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语课》
编写:亲近母语研究院
版本:青岛出版社 2013年3月
定价:29.80元/册

  我对拯救孩子始终持审慎消极的态度,不改变社会,不改变大人,只是在教育这块大人们的次生土壤之上腾挪,我总疑心这只是徒劳。然而,我无法拿自以为是的绝望抹杀了少数他人精心护持的希望,更何况,我们似乎也只能从孩子身上着手以求改变。改变孩子,就是改变未来。

  《我的母语课》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了孩子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只是他自身的事,而且是一件快乐的事,任何痛苦的降临都可能来自成年人的权力挤压,尽管他们总是以爱与教育的名义。

  □书评人 梁卫星

  五四时代学贯中西的先贤们纷纷编写儿童教材,百年后再看,犹能感受到先贤们对儿童成长独立的殷殷之心,而鲁迅先生那“救救孩子”的呼喊,隔着遥远的时空,仍能传递民族的深创剧痛。然而,没有真的儿童,就没有真的人,就没有未来——那代人的深切共识,却被时代的翻云覆雨之手击得粉碎,百年后,我们的真儿童又在哪里?

  我在此,只想说,我们没有适合儿童生存的土壤。成人本该是儿童的土壤,但我们没有成人——没有儿童,怎么可能有成人?——我们只有大人——年龄大身体大的人,这些大人只是因为生物规律做了孩子的土壤,他们没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儿童。

  一个彻底物质化的社会,如果财富与权力获取了价值制高点,无论多么光怪陆离,无非一个冷漠势利壁垒森严的社会,孩子们无非活在大人们刻意制造的各种深渊陷阱里,没有成为儿童,更别说是成人的机会。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一个无尽荒凉毫无生意的世界,大人不过是他们的地狱,无论以什么样的慈爱正大的名义。

  我对拯救孩子始终持审慎消极的态度,不改变社会,不改变大人,只是在教育这块大人们的次生土壤之上腾挪,我总疑心这只是徒劳。然而,我无法拿自以为是的绝望抹杀了少数他人精心护持的希望,更何况,我们似乎也只能从孩子身上着手以求改变。改变孩子即是改变未来。

  幸而,这一塌糊涂的世界里,还有极少数艰难活成成人的大人,他们虽少,却守望相助,深知自己启蒙者的责任与担当,而我眼前的《我的母语课》这套教材,正是这极少数成人中的一小伙历时多年,为儿童们精心打造的一点绿洲。

  孤独与敬意

  在荒漠中开拓经营绿洲的人们

  在荒漠中孤寂地开拓经营绿洲的人们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护持着内心的那点点希望,我虽不听希望的将令,却不能不为他们的坚持而感动。因此,我写下这些文字,不为他们呐喊布告,只与他们通感同情。

  我不怀疑《我的母语课》的教育诚心,是因为这套书的编委,有几个人我是认识的,而其中的郭初阳与蔡朝阳两君,我更是深交已久,他们的人格气质,一直令我自叹不如。郭初阳君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结婚多年一直没要孩子,也打算终身不要孩子,他实在不愿自己的孩子活在一个不好的世界里。而且,他一直力行着公民教育,始终不认为自己在重复着西西弗斯的苦役,他对这个世界从来都心怀善意。

  蔡朝阳君多年来以自己的博客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引领他们走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他博客中最让我感动的文字,是他的育儿手记,那些记录他与他的孩子共同成长的文字,包孕着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这两个人深知什么是成人,什么是儿童,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教学中真正地做到了平等尊重地与孩子相处,我知道,他们多么希望孩子是孩子,儿童们有得其所哉的生活!看完《我的母语课》,我知道,他们两人和他们的朋友们是在多么用心地编选这套教材,他们是多么想孩子们有一个美好快乐丰富奇幻的童年啊!

  编选真正的教材是难的,给孩子编写真正的教材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年了,大人们编写的教材更新换代了一茬又一茬,其结果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直接变成了成年人,却永远也不会成人,童年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如果说这是大人们所需要的,那只能说他们成功了,而且是轻而易举。但《我的母语课》显然要把童年还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困难显而易见。

  我在看《我的母语课》时,感觉郭初阳们显然经历了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所谓做减法,我想就是把自己清空,清空大人们邪恶而伪善的想法,甚至清空启蒙者的忧心忡忡,甚至清空成人的美好愿望,最后让自己变成实实在在的孩子,以孩子的眼光来选文。这不只是需要对孩子的平等与尊重,更需要在孩子面前的绝对谦恭。我想,这套教材虽说有着明确的建构世界公民的目的,试图让孩子们“成为精神清明、有丰富情感、有独立精神的人”,但编者们还是基本清空了自己成年人的傲慢自大,保留了成人的诚恳殷切,因此,以儿童视角来看,这的确是一套儿童化的教材,是一次得体的教育行为。

