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蒂西娅。


Laëtitia 1992-2011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作者:(法)伊凡·雅布隆卡
译者:陈新华、柯玲香
版本:中信·大方
2018年4月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1973年生,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作家,致力于儿童与青年研究,著有《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项调查》《大屠杀中的儿童》等,前者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基佐奖。

  蕾蒂西娅,一名年仅18岁的法国小镇女孩,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1年1月18日,法国西部的波尔尼克发生的一桩奸杀案将她带入公众视野,凶手将这个女孩肢解,把尸块丢弃在相距50公里的两个池塘中。凶手在两天后落网,人们花费数周才找到蕾蒂西娅的尸体。

  案件轰动全法,引起了包括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在内的高层人士的关注;新闻媒体介入,“奸杀”、“性侵”、“养父”等字眼,粗暴勾勒出蕾蒂西娅的短暂生命;但凡和蕾蒂西娅有关的人,邻居、朋友、家人、同学、同事,都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审问”:她是怎么死的?

  法国历史学家、作家伊凡·雅布隆卡决定为这个女孩做点不同的事,他要为她写一部传记,让蕾蒂西娅不再是被残忍肢解的冰冷躯体,不再是被公众舆论左右的符号化个体,不单单是一场谋杀的受害者、政客的竞选工具、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女孩。在雅布隆卡的调查中,蕾蒂西娅再度复活,身后裹挟着当代法国社会的种种隐疾:城市边缘地带的发展、社会不平等、寄养制度的缺陷、家庭暴力、儿童的隐痛、女性承受的暴力、年轻人的处境,以及传媒、司法、政治、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隐忧。

  他说:“我不是要把他们当做‘牺牲者’来尊敬,因为这还是将他们定格在生命的终点;而是将他们复原为活生生的人。为他们作证。”

  

  蕾蒂西娅是众多女性命运的缩影

  2014年6月,案件发生后三年多的某天,在律师位于法国南特的办公室内,雅布隆卡第一次见到了蕾蒂西娅的双胞胎姐姐杰西卡。当时,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孩总共经历过四次庭审:生父对母亲的强奸案、养父对妹妹的强奸案、妹妹遇害后的两次庭审。她都选择了出庭作证。

  这也是雅布隆卡决定开始调查后,见到的第一个案件相关人。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他们素未谋面,他虽然怀抱善意和敬佩,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之间横亘着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他是法国巴黎的大学教授,信心满满;她是从未去过巴黎的小镇女孩,来自社会底层。他只是从电视里的社会新闻得知了蕾蒂西娅这个名字;对杰西卡而言,那却是和她一起出生、长大的亲人。一时词穷,雅布隆卡对她说:讲讲你们童年的回忆、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开心事吧,讲讲你们的朋友、游戏、争吵、海滩上的闲逛吧。

  杰西卡同意了。三年多以来,她回答了太多关于妹妹的提问,来自记者、警察、法官、律师。在他们的提问中,妹妹是彻彻底底的受害者,沉入湖底的尸块,品行不端的青春期叛逆少女,误入虎口的小羊,盛放怜悯的容器。

  在杰西卡对雅布隆卡的讲述中,妹妹蕾蒂西娅回来了。

  1992年5月4日,这对双胞胎姐妹在法国南特出生,家境贫困。她们三岁时,她们的生父手持武器,强奸了她们的母亲,因此入狱。由于母亲精神状况欠佳,两个女孩被送往寄养家庭。这里虽比原生家庭更富裕,有一年一度的生日会、节假日里的家庭大餐,但寄养家庭的父亲却强奸了杰西卡。

  2011年1月18日,在蕾蒂西娅被杀死前的几小时里,她一直跟着罪犯梅隆,他们和大多数普通情侣一样,一同到酒吧喝酒,在沙滩上散步,她甚至跟他去了他家。最后,在蕾蒂西娅骑摩托车回家的路上,梅隆一路跟踪她,并在距离她家门口50米处,撞上她的摩托车,将她绑架,杀害。

