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畏晚年一直在整理母亲的著作。


《古拉格群岛》
作者:索尔仁尼琴
版本:群众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定价:130.00元

  【逝者】

  □牟尼

  6月18日上午,阿尔比诺尼的乐曲《柔板》声中,剧作家田汉之子,著名翻译家、《古拉格群岛》译者之一田大畏先生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6天前的凌晨两点,他在友谊医院离世,享年82岁。

  田大畏是剧作家及《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与潜伏在国统区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安娥之子。两人1930年同居,后因与田汉保持了五年通信恋爱关系的林维中由南洋归国而分手。1931年8月,安娥与田汉的儿子田大畏出生。她将儿子送回保定,请求母亲代为抚养。返回上海后,安娥告诉田汉:“孩子已死,勿需挂念。”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时,她和田汉在船上不期而遇。这次民族存亡战线上的再聚决定了两人的爱情命运。途中,安娥告诉田汉:“孩子尚在,而且也长得很高了。”田汉听后十分激动,对安娥的爱火再度燃起。1940年,安娥将儿子接来重庆后,已经九岁的田大畏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田汉和安娥在1948年前后才终于厮守在一起。1956年初秋,安娥应上海越剧院之邀,赴沪改编越剧,年底回京时,途中突发脑血栓中风而失语,从此半身不遂。

  田大畏生前曾经回忆,父母亲从1949年至1954年依旧过着独立的“宿舍生活”,没有称为“家”的住所,各忙各的。1954年,虽然有了共同的宿舍,但他们仍是聚少离多。“我感觉父亲是为了戏剧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母亲是为了革命和理想。他们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怎么困难,只要跟这些事有关,都不知疲倦,把物质和权势完全抛之脑后。”

  田大畏说,他曾因对父亲不够理解、不够体谅,而和父亲有过争执,但当他看到父母晚年相濡以沫的情景,也不禁想落泪。“我9岁才被母亲接到重庆,见了父亲一面,之后几乎联系很少,多半都是自己住校。但当我翻阅父亲晚年写给母亲的信时,才了解他原来对家人有那么细腻的情感。”

  田大畏早期结业于解放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73年9月-1985年4月期间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工作,曾任俄文采编组组长、参考部主任、副馆长等职务。他曾任文化部政研室主任、政策礼貌司司长等职。出版有《影片洗印技能》《幸福的糊口》《人间乐土》《玛申卡》《舞台生涯》《契诃夫与艺术剧院》《滨海遥远的已往》《古拉格群岛》(合译,1982年、1991年、1996年群众出版社)《屠格涅夫戏剧集》《中国古典文学在苏联》《死魂魄》等数十部译著。另外,多篇译文颁发或入辑于《世界文学》等刊物和多种译文集。200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在田大畏译著中,最著名的译著是他和其他人合译的索尔仁尼琴著作《古拉格群岛》。“文革”后期,群众出版社实际负责人于浩成想出版《古拉格群岛》,他找到了华北大学的同学田大畏。田大畏等人1979年就翻译完毕,但交稿后一度被搁置。后来,中央领导批准每年出版一批西方社会科学的书,《古拉格群岛》被列入名单,到1982年才出来,作为“甲类”内部书发行——即登记购买者。其实后来也没控制住。田大畏生前曾经回忆,作协四大,也就是被认为最“自由化”的那一次,群众出版社的人蹬了个三轮到会场卖,就没什么限制了,结果一版再版……

  除了参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翻译之外,田大畏还参与翻译校订了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刘方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他找了很多俄语方面的专家,很多人推荐田大畏,主要是他俄语翻译水平很高,甚至对一些行话、俗语也很熟悉。

  晚年的田大畏一直在整理母亲安娥的遗著,并协助写作《安娥传》。据其夫人透露,他不仅提供资料,还帮忙修改润色。他主编的三卷本《安娥文集》,收集了母亲创作的《渔光曲》等歌词以及诗歌,话剧,歌剧,翻译作品,小说、随笔,还有评论、报告文学,自述等等,200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