  成年人的启蒙

  在孩子面前重建自己

  一次真诚合宜的儿童教材编选,首先需要成人心怀儿童的再一次自我启蒙,只有如此,他才能基于对自身人格中的儿童质素的感知体悟,以成人的理性面对浩如烟海的选文,吸纳识别那些发散儿童式光芒的文字,而后耐心组接分类,构成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如此,这荒唐无聊的世界便因为孩子而拥有了一点绿洲。

  因此,《我的母语课》是一个动态的世界。编者的理性在这里细化为精微深切的儿童心理学智慧与儿童教育学关怀,如母亲般抚摸着孩子的疼痛与贫乏,如父亲般关注着孩子的想像与需要。《我的母语课》于是成为一套谦卑的教材,其因为谦卑而博爱,因为博爱而深情,因为深情而切实:她似乎总在深切呼唤着——孩子,你慢慢走!

  因此,《我的母语课》是一个文学化的世界。当成人清空一切关于孩子自以为是的看法与所谓希望,儿童的本质即文学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孩子的世界本质上只能是文学世界。这意味着孩子的世界,游戏高于生存,趣味重于意义,幻想大于现实,快乐超越一切,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自由。在《我的母语课》中,文学是童谣童诗、儿童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动物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科学文艺等形式多样的文体,其间,草木虫鱼、风云雷电无不是人性化的存在。

  当然,文学世界并不排斥意义,恰恰相反,文学是真善美一体的,他以想象和故事的形式促进着人性的发育生长。就是在如此美好奇妙的母语中,儿童才能成其为儿童,作为人的精神与灵魂才得以孕育生长。文学的信念在这里得到了坚实的贯彻:一个自由的生命天然地知道生命的价值与责任所在,一切成人的筹划与计算只能适得其反。

  《我的母语课》也是一个生活与生命自然自由伸展的世界。其中的单元与主题分类完全顺应了儿童生活自然拓展儿童生命自由发育的规律,母亲、父亲、长辈、伙伴、学校、老师、世界依次出现,一如他们依次降临于儿童的生命之中;而围绕自我的形成,自然与社会也在儿童的视野中渐次丰富渐趋复杂。《我的母语课》就这样严格遵循着儿童生长的规律,按照生命的逻辑呈现出一个日益复杂纷繁日益多元广阔的世界。只有自由的生命才能配得上这个世界,也只有这个世界才配得上儿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母语课》其实就是一次面向儿童的示范,她宛若一个自由的生命在真善美的世界里从容成长,一切儿童都应该如此成长。

  我的消极

  被污损的母语

  最后,我却不能不说,关于《我的母语课》的诸多好处,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实际上,我对这套教材的教育结果并不看好!不是我不相信绿洲的魅力,虽然我深知沙漠总是会蚕食鲸吞绿洲,但我依旧愿意相信生命对绿洲的热爱远胜对沙漠的屈从。问题在于,这个由文学话语打造的绿洲正在全面丧失其现实土壤。

  《我的母语课》里有许多唐诗宋词,可是唐诗宋词吟诵歌唱的那美丽的世界在哪里?《我的母语课》里有许多可爱可敬的动植物,可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她们早已经成为绝响。文学只有依托于现实,文学才可作用于现实,自我的发育成长经由文学最终必得归趋于现实,如果因为现实的毁灭文学由合理的想像蜕变成为寻求不到依据的谎言,文学就丧失了其真善美的内核,文学就不再是一个自由充实的世界,而是空洞玄虚的大话集合。对儿童而言,文学就不再是福音,而是灾难。试想,当孩子们久已习惯了阴霾水泥玻璃的世界,他们的想像与感知力如何抵达清风白云、鸟语花香里包含着的情感与心灵;当孩子们久已习惯了铁甲电车的冰冷隔膜,又如何体察花草虫鱼的温柔细腻。

  这不是《我的母语课》编者的疏忽,应当说,这是他们的悲哀:他们洞悉了儿童的本质,也因而虔诚地给了孩子们一个切合其本质的世界——文学世界,但他们无法给孩子们这文学世界的母体,而糟糕的偏偏是,文学所赖以存在的母本世界已经被最大程度地破坏了,而且正在彻底地毁灭之中。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儿童的本质正在永久地失落,于是,《我的母语课》就成为了一个人类生命的博物馆,她展览着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也展览着一个正在消失的族群。

  不过,我还是不能以我的消极抹杀了希望的存在,我怎么可以保证,孩子们不会因为热爱这些温润奇幻的母语,热爱这美丽的文学世界,而萌发捍卫修复其母体世界的意识呢?这也许是这套教材最为悲哀却也最具人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