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阿隆回忆录》


《小约翰》


《一生的故事》


“世界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


《私人生活的变革》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四世同堂》


《鱼王》


《我和你》


《腹地的构建》

  《雷蒙·阿隆回忆录》

  作者:(法)雷蒙·阿隆

  译者:杨祖功 王甦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8月

  雷蒙·阿隆是法国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出生于巴黎一个中层犹太裔家庭,1924年到1928年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30年,相继到德国科隆大学、柏林大学教书和学习,直到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才离开柏林回到法国。二战打响后,他进入法国空军服役,抗击纳粹,后又随同戴高乐流亡英国,参加“自由法国抗战运动”。回忆录中,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集和归纳到书中。此书是对20世纪法国知识界的反思,他向我们表明,知识分子的公共言论必须基于道德责任,为此不惧被时代孤立的重负。

  《小约翰》

  作者:(荷)弗雷德里克·凡·伊登

  译者:景文

  版本: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这本被鲁迅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与精灵为伴,在奇幻的大自然中漫游的故事。他听花儿说话,和萤火虫谈心,和鸽子一同飞翔,并一心寻找那本“解答人生所有疑问的大书”,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生活。

  这一趟奇妙的旅程,让小约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亲近,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他也同时发现,作为人之子与其他物种的隔阂,他最后回到劣迹斑斑的人类之中。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与对人类行径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时空,保持天性和经历磨难也许同是寻找真理的必经之路。

  《一生的故事》

  作者:(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非琴

  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

  帕乌斯托夫斯基因一部谈文学创作的散文集《金蔷薇》而闻名,然而,这部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才是他更为厚重、倾注更多心力的作品。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便醉心于文学。参加过红军,当过报社记者和编辑,广泛地接触了俄国社会,创作了众多具有抒情风格的作品。

  在生命的后期,他将精力倾注于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这部皇皇六卷的巨著,虽名为“一生的故事”,却只写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历。书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和情景,仿佛琐碎无关宏旨,却无枯燥、干涩之感,而是充满浓郁的诗意,以及对创作历程、道德精神的思考和探求。

  “世界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

  作者:(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王晓峰 陈筱卿 苏启运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尤瑟纳尔是现当代法语文学代表作家。她因发表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蜚声国际,此后成为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她陆续出版自传体小说“世界迷宫三部曲”。三部作品堪称历史小说和回忆录写作的典范,使用了大量口述材料、信件、照片、贵族家族年鉴和遗留物品,讲述的焦点依次对应母系家族、父系家族和作家自己。她不甘于描绘家族里的各色人物,而是试图借此阐明“永恒”这一主题,抒写人类的命运,揭示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阎云翔

  译者:龚小夏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此书是第一部获得美国列文森奖的华裔作家作品,它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这个村庄是距离哈尔滨市50公里的下岬村。上世纪70年代,阎云翔在这里当了7年农民;1989年,他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下岬村,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跟踪考察。

  书中,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阐述了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以及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半个世纪过去,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转型,越来越主张独立,却无对称的权责关系,而这正是他所忧虑的无公德社会的表现。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作者:(瑞典)喜仁龙

  译者:邓可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月

  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曾供职于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是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他于1920至1921年旅居中国,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这本研究北京城墙与城门的著作,正是他实地走访考察所得。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城墙与城门都有程度不同的破损,但尚未被大规模拆除,基本格局和样貌尚在。喜仁龙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他一面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真实原貌,一面用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切片。

  《四世同堂》

  作者:老舍

  译补:赵武平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9月

  老舍先生逝世50年后,他的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完整版才首度面世,这部作品是其一生文学创作的高峰。小说以北平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抗战期间处于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的生活遭遇和艰难抗争,刻画了他们从日本侵略者兵临城下时的惶惑不安,到在铁蹄下忍辱偷生,最终逐渐觉醒、奋起反抗的全过程。

  小说的创作始于战时陪都重庆“多鼠斋”,终于赴美讲学期间租住的公寓。1950年,小说的第三部《饥荒》在上海《文学》杂志突然停止连载,而最后13章的书稿也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完整版,是将当年的英译本重新译回中文,让这部失散的作品重见天日。

  《鱼王》

  作者:(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夏仲翼 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从初读《鱼王》到这次再读《鱼王》,尽管已有六年左右,我对它的兴趣却并未减退。”王小波对这部自然主义文学经典的推崇,让许多人按图索骥般地去寻觅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这部1976年的苏联国家奖获奖之作,是一部由13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构成的长篇,它虚化了时代背景,描述的是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乡野生活。书中所展现出的对自然万物的洞察与刻画能力让人惊叹,冰雪莽原壮美、辽阔却又充满生机,书中对乡土的依恋与对道德人性的洞察,都让人觉得那片雪域王国与自己血肉相连。

  《我和你》

  作者:(德)马丁·布伯

  译者:杨俊杰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马丁·布伯是一位犹太宗教哲学家,他的著述领域涵盖犹太神秘主义、社会哲学、圣经研究、宗教现象学。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一部表达其哲学观点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也被中国的许多学者所关注和引用,成为解释经验世界和关系世界的重要著作。

  布伯认为,不存在所谓“自在的我”,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只有两个基本词:“我与你”“我与它”。“当有人在说‘我’的时候,就是在那两个‘我’里的一个。”而“我与你”的关系才是世界更本源的关系,唯有它能使我们超越经验世界,在形而上的两两相对中呈现存在的意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正确对待世界。

  《腹地的构建》

  作者:(美)彭慕兰

  译者:马俊亚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慕兰被视为加州学派的领军人物,他曾师从史景迁,并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会长。这本书是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一本著作,出版次年便获得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此书讲述的是1853年至1937年间中国华北地区的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彭慕兰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的落后,更多是由国家以及时局造成的。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