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1日


金宇澄
上海作家,著有长篇沪语小说《繁花》,中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回望》等。

  致敬辞

  信件、日记里往往刻录着最真实的人生体验,而这些材料人们总是倾向于隐藏甚至销毁。金宇澄在《回望》中,以最为得体的形式,呈现父辈的信札与口述材料,从中我们得以感知一个江南普通读书人家庭近百年来的悲愁与欢欣,并借此感知那些被遮蔽在正统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冰层下面的中国人静水深流的生活。书中最为动人的,是无数具体的名物,人的名字、器物的名字、书籍的名字、村庄、街道、店铺甚至公交车辆的名字,它们在回望中复活成曾经有过的生命,且平等地携手向我们走来。

  我们致敬《回望》,作者以实验性的非虚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普通人物生活的样本,并重现不复存在的旧日生活场景。这种重现,本身就是创造。

  答谢辞

  写这本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像有一种必然,仿佛我有过长期准备,是等到了某一个契机,才被完全带动起来。某位文学前辈说:“生命是这样,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非虚构的“临摹”,能到什么程度,收集细节能到什么程度,我能发现什么?

  我发现了旧时代的对话、信文和画面,以及那些早已坍塌的陈旧舞台,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同当下的读者,仍然有牢固的连接纽带,它们是记忆、叙事必须占据的主要空间。我的状态,只在于仔细爬梳,亦步亦趋,如履薄冰,我奢望依赖这些反差与对照,建立通往世界、社会、生命及人性的某个狭窄的入口。

  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作用,往往极为弱小,我曾写过这种小说对白:人其实不是一棵树,是一张树叶,每年有那么多落叶,都去哪里了,都不见了。

  希望这本书,能表达个人历史的某种体悟与启示。在我眼里,这些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也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感谢读者,感谢责任编辑阴牧云女士,感谢评委,感谢《新京报》和腾讯网。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