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吕栋

  一九一九年,《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发表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在文中说,觉醒的人们,应“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95年过去了,作为父母的孩子,你是否如鲁迅所愿的“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了呢?

  请以“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子/女儿”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小树(公益组织工作人员)

  我们总说,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心灵的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肯定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美好,在漫长的十二年求学中,你一定遇到过不喜欢的老师。他或她,可能虐待成性,出口伤人;可能偏心袒护,不能一视同仁;可能照本宣科,毫无工作热情;也可能以分数的名义施加高雅,扭曲人性。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做了更糟糕的事情……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总是讳莫如深。今天,当你的学业告一段落,请你勇敢地讲出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一个不喜欢的老师也没有,说明你生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我们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相信生长在关爱中的人一定是优秀的。所以本题请你留白,你将自动获得满分。

  写作要求: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考生:小树

  今天,我们怎样做孩子?

  去年夏天,顶着父母的强烈反对,我从一家待遇不错的企业辞职,进入一家法律维权的NGO。企业的工作本是他们托人帮我联系的。我爸在失望和无奈之余,给我留了一个作业,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孝顺?大半年过去了,爸问我思考得如何。其实,从高中到大学,从在山区做志愿者到出国读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类似的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孩子?

  这个问题,中国人一向十分热衷。从公元前五百年的《论语》,到两千多年后的《弟子规》,再到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少描述。其思想也一以贯之,一言以蔽之,曰“无违”,曰“父母教,须敬听”,或者说“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这条十分简单的规范,倒是也有效地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

  然而一百年前,新文化的思潮中,这条规范开始受到大规模的冲击,根系已经受到了致命伤。随着家长主义政府的建立,这种冲击暂缓下来,因为政府在家庭中代替了父亲,毛主席成了中国的家长。改革开放后,政府忽然退出了家庭生活的领域,只剩下一条朽木般的“无违”,根本不足以抵挡汹涌进入的现代社会。旧有的规范被摧枯拉朽般地席卷而去,而新的规范呢?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情况用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说,叫做“失范”。用海子的诗来形容,则是“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这种青黄不接令人痛苦,父母和孩子被锁进规范的巴别塔,双方都觉得自己是被损害的一方。父母遵从的规范我们姑且称为孝顺式。其内容是父母要为孩子毫无保留地付出,也要求孩子毫无保留地回报——孝顺。反过来,父母的失望在于,不能付出,或者没有回报。例如我父母希望为我买房,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而我却表示不需要房子。他们对此很恼火,因为这让他们无法通过付出来完成道德使命。对于之前提到的辞职,他们也很恼火,因为我没有服从。

  而越来越多的孩子遵从的规范是:父母相对独立,孩子也相对独立,彼此遵守界限,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规范我们姑且称为独立式。当父母逾越了界限,孩子会认为这是对自己领域的侵犯。著名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里,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的问题是,当两种规范产生冲突(孝顺式和独立式),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孝顺式不但行得通,而且依然是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道路。让父母为自己在三线小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买一套新修的房子,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带一个白胖的孩子。这是很多人的幸福图景。

  与此相反,独立式道路是一条新开发的小道。走这条路的最大好处,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住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职业,交往喜欢的人,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不需要完全符合父母的喜好。

  就我自己而言,我明确地偏好独立式道路,也毫无保留地去如此生活,是因为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不穷,甚至富有,却没有相应的安全感。他们也有过理想,但或许在春夏之交摔得粉碎,或许在下海后很少想起,他们的亲身经验让他们很难相信理想这个玩意儿。他们对于自由的生活,其实一直很没有信心,因此他们最大的渴望就是“稳定”。

  但是,我所感受到的时代是不同的,我认为自由的生活不但可能,而且正在发生——我需要投入其中。因为和父母的这种分歧,我必须走上独立的道路。

  鲁迅曾经希望父母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我们的父母并没有肩住那黑暗的闸门。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没。如今这闸门落在我们身上。但是否去承担这重量,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该如何选择,这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相信我的情况也是大多数中国青年的情况,或许对你会有启发。而且,无论你选择的结果是什么,我希望你的选择是基于真知、活力与热爱,而不是无知、怠惰或者胆怯。

  如果把以上的话作为给我爸的回答,想必他不会满意,但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爸,我想对你说:我要做一个独立的孩子,因为我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或许你觉得我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但也请尊重我的选择。这本来也是“独立”的题中之义。

  好了,我的回答如此,那么你的呢?

  考生:郭初阳

  师

  理发师的刀在头顶迟疑,真要再刮一遍,一丝不留?在镜子中,少年点一点头。头发已经剃尽,用剃刀再刮一遍,就会锃亮了。少年的手在围布里轻轻一弹,许多烦恼也随着头发扑簌簌滚落下去,一地的黑。

  这少年从理科班被分出来后,转坐在文科班的最后一排,一声不吭。班主任是教政治的女教师,并不欢迎他的加入,但他考大学的心很诚恳,凡事都能忍耐,甚至努力到没有时间去理发,头发长啊长,额前一绺拉下来就可盖住眼镜触及鼻尖,也好,头发和镜片是双重的保护,可以抵挡女教师冷漠的眼光。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报偿,模拟考第二名。女教师进来说:“这次爆了个冷门……居然考了第二名……”他坐在最后一排,纹丝不动,只感觉头在嗡嗡地响。

  索性去理个光头吧,同伴说。

  理发师霍霍地磨着剃刀,刮头很费刀,一会儿就钝了。磨了几下之后,新发于硎,刀锋在头顶轻轻平移,很轻的嗤嗤声,仿佛滑翔一般,要是读书能像滑翔那样平顺,那多好啊。晚自修的课间,几架点燃了的纸飞机,从四楼上甩出去,起初是滑翔,后来火光渐渐大了,从尾部蔓延到机身,飞机在空中一挣一挣,在漆黑的校园里,跳动着许多忐忑不安的心。就在那个夜晚,同伴们招呼着去隔壁学院偷橘子,好大一摊金灿灿的橘子就在墙那边,翻墙之前,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要先小便,于是一起小便,有一个抖抖索索了半天,解不出来。

  理发师用手指轻叩少年的头皮,笃笃笃,脑门上的响声,笃笃笃,女教师穿着艳丽的长裙,从走廊那头的办公室走过来,走得很轻,不让高跟鞋发出声音,但无从躲避反射的原理,她一出来就显影于一面镜子上,自制的后视镜就搁放在临走廊的窗框上。嘘,来了!等女教师在后门的小窗口往里窥视的时候,每一个人背影都安安静静。

  “你的头型好,滴溜圆,他的扁。”孩子侧眼看一看同伴,是的,头发剃尽之后,同伴的头像一个梨,有一点歪。同伴的头也被推到发根,看过去毛茸茸的,如果抬手去摸,无数根细密的针会把手微微吸住,不能平顺地向前。嗯,可以节省许多洗头的时间。

  理发师收好了刀。两位少年走出理发店的时候,并不知道以后的事情,他们没有料到那晚在墙边尿不出来的孩子后来会去做警察,他们也没有想到等待着两枚光头的是隔离与呵斥,检讨书与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