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拉格群岛》到《古拉格:一部历史》跨越了30年时间,《纽约客》的书评认为,《古拉格:一部历史》与《古拉格群岛》的关系,就如同记叙特洛伊战争的史书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样。

  □牟尼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这是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献辞。本书1973年在西方出版,很快引发了轰动。在此之后的30年里,一直没有任何一部可以与之相比的同类著作出现。但是,在2003年,一部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甚至超过索尔仁尼琴这部三卷本纪实的作品出现了,这就是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如果说,前者以文学的笔法细致描绘了苏联劳改营及囚犯的生活;那么,《古拉格:一部历史》则以坚实的档案和资料凝练了一座纪念碑,将古拉格的罪恶镌刻无遗,并哀悼那些数以百万计失去的生命,同时记录几千万人的悲惨际遇。

  “古拉格”是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缩写,同时代表着苏联的镇压体系本身。事实上,《古拉格群岛》并非索尔仁尼琴首次描写苏联劳改营的作品。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的索尔仁尼琴中学毕业后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毕业。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1945年2月他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杂志刊出。这部中篇小说首次描写了劳改营的生活,并运用了劳改营俚语。1965年这部作品受到公开批判。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自己花费11年时间创作的《古拉格群岛》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部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七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古拉格群岛》的出版迅速在西方引发了轰动,这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苏联当局1974年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1982年,中国首次出版了53万字版本的《古拉格群岛》,距本书法文初版只有九年,比后来在俄罗斯首次公开出版还早了7年。

  与索尔仁尼琴的局部性纪实和文学性写史不同,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书更具有历史学意义上的宏观视野。在时间维度上,本书从1917年到1986年,对于古拉格的起源,劳改营工业联合体的兴衰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在空间维度上,本书对于分布于苏联地区庞大的劳改营网络体系做了全景式素描。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摩尔曼斯克到沃尔库塔和哈萨克,从莫斯科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

  此外,作者还对劳改营的生活和劳动进行了细致而微观的考察,对于囚犯的衣食住行以及劳动、奖惩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披露。2870万人被强制劳动;1929年到1953年的斯大林时代,死亡的囚犯达2749163人(这个数据仍然没有反映斯大林时代司法制度的全部受害者的情况)……

  无论是接触到的材料,还是苏联解密的档案上,《古拉格:一部历史》都非《古拉格群岛》所能比拟——当然,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在视野上,《古拉格:一部历史》更为开阔,在时间维度上,本书涉及的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大量档案的解密,为古拉格作为一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为翔实和具体的资料,这些是索尔仁尼琴当时没有条件接触到的——当然,这无损于《古拉格群岛》在文学上的重要性。如果将两者参照阅读,对于古拉格的理解无疑将更为深刻。

  《纽约客》的书评认为,《古拉格:一部历史》与《古拉格群岛》的关系,就如同记叙特洛伊战争的史书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样。英国《经济学人》则认为阿普尔鲍姆的这部著作绝不逊于甚至超过索尔仁尼琴的三卷本纪实,并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