  18年里,蕾蒂西娅一路见证了男性对女性施与的暴力和侵犯。在雅布隆卡看来,正是因为她在成长中见过太多有暴力倾向、极具控制欲的男性,他们将女性当做性发泄的工具,将她们抛入万劫不复的痛苦。她的“自我防御体系”早已土崩瓦解,因此当她遇到可能将她置于危险境地的男人,她反而麻木了——“蕾蒂西娅的死亡,就是这个男性暴力链条上的最后一环”。

  蕾蒂西娅背后,潜藏着女性受暴力侵害的漫长历史。经雅布隆卡调查,在法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可能是其丈夫、前夫或同居伴侣;15%的法国女性承认在她们的一生中,曾经遭受过性侵或性侵企图。这些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蕾蒂西娅已经活了几千年了。她承载了比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广阔的意义,她并非仅仅囿于自身的存在,而是世界上众多女性的命运缩影。”从2014年到2016年的两年时间,雅布隆卡走访案件的相关人员,与律师和法官交谈,参与庭审,到监狱探访罪犯,从国家图书馆查找档案,获得授权进入蕾蒂西娅的脸书账号。伴随调查的深入,他为自己的男性性别“感到羞耻”,面对死去的蕾蒂西娅和顽强生存的杰西卡,面对一个被男性暴力侵扰并杀害的女性,他试图走进去,体认她们的心理,却步步维艰。

  那些屡屡被媒体和警察盘问的受访者们,早就厌倦了这番折磨。所以当雅布隆卡出现时,他们大多带着敌意和抗拒。他对他们说:“听着,这是最后一次,我是最后一个,因为我写的书并不关于她怎么死,而是关于她怎么活。”

  书出版了,雅布隆卡拿给他们看,他们对他说:对,这就是蕾蒂西娅。

  他说:“我就是蕾蒂西娅。”

  用这本书安放她支离破碎的灵魂

  2011年一整年,雅布隆卡和大多数法国民众一样,被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蕾蒂西娅案搅得心烦意乱。他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一个人感到出奇愤怒:“她的死亡成了景观。法国媒体造就了一个相当吊诡的状态:因为她死了,她才活着;她在场,是由于她的缺席。”他想改变。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将这则社会新闻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考察。全书两条线索交叉并行:蕾蒂西亚的人生历程,以及她遇害后的调查和反响。除遇害人的生命轨迹外,作者也还原了凶手梅隆的暴力根源,从中得以窥见家庭暴力、累犯监管、监狱制度合力将他推入犯罪的境地。

  凶手梅隆和蕾蒂西娅的童年极为类似,两人都有一个酗酒、残暴的父亲,残缺不全的童年。托尼·梅隆出生于1979年,他的母亲在15岁时被她自己的父亲强奸,乱伦出生的男孩是他同母异父的哥哥。他的父亲雅克·梅隆嗜酒成性,发作时会殴打他的妻子,并对自己的女儿有不轨之举。自16岁起,梅隆就先后因盗窃、抢劫、鸡奸、吸毒、侮辱法官被判刑。外表柔弱的蕾蒂西娅拒绝和他性交,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的自尊,激发了他的暴虐,终酿恶果。

  雅布隆卡想知道这个男人为什么非杀死她不可,为什么蕾蒂西娅非死不可。答案惊人相似。“同样是携带家庭暴力的‘基因’,梅隆成为一头凶残的野兽,而蕾蒂西娅却被其所杀。童年相似的两个人,暴力杀死了脆弱。”

  男性,女性,儿童,青年,人性的阴暗面,人类的终结。作为历史学家,雅布隆卡既是见证人,也是旁观者:“做历史研究的时候,你需要一只脚踏进,一只脚踏出。其实所有社会科学都是这样的,你必须在人群之中,为了了解;同时一只脚踏出人群,为了看清。”

  像趟过泥潭一样,一步步走出来,完成了这部书,雅布隆卡长长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他对自己说:“现在,蕾蒂西娅终于可以安息了。这本书就像一块墓碑,安放她支离破碎的灵魂。”

  一个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运作形态,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决定了这个社会凝聚和团结的一切可能性。

  ——伊凡·雅布隆卡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