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
作者:(德)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心画》
作者:(美)卜寿珊
译者:皮佳佳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散步去》
作者:(日)谷口治郎
译者:伍楚
版本: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现代艺术150年》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译者:王烁、王同乐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石挥谈艺录》
作者:石挥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2月

  《论巴赫》

  作者:(德)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最好的巴赫已在他的音乐中,传记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他的音乐的方式。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这本《论巴赫》据说当年是写给法国人看的,但最终成为了超越地域和年代的经典之论。关于如何聆听和演奏那位“音乐史上的耶稣”(舒曼语),施韦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巴赫是客观的、非个性的,是画家式的,是抽象的,是谦卑的。另一方面,身为“管风琴运动之父”,施韦泽也从机械性原理和技术化的角度分析了众多层面的乐器与巴赫的交互关系。“巴赫在施韦泽身上复活”,如此评价或非过誉。对我来说,施韦泽从巴赫那里获得的和平之义,另有一种切身的体验,那就是当我写作时,巴赫是唯一可以在场的音乐,它不构成任何思绪的纷扰,而是将我领入一处平静、开敞的空间,展开自由的思考。(朱朱)

  《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诗的八堂课》是一本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诗学著作。作者江弱水兼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比较文学。他的文章,一向能把学问的驳杂,挫磨为文章的精纯,在当代学者中自成一家。构成本书的八课为:“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地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为何是这八课?是因为作者相信,汉语古典诗学体系里的关键词,也可用来总结中西古今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抱着这样的诗学理想,书中有众多令人激动的“契合”:在分属于王羲之、陈子昂、杜甫、司汤达、里尔克、瓦雷里的诗句里,作者发现了共同的“形而上学时刻”;在《诗经》、《楚辞》、《汉赋》、陶诗、《红楼梦》,与莎士比亚、斯宾塞、波德莱尔等的作品中,看到了关于情色相似的语言编码方式。对作品的细读,是作者所长。书中精彩地分析了许多现代以来的诗,比如鲁迅、卞之琳、冯至、纪弦、郑愁予、张枣、杨炼、欧阳江河、于坚、朱朱、黄灿然等诗人的作品。无论对所评诗作的选择,还是对诗歌细节和相关问题阐释,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四两拨千斤,每有所论,皆有新见。文情难鉴,书中所论或有可商,但作者睿智与博学搭建的文路,可带领我们进入广阔的诗思天地。(颜炼军)

  《心画》

  作者:(美)卜寿珊

  译者:皮佳佳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语境中,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如日中天,常有学者以“表现”的目光看待文人画,发出“知音”之叹;一方面禅宗大炽,亦有从“修行”的角度看待文人画,看出“神秘”的现象。但卜寿珊的最大特点在于她古代汉语的造诣精深,可以自由出入中国画论,因此她不做险论,致力于向读者呈现中国文人画的正统与本色。本书上承列文森将中国艺术分为“业余”与“职业”的理路,下启方闻和高居翰等人“超越再现”的观点,多年来是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必读书。

  “中国文人画五百年”,从画论的意义上,起于苏东坡,终于董其昌。卜寿珊认为,文人画理论出现于北宋,当时的文人画家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以精英自我标榜以区分于画工。南宋晚期,院体画与文人画开始分野,文人画家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士人,开始与特定主题和风格相关。至元代,文人画大发展,汤垕在《古今画鉴》和《画论》中强调命义高古、不求形似,将文人绘画看作“墨戏”,用以表达情绪,而艺术家的人格最为重要。董其昌在晚明提出“南北宗”的画史理论,有意无意地将禅宗的“南北”拓展为地域的“南北”、风格的“南北”,特别是文人与行家的“南北”。卜寿珊认为,南北宗理论可以视为文人艺术家力图维持其精英阶层文化优势的最后努力,虽然明清以降,社会阶层与绘画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已经模糊不清,但从宋元以来开创的局限于少数精英的文人画风格,最终成了整个绘画界的普遍模式。

  卜寿珊写出了一个由社会环境、美学趣味、阶级区隔共同塑造的中国文人画传统。虽然著作中的大部分观点今日已被视为常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本书对于西方世界理解中国艺术传统,功不可没。(马凌)

  《散步去》

  作者:(日)谷口治郎

  译者:伍楚

  版本: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来一场缓慢的街头漫步都已成为奢侈。在日本,却有一个可爱的老头把它带入了每天的日常。谷口治郎在中国最被读者熟悉的作品是《孤独的美食家》,这一次,他将轻松自在又幽默的漫画风格延续到了《散步去》。

  我们跟随着谷口治郎的脚步,行走过如同睡去的街区,攀爬过微缩的富士山景,观察富有生趣的动物,欣赏不期而至的风景……再平常不过的散步,在这里化身为打开生活之美的通道。谷口运用平实淡雅的画笔,将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召唤出来。这是一本写给日常生活的情书。

  全书不见一句煽情之语,但诗情画意尽在其中。画笔、文字共同构筑起缓慢而真诚的讲述,时间变成了人类的朋友,自然变成了生活的情人。阅读这本书,好像它什么也没有说但又好像它已经诉说了一切。不知不觉中,慢慢翻动的书页已经治愈了我们躁动不安的心绪。(张婷)

  《现代艺术150年》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译者:王烁、王同乐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这是一部文笔轻松、资料翔实的艺术史普及著作,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印象派绘画到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从达达主义、包豪斯到抽象表现主义,直到当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这本书把现代艺术在两个世纪的运动和变迁娓娓道来。

  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段历史,这本书以现代艺术的流派和关键人物作为章节,以谨慎、轻松、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艺术史的文献和作品之间举重若轻,穿针引线,把现代艺术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艺术特征和相互影响,讲得清楚明白。

  本书作者威尔·贡培兹是一位高产且颇受欢迎的英国艺术评论家,曾为《泰晤士报》《卫报》等报刊撰写艺术评论,他最擅长把艺术家的经历拉回到日常生活的话语情景中,写得妙趣横生,也不失专业性和理论深度,是研究艺术和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书目。(李洋)

  《石挥谈艺录》

  作者:石挥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2月

  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天才,他不仅表现出优秀的表演天才,更在电影表演和电影艺术创作方面有丰富的思考和写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登上“民主三号”邮轮,从此再无音讯。由于特殊原因,石挥生前的文章、日记和手稿,没有受到重视。

  1982年,魏绍昌主编出版了一本《石挥谈艺录》,收录了石挥的19篇文章和2篇译著。2017年,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镇新编的三卷本《石挥谈艺录》,是他多年从事电影史料的发现与研究后的成果,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石挥著述辑录,收录了石挥写于1937年至1957年间的各类文字总计140余篇,全面展现了这位中国电影天才令人惊叹的艺术才华。

  《雾海夜航》收录了他的小说、散文和游记等作品,《演员如何抓住观众》收录了论述表演艺术的文章和回忆录,《把生命交给舞台》则收录了其他剧评和翻译文章等。透过这些文章,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这位全才,也意识到许多重要的电影史料和人物依然等待我们去发掘和认识。(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