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图书奖得主罗伯特·梅纳斯及其最新小说《首都》。



萨尔曼·拉什迪在“蓝沙发”作家访谈现场。


肯·福莱特携《火柱擎天》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丹·布朗(右)在《起源》新书发布活动。

  2017年法兰克福书展于10月11日-15日举行。书展的开幕典礼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并致辞。书展主席于尔根·博思不讳言这象征德法两国关系以及冀望一个“强大、统一欧洲”的政治意义。事实上,除了图书版权交易这一书展的基础层面以外,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都司职为政治时事的载体。

  按照习惯,书展前后都会颁出两个重要的奖项:开幕前夕揭晓德语图书奖;书展最后一日在保罗大教堂举办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典礼。德语图书奖由德国出版界与书商协会麾下的基金会所主办,嘉奖“最好的德语文学”。今年获奖得主是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梅纳斯(Robert Menasse),这是一位专注于研究欧洲民主现状与前景的作家。他的得奖小说名为《首都》(Die Hauptstadt),依然是一本以欧洲与欧盟现状为背景的作品,评委们看中的是书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索。欧洲当今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今日新小说中的“时代精神”所在。在欧洲的心脏评选文学奖,推举《首都》这样的作品,实在符合德国知识界的自我观照与反省传统。

  明天是书展最后一天,也是传统上“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日。1949年由一群作家和出版人发起的书业和平奖,初衷是让战后德国尽快从颓败与疏离之中走出,评选的核心所在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人道”与“国际宽容”。纵观历史上曾获得该奖的名字:黑塞、苏珊·桑塔格、哈维尔、帕慕克、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不是背后有一个非正义的政权,就是创作中充满了文化政治冲突。今年德国书业和平奖颁给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近以她反乌托邦女权主义经典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使女的故事》获得了“艾美奖”,这部发表于30年前的小说因此也被推上了当今美国意识形态争持的浪尖。而德国书业协会的评奖理由是阿特伍德在“危险趋势的暗涌之前体现出的政治直觉和穿透力”。

  采写、摄影/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发自法兰克福)

  拉什迪回忆格拉斯

  萨尔曼·拉什迪此次携新书《戈尔登家》在书展上的两次亮相都引来人潮。新书中的角色与设定在纽约的故事架构都令人联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于这样的比较,拉什迪也并不抗拒。

  故事的叙述者是戈尔登家的邻居热内(René Unterlinden),热内的姓氏来自德文“菩提树下”。拉什迪开头只说是随便想的,然后讲起了缘由:柏林墙倒后他与君特·格拉斯在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上喝咖啡,格拉斯忽然哭起来,说了一句:“想不到你和我还能再次坐在这里”。

  《戈尔登家》里面有一个“小丑”的角色,拉什迪说是以讽刺手法创作的特朗普形象。“当真实世界变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我们原来写魔幻现实小说的人都得转型,成为现实主义者”,拉什迪认为当今由政客操纵与互联网上的谎言满天飞,侵蚀着人们对真伪的辨别触觉,他说这时就得靠小说家去重构真实了。

  畅销榜霸主肯·福莱特、丹·布朗先后发布新书

  书展会场上每日更新的德国《镜报》畅销小说榜,前一日还是畅销历史小说家肯·福莱特的新书《火柱擎天》(A Column of Fire)雄踞首位,当丹·布朗的新书《起源》(Origin)一上市,马上将福莱特轰至第二位。两位的新书德文版由同一个出版社推出,也安排了两位畅销书作家先后在书展上面向国际媒体发布新书,吸引了各国媒体到场。

  福莱特的最新历史小说《火柱擎天》今年9月才在欧美上市,已席卷英、美、德等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这是继《圣殿春秋》《无尽世界》之后王桥小镇系列故事的第三部。肯·福莱特携太太芭芭拉在书展召开国际媒体发布会,给大家播放自己的旅行采风纪录片:到塞维利亚、巴黎、奥尔良、安特卫普等中世纪城市去考察教堂与城堡、到伦敦博物馆去研究16世纪的水手该穿什么衣裳、到当年监禁玛丽女王的苏格兰小渔村去感受狂风和湿冷等。

