校之间也会产生良性互动。

西部城市产业引入与高校引入的两手一起抓,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本地循环,让西部高等教育真正有了“造血”能力。“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关注和帮扶以‘输血’模式为主,而新一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更加重视西部高校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更加注重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加聚焦西部高等教育的优势特色和服务贡献。”王顶明表示。

对于吉利学院而言,姜朝晖指出,该学院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积淀,在全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现有的办学理念、运行模式、管理机制,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有些都可以直接沿用。吉利学院离开北京迁至成都,一方面也是响应了中央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号召,另一方面,在高校众多、名校扎堆的北京,吉利学院迁移成都,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成都,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加上本次迁址后北京大学将要给予的一些资源上的支持,相信吉利学院在成都应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姜朝晖告诉新京报记者,吉利学院的迁址,对于学院和北大,对于北京和成都,可以说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吉利学院。

北大对口支援探索公办民办高校融通发展,合作的关键是要落地

前文提到的北大对吉利学院的支持,是指北京大学将选派优秀教师充实到吉利学院,以教师任教、开设讲座、培训教师、学术交流、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帮助吉利学院提升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揭幕典礼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院士详细阐述了这些合作的内容,并表示,随着吉利学院成都校区的落成,北京大学与成都市、吉利学院的共建合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王顶明认为,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丰富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的内涵,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模式提供经验和启示。他表示,北京大学对吉利学院的支持,无疑为公办和民办高校深度合作、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探索了一条了全新的路径,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姜朝晖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办大学的诞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包括吉利学院在内的我国许多高水平民办高校都创建于那个时期。目前我国民办高校750多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在校大学生超过了700万,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到迈入普及化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比如支持力度有限、生源整体减少、优质师资相对匮乏、办学质量不高等挑战。

出于这些原因,王顶明指出,我们还不能说,民办高等教育是中西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解药。公立高校仍然是面向区域、扎根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科技创新和智力服务的主要策源地。不过,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办学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与优质公办高校对接、沟通,争取优质公立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和参与,助推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共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北大的优势是基础学科实力雄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成熟,科技转化流程通畅,北大在科研、技术和理念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对于吉利学院,对成都来说也都是宝贵的资源。而吉利学院有长期与市场合作、与产业对接的经验,也便于它承接北大的种种支持。”姜朝晖表示。不过,他也强调,这种合作一定要能够真正落地见效,最终促进学院发展和惠及学生成长才有意义,这是很关键的。

高等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西部振兴的基础是教育振兴

2017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多项实质性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

王顶明表示,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来说,没有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没有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也就难以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跃升。而要化解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需要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尤为关键。王顶明指出,如何根据地区产业布局、人才发展战略,更有针对性地寻求高等教育资源、引入更有竞争力的高校机构,是其必须慎重研判、前瞻部署的重要课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赵泽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