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勒斯


杰克·凯鲁亚克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 (美)杰克·凯鲁亚克/(美)威廉·巴勒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书评人 张阅

  那年我十一二岁,离我家不到两米的地方,有位十八岁少女被入室抢劫的同楼十九岁少年杀死并就地焚烧,少年盗走内存一百二十三块的存折,遂被捕枪决;两三年后,一位毒瘾少年,冲入附近一家新开超市杀死十八岁女收银员,抢走几十块,结果可想而知。加起来不到二百块,死了四条年轻生命。这是《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提供的故事。

  事实上,这是一桩由谋杀事件引发的文学事件——四十年代,杰克·凯鲁亚克的朋友卢西恩·卡尔,杀死了爱慕他多年的戴夫·卡默勒,即威廉·巴勒斯的老友,杀人者十九岁,被杀者三十二岁,而凯鲁亚克当时二十一岁,巴勒斯三十岁。这促发凯鲁亚克和巴勒斯这两位后来的垮掉派小说大师合写出一本描摹该事件的小说。

  有些文学会讨论这个世界像什么,本书无疑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垮掉派特殊的写作方式——作品与生活方式同一,写各种自传半自传小说、直抒胸臆的诗歌,说作品就不得不提到作家们的生活。这帮受过名校教育的年轻人,如书中所说,一方面有高智商头脑和不俗的文艺品位,一方面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因为本书的双重视角,小说里难免各有偏重。凯鲁亚克(小说化名莱科,下同)重点写卢西恩(小说化名菲利普,下同),巴勒斯(小说化名威尔,下同)重点写卡默勒(小说化名艾伦),俩人各写自己知道的那部分实情,合起来就是所谓真相。其实谋杀事件直到本书接近末尾处才发生,对于垮掉派那个圈子而言,这个人人皆知的故事没有剧透,两位作者利用貌似不经意的细节铺垫,让读者最后才明白:这桩荒谬如儿戏的杀人事件(一如我篇头提的案子),在他们那堆人中发生,并不稀奇。

  没心没肺可不只这一代,二十多年后,英国摇滚青年David Bowie在新歌中唱道“水手们在舞厅打架……警察在殴打不该打的人……”,这种道德感模糊的混乱环境就跟本书以四两拨千斤之笔力描绘出的社会一模一样,无怪乎那一代摇滚青年会热切崇拜凯鲁亚克和巴勒斯,他们也过着又乱又酷、性向模糊的生活。他们也会像凯鲁亚克本人一样,纠结于一种双重生活——遵从传统社会及家庭的价值观,或者与同辈们一起逍遥放纵。二者之差距可见书中电台肥皂剧和年轻人的高谈阔论之对比。

  而刚发现自己模糊性向的年轻人,不仅要面对态度保守的主流社会,还要处理新的情侣矛盾。莱科与菲利普的友情,在凯鲁亚克表面痞气、内在细腻感性的笔端下,也朦胧暧昧,最真挚动人的是杀人事件发生后两人依依不舍的诀别。威尔就截然不同,巴勒斯通篇的笔法都有局外人之感。篇末,小歹徒不小心放火烧了军工厂,威尔还在琢磨“狠不下心问他要抽成”。

  而“拔枪开战”的菲利普和艾伦,既如龙卷风一般卷起书中众多人物,又是时代里微不足道的两个年轻人。这个“菲利普是怎么杀死艾伦”的故事,用各种细节说明菲利普是个被宠坏的孩子,是这帮人中最骄纵任性、不顾及他人感受、及时行乐的一个;艾伦对他如痴如醉的跟屁虫行为,也让人预感他这种喋喋不休的祥林嫂,总有一天会死。菲利普在潜意识将他们自比为兰波与魏尔伦,也对自身的模糊性向感到迷茫,杀死艾伦,也就解决掉了如影随形的同性恋身份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