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


《余音》


《美丽灵魂:黑暗中的反抗者》


《记忆的性别》


《青苔不会消失》


《火枪与账簿》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安尼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1961年4月,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地方法院以15项罪名被起诉。犹太裔美国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亲赴以色列,以《纽约客》特约记者的身份,详细记录了这场世纪审判的全过程。一年后,她为这场庭审撰写的报告以五篇连载的方式在《纽约客》上发表。1963年5月,它们结集成册,正是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半个世纪过去,此次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在大陆首次出版。“平庸的恶”的表述最早出自这里,它醒目地出现在书的副标题里。是艾希曼让阿伦特意识到“恶”的平庸无奇:无思是一种罪,“是不思考,注定让艾希曼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作者:(英)伯纳德·威廉姆斯

  译者:陈嘉映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6月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中讨论的是道德哲学实际上怎样,而非可以怎样。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在他这本代表作中明辨哲学的限度,“在伦理领域,反思可能摧毁知识”。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和多维,抽象的理性反思反而会加深对伦理生活的误解。全书从“苏格拉底问题”开始,阐明促进自我理解才是道德哲学的真正任务,威廉姆斯创造性地提出“厚实”的伦理概念,提醒人们伦理理解“需要社会解释这一维度”。与此同时,这本论著也一并展示了英美分析哲学中追求清晰表达和严密论证的传统。很多时候相较于知晓结论本身,学习如何思考论证其实更为重要。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作者:黄盈盈 等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无论是政策制订还是社会研究,只有结合实际、亲临现场,才能真正感知到条文、概念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所的师生团队先后走访国内13个“红灯区”,接触过近1400位“小姐”“妈咪”等相关人物,从主体建构的视角持续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我在现场》正是师生团队多年调查经历和体悟的结集。有别于力求客观的研究报告,这些调查手记带有很重的“我”的痕迹。研究是有温度的,特别在关注边缘人群和底层社会时,研究者们除了关心“小姐”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在一句句真情实感的文字里袒露调查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作者:(加)叶礼庭

  译者:成起宏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8月

  “被压抑的东西已经回归,它的名字叫民族主义”,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当下世界各地先后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更是上世纪末“后冷战时代”的真实写照。为了探明当时民族战争和种族屠杀的真相,叶礼庭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地走访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和重新统一的德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深入观察纷争现场,了解各方所思所想。他在《血缘与归属》中记录了这趟新民族主义之旅,并区分了把民族视作公民共同体的“公民民族主义”和强调血缘与归属的“种族民族主义”。知识人不仅需要学理上的探讨,还需要有勇气付诸行动,这是叶礼庭带给我们的启发。

  《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

  作者:(法)吕西安·若姆

  译者:马洁宁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7年2月

  民主的进程从来暗涌迭起,忧困交织。“因为我不是民主的敌手,所以我愿意真诚地谈论它”,这本《托克维尔》带我们重温现代民主的起源,紧贴《论美国的民主》文本,从社会学家、道德家以及文学家等不同侧面,展现托克维尔和他自由思想的贵族源泉。为了能让社会看清自身的真实状况,托克维尔的写作从来都是躲在帘子后面,不把想法强加于人,而是用确定的事实引导呈现。所以在法国思想史学者吕西安·若姆看来,只有回到托克维尔的时代,从当时的贵族文化和知识环境出发,才能更好地追溯他的思想轨迹,从而理解托克维尔式的“民主”摇摆,以及思考其对当下世界的意义。

  《余音》

  作者:葛兆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余音》收录了葛兆光二十年间为16位前辈学人写的纪念随笔。曾经是新旧碰撞的大变局时刻,一代读书人的命运沉浮无从主宰,从自沉昆明湖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王国维,到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写下“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陈寅恪,反观动荡时代大家学人的精神记载,其实也是在省察当下学界的思想动态。

  晚清民国时代学人的前辈风范身影,好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三日”之后呢,是“余音”或成“绝响”?毫无疑问,时代已然变化,然而当下学界“缺的是从容,不缺的是生猛”,或许只有多些代代累积的滋养和沉潜,少些急功近利的风气,整个学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美丽灵魂:黑暗中的反抗者》

  作者:(美)埃亚勒·普雷斯

  译者:刘静雯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5月

  《美丽灵魂》聚焦那些拒绝从众的普通人,展现他们如何在不容松动的观念和制度面前,停手说不,并奋力抵挡“恶之平庸”的巨大力量。他们是违抗法律、庇护犹太难民的瑞士警官,也是违抗集体、帮助敌族隐藏的塞尔维亚人;又或违抗军令、提供人道援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违抗行业、揭发金融丑闻的纽约证券经纪人。

  记者埃亚勒·普雷斯实地走访,通过四个处于不同困局的反抗故事,以及呈现更多忠于自己、坚守良心的人们在极端情境下的选择,一并向我们揭示,并非只有杰出之人才能做出非凡之举。平凡灵魂也足以冲破黑暗,只要把克服被动视为荣光:“说不”并非易事,但永远可能。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贺萧

  译者:张赟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记忆可以是生动,炽热——和短暂的”,通过讲述和书写,才可能在衰老和死亡到来之前记录曾经的过往。贺萧作为美国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开创者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关中和陕南的村庄搜集农村老年妇女记忆的生活史,请她们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关于战乱、土地、婚姻、工作和日常,探索那些社会改革和变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忆的性别》特别选取了农村和女性这两个往往被忽视的视角,让普通农村妇女的经验通过访谈和口述的形式,参与到更大的叙事中。

  《青苔不会消失》

  作者:袁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4月

  袁凌把像自己外婆一样长年沉默、活成背景的人,比作田地石坎上发黑的青苔,虽然无声生活在底层,却砌筑坚实社会之根基。好像因矿难受伤瘫痪的矿工、又或是在京艰难维生的小贩、以及留守湘西农村的祖孙养猪人,当不可抗拒的力量侵袭,谁又来为他们的挣扎和磨难做见证?袁凌用十多年来的记者生涯和十二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试图呈现卑微的力量,“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不公和苦痛需要共同承担,如何维持尚存的温度和人性,如何“和他们一样降低内心,克服不适,贴近日常生存的质地”,《青苔不会消失》这本新闻特稿集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火枪与账簿》

  作者:李伯重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明清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然开启,中国和世界在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军事技术的传递,相继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明帝国的存亡安危和霸主地位也由此变数不断。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李伯重,近年来研究兴趣扩展到了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上。这本《火枪与账簿》即是他着重引入经济、军事的维度,基于全球史的视野,集合各家说法,对国内外新近研究进行重新梳理的成果,从火枪与账簿,这两个分别象征军事革命和商业贸易的角度出发,共同呈现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

  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