  设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火柱擎天》,故事围绕三位主人公的命运,在王桥小镇、巴黎等地展开。福莱特介绍,自己偶然读到英国最早的间谍活动是由伊丽莎白一世启动的,一下就挑起了他的创作欲望。福莱特用了三年多时间写这本书,期间参考了228本书,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牛津出14卷《英格兰史》,尤其是第八卷《伊丽莎白的统治》。他说最难考证的是当年各种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内衣、餐具、零钱、厕所、商店等,关于这方面他参考的书是《时间旅行者指南之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福莱特表示,自己近年写下的书,里面的各种角色:威尔士的挖煤工、俄罗斯工厂工人、犹太人、非裔美国人等,都在争取某种自由。《火柱擎天》的主题是信仰自由,但他自己从18岁开始就成为无神论者,理由是不相信人们能够在精神追求之上建立起一套“信仰系统”。

  福莱特提起自己12岁时第一本看的是007的书,他从此对“动作片”小说特别有兴趣。但他认为在故事中掺入真实历史,能够极大地增强戏剧色彩。福莱特的写作目的始终只有一个:要将读者引入想象中的世界,从而忘掉现实世界。王桥小镇系列出到了第三部,福莱特透露还会有下一部。而目前他已经在写下一本书,但内容还不愿意对外透露。

  丹·布朗一向极少在媒体上曝光,接受采访更罕见。这次他不光出席发布会,还在书展上面向大众举办了一场售票的新书发布秀。这也是今年书展做了一次的尝试,1800张24.5欧元的门票几个礼拜前已售罄。书展主席博思这次尝到了甜头,说将近两千名观众的读书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起源》是丹·布朗笔下主人公哈佛大学宗教象征与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的第六部历险记,如书名所示,小说家这次要回答的是“人类生命的起源”问题。10月初上市时,已同时翻译成了56种文字的版本出版。但丹·布朗提起,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才卖了98本,其中50本还是妈妈心疼自己而买下的。

  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如打开了自来水龙头的丹·布朗,介绍这个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故事主题与过去的作品一脉相承,依然有关宗教和“人类的惊天大秘密”。某天丹·布朗偶然听到了自己的作曲家哥哥格里高利·布朗写的一曲《查尔斯·达尔文的弥撒》,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上帝经得住科学的推敲吗?”他决定要写一本有关“上帝的未来”与当代艺术题材的书,于是花了半年去读数本人工智能与现代艺术的书籍、找人工智能专家聊天、并去了三次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丹·布朗读的参考书全是非虚构。他最近看完的是麻省理工物理学家马克斯·泰格玛格写的《生命3.0》,小说家表示自己极少看小说,但会经常重读经典,比如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罗伯特·陆德伦的情节构思,不时也通过阅读斯坦贝克去温习什么是好的描写。丹·布朗还透露,想写一本非虚构的书,也已经打好了一个草稿。

  《达·芬奇密码》曾引起罗马天主教廷的抗议,此次发布会上,各国媒体都有问及有关“人类与上帝”的问题。丹·布朗回应,当初写《达·芬奇密码》时,自己想引起大众去思考“为什么相信他们所相信的”。如今各种假新闻盛行,人们更需要去问自己这个问题。他表示并不畏惧教廷愤怒:“上帝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道德框架,有时为人类提供心灵安抚,但人生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有随机性。”至于“上帝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丹·布朗在与多位人工智能专家交谈后交出自己的答案:“上帝”会进化。他认为下一个十年,人类将通过科技会有新的互动方式,那将是“人类从未体验过的精神互动,那时候,我们对一个外在的上帝的需求会慢慢消失。”

  碎 片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见到了不少熟悉的中国面孔:小说家贾平凹携长篇小说《带灯》亮相、安徒生童书奖得主曹文轩讲童书创作、诗人王家新与他的译者顾彬对话,今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银奖的朱赢椿展示得奖作品《虫子书》,还有展馆外,走红英格兰多年的郭小橹向观众再次讲述自己从东方到西方的成长历程。

  在“美食廊”展厅上,艺术家李津创作的中国饮食风俗水墨画能令中国胃“咕嘟”一响。今年孔子学院/汉办首次在此设下100平方米的展位,还请来各界美食达人讲中国各地饮食的古今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