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诗》
作者:小川环树
译者:谭汝谦
陈志诚 梁国豪
版本:活字文化/中华书局 2017年4月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
作者:韦力
版本:海豚出版社 2017年8月


《自我的界限》
作者:(美)文以诚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
作者:渡边义浩
版本: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
作者:王国维、马衡
辑注:马思猛
版本:三联书店 2017年9月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
作者:欧丽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
作者:欧丽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作者:季剑青
版本:三联书店 2017年7月

  国 故 类

  《论中国诗》

  作者:小川环树

  译者:谭汝谦

  陈志诚 梁国豪

  版本:活字文化/中华书局 2017年4月

  小川环树是二十世纪研究诗词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三代代表性学者。小川环树发掘了日本学者特有的细腻感情资源,从小处着眼,将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发前人所未发。

  书中小川环树着重阐述了“风景”“风流”等词语在中国诗歌中的演进,并发现现在中国人所使用的“风景”“风流”与六朝时期已大不相同,它们最早体现了中国人高远的自然境界,没有中唐以后所表现的感伤主义和道德说教色彩。小川通过词语追溯,进而窥见到中国社会整个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通过一个小词,探寻了整个中国诗从兴起到兴盛再到最后衰落的过程。

  此外,小川还进行了个案研究,对唐宋诗人,尤其是苏轼的诸多事迹进行了分析研究。小川与中国的诗评家们着重叙述诗人的生平和单篇诗歌思想不同,采用与同时代诗人比较的研究办法,发现诗歌如何通过某些重要诗人而演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研究开启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新纪元。这本书里大部分文章是小川在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演讲稿,也遴选了小川旧作中的精彩论文,通俗而不失厚重。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

  作者:韦力

  版本:海豚出版社 2017年8月

  被冠以“中国民间藏书第一人”的韦力,不但珍本书、善本书买得多,写作也异常勤奋,在进行古籍版本有关研究的同时,也用游记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觅理记》是他在继《觅诗记》和《觅宗记》之后的又一本大作,多达50万字。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追溯了从宋代至清代理学家思想变化的过程。有人说,韦力不是专业的理学研究者,这本书的内容也大多浅显易懂。不过,韦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走遍了这些理学家遗留下的历史遗迹,不论是他们的墓还是他们生活过的村落或者街道。

  因此,读来会让人有时空穿梭之感,历史也不再是书本上死气沉沉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真实场景,让人们对历史更多了一份温情与敬意。宋明理学强调追寻学问的重点在“体悟”,而“体悟”的核心又在于亲身实践。这一点韦力做到了,也把他的体悟用书的方式传给了所有读者。现代人生活忙碌,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有精力和财力可以走遍所有的遗迹。以“卧游”的方式,跟随他书中的文字和照片游览一番,也不失为了解宋明理学思想的一个绝佳的方式。

  《自我的界限》

  作者:(美)文以诚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文以诚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史系主任,著名中国画研究专家。《自我的界限》中,文以诚将目光聚焦在晚明到清朝末年肖像画的演变。晚明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萌芽的出现,个人主义思想开始形成,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对肖像画风格的改变。在明朝之前,肖像画多为死者而作,用于祭祀和个人纪念,可是从明朝末年开始,肖像画开始注重人物的姿态和周围环境和陈设,以此作为人物的象征和暗示,作者将其称为“自我的界限”,这个时期,自画像也同时开始增多。文以诚认为,这些自画像展示了画者本人的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社会文化事件。此后,自画像进一步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象征的意涵,可以表达出更多个人的感情。

  这本书从“肖像画”发展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过程,通过不同时代的个案研究,如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和吴昌硕,展现了画家在社会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传统的选择性吸收和转化。将艺术与社会结合,是西方研究者惯用的研究类型,在他们看来,这也是艺术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羽:神化的英雄》

  作者:渡边义浩

  版本: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近代来华的西方人,曾经发现中国人的信仰有颇多可疑之处。比如,三国时期的武将关羽,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里有着多重身份,既是武圣,又是财神。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为何能够超越现实,成为古代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关羽》作者渡边义浩就追寻了关羽成圣的历史过程,发现除了有文学小说的普及之外,(比如《三国演义》),关羽的生平还与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相关。“过五关斩六将”体现了关羽的英勇;即使被俘也坚决不投降曹操,追随刘备,体现了他的“义气”。刘备与关羽非亲非故,关羽的义气强调的是对陌生人的信义,由此,关羽在商人群体里,代表了所有商人的价值观,故被封为“财神”。此外,关羽之所以成为“武圣”,也是因为宋朝时期抵抗北方民族的需要。关羽是蜀国的将领,一生都致力于抵抗北方的曹魏入侵,他这一生正好与宋朝的危机相似,所以才能够顺利被宋代人所遵奉。关羽的形象在历史上不断被丰富,人们不断将优秀的品质加诸于关羽身上,背后也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在中国的融合。渡边义浩虽然研究的是关羽“成圣”过程,但其背后却反映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的特质与性格。

  个性推荐

  《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

  作者:王国维、马衡

  辑注:马思猛

  版本:三联书店 2017年9月

  马衡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参与过战国时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此外,马衡在金石篆刻、青铜器和古文字等方面也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正如马衡自己后来所说,在他的学术道路上,王国维的研究和思想对他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本书第一次将二人的往来书信整理结集,从中可以看到二人切磋学问、互相砥砺的真实情景,也可窥见民国时期,老一代学者在乱世飘萍的环境之下,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本书还涉及了二人有关青铜器、虎符、古文字方面的讨论内容,更有北京大学约聘王国维和王国维愤而脱离北京大学等各类事情的掌故。可以说,二人的书信既体现了二人的学术思想,也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事变迁。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

  作者:欧丽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本书是台湾学者欧丽娟有关《红楼梦》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多观点都脱胎于她几年前在台湾大学公开课的演讲视频。欧丽娟在这本书里面独辟蹊径,对小说的主旨思想、人物性格、曹雪芹家族的背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大部分人都认为,《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禁锢,但欧丽娟却从文本的分析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红楼梦》其实是支持封建礼教的,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对往日贵族大家庭的留恋。欧丽娟书中的观点一经发表,曾引起很多“红迷”爱好者的支持或者反对。在当今,《红楼梦》研究成为显学,成果汗牛充栋的情况下,本书还能引起大批读者的关注和讨论,足以说明这本书带给人们思考的价值。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作者:季剑青

  版本:三联书店 2017年7月

  如今的北京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北京既存有许多历史遗迹,也新建了诸多现代化的建筑。北京的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变得有些撕裂。本书追寻了近代北京形象的变迁,从建筑及空间布局、旧京古迹、作为多民族都城的历史记忆几个角度,充分发掘旧北京带给人们的记忆变迁,看它如何从废墟遗迹的城市形象转变为当下融政治、科技、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新北京形象,从而寻找它如何从传统转换成“现代”的历史过程。此外,本书还梳理了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有关北平文物整理的争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北京旧城保护的讨论与实践,从而为当下北京旧城改造、历史古迹的保护提供了借鉴,“颇多新颖见解,令人反思怎样的历史才对现时生活的世界具有真实的意义”。

  国故类推荐人

  新京报特约记者 宋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