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现场论坛,从左至右分别为史航、金宇澄、袁凌。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现场,《回望》和《青苔不会消失》两本非虚构文学作品都获得华文好书奖项。在颁奖之后,由编剧史航主持,两本书的作家金宇澄和袁凌就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进行对谈。

  史航:我的本职工作是编剧,习惯了虚构,但是虚构久了就成了套路,特别想从两位身上学到一点打破套路的东西。首先问一下金宇澄,你写《回望》的初衷是什么?是不是也对很多影视剧或者虚构文学的套路有一点厌倦和排斥?

  金宇澄:主要还是因为我做了几十年的文学编辑,所以我在选择这个材料的时候,或者说材料本身对我就有一个刺激,就是说这些材料是我没见过的。正是因为这些信念和材料的原因,我在选配合它的一些其他资料内容上也会这么来做。

  史航:你在记述长辈的叙述中有一些摘引,有哪些是你的得意之笔?

  金宇澄:过去有一种文学是报告文学,里头都有一些引文,一般的是给你一个前后文的意思,但是这本书的全部引文都是突然插进来的,我觉得没有人这么做过。我觉得我要把这本书做成一本有很多声音或者很多材料夹在里面,但是我作为作者本人并不表态的书。

  史航:所以里面能看到特别的悠然闲笔也是惊心动魄。你写作《回望》有什么心得?

  金宇澄:我觉得非虚构以细节说话,以材料说话,这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把你的材料说出来,你认识的人,你知道的事情,把这些拿出来就够了。我觉得作者和读者比较的话,读者经常比作者更聪明,你只要把你熟悉的材料准备充分,通过你的选择非常充分地写在书里,不用多做解释。

  史航: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前言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唯有倾听,我放弃表达,虽然表达是我唯一熟练的技艺,想问放弃表达放弃了哪些东西?

  袁凌:非虚构跟小说的区别在哪儿?为什么有这个东西出来?小说是发声的,有一个导游,提供有头有尾、符合你心里预期的一种顺溜的故事。现在是越写越顺了,小说就是满足人类某种心理惰性的东西,是现实中一种不完整性的弥补。但是我们老是这样弥补,就不愿意直面现实。现实里的事物是仓促的、破碎的、不完整的,它没有那么完整的剧情,没有导游带给你成套的观念。事物本身是可以说话的。我们面对它,应该有一个自行呈现的态度。我们真实地把材料提供上去,用我们有限的、残损的视角不侵犯材料的性质,这样它的开放性才会显露出来。

  恰恰因为我们习惯主导了,当导购员给你导购的时候,商品自己的美、自己的价值反而在一个顾客面前呈现不出来了。所以我情愿减少自己的声音,你减少了自己的声音,天籁声音才会出来。我们不要天天高谈人性,让人性成为一个被附着的对象,而是让它在自身环境里呆着,不去打扰它,这样一种人性才是真的人性,这样的一种悟性才是真的悟性。

  史航:我们经常说,在非虚构写作中间,那些文学的表达好像是应该刨除的。

  袁凌:非虚构不是没有文学性的,而是说打破文学性天衣无缝的幻象,提供给大家一种互动式、交流式的、互照式的表达方式。

  我从来不回避我在写作当中试图显得自己不在场,试图零度写作。我觉得零度写作恰恰是一种虚伪的态度,因为这个你回避了他的交流。实际上每一个零度写作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上帝。只是说搞得我自己不那么明显,但是越是藏匿,越是后面有一个操控一切可能的上帝。

  因为他拒绝交流,拒绝这样的身份。所以说,我认为在非虚构写作里面,这种文学性的体现,我们对事物有什么感受,这个感受是诚实的,是你感受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表达出来。

  但是你要注意,你要主动收缩自己,你的感受,比起事物的感受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你的感受只是服务于事物的感受,让事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