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一天》
作者:(美)诺尼·霍格罗金 译者:阿甲
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11月


《小偷波波》
作者:吉尔·比特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段旅行”,那么作为班主任,就是一个生命带着一群生命去旅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绘本是阅读的首选,它为我们的旅途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遇到了更美好的教育。

  那段时间,有家长在群里请我帮忙在教室里找找孩子“遗落”的东西。说实在的,东西丢了好几天了,再找真的很难。我很为难,时过境迁再去扮演警察的角色难为所有的孩子,想想都觉得自己干的是一件毫无效果又伤害彼此情感的蠢事。

  我不想给孩子钉上“小偷”的标签,如果在他懵懵懂懂的心里留下小偷的阴影,这个可怜的孩子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成为“江洋大盗”。或许我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可我内心真的是这么去思考的。柔弱的孩子不小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无助的他更需要的是我们不露声色的疏导,而不是一味地指手画脚的指责。

  经过两三天的观察,我又发现书柜里自由借阅的书籍少了一些。我不会去妄加揣测某个孩子,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灵动可爱。54个用书籍喂养大的孩子,再坏也不会坏到是非不分、黑白不论吧,我还得用书籍的力量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夜深人静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用群文的方式(群文:在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本)阅读关于偷拿东西的绘本,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处理这类事件,既给家长一个完美的交代,又教育了孩子,更不会让自己的心难受。说做就做,于是,赶紧起床,打开电脑,“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我找到了。

  《晴朗的一天》 吸取教训,就会被原谅

  第二天的两节语文课,临时调整为我别有用心的群文绘本课。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不断地反思:我这样教语文对不对?误人子弟相当于谋财害命,这个罪名我担待得起吗?可是一说语文课改上绘本课,孩子们欢呼雀跃难掩心中的狂喜,那一刻我又感觉自己做得没错。

  我们首先阅读的是《晴朗的一天》。因为这次的绘本阅读的重点是在讨论交流,所以我和孩子们用了18分钟的时间翻阅完故事,了解了故事内容和细节。

  在阅读之后自由发问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故事有许多困惑和疑问。先由一个孩子提出疑惑不解的地方,然后由其余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直到提问的孩子满意为止,再进行下一轮质疑和解惑。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观察细腻的小翔提出了让我心头一震的问题:“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老婆婆砍小狐狸的尾巴没有见到流血?”这是我预设好了的问题,如果没有孩子提出来,我就会给孩子提出这个疑惑,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此时我的头上飘过一团五彩的云。

  针对小翔的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有的说因为小狐狸是红色的,血流在皮毛上看不出来;有的说老婆婆用了止血药;有的说老婆婆只是为了教训一下小狐狸。小翔对第三个解释比较满意,于是我追问:“为什么老婆婆只是为了教训它呢?”这孩子一时答不上来。我这个老将再次出马引导,孩子们终于在回顾小狐狸偷喝牛奶止渴的情境下明白了,那是因为小狐狸不是故意偷喝,老奶奶砍掉它的尾巴只是希望它能汲取教训,善良的霍格罗金想给小狐狸弥补的机会,所以是不会让血腥沾满读者的眼睛的……

  后来还有孩子问道:“为什么老婆婆给小狐狸缝尾巴的时候,小狐狸没有疼得又蹦又跳?”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很多孩子都能给出自己的合理看法:因为小狐狸知道错了,老婆婆原谅了它;因为小狐狸知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自愿承担后果;因为小狐狸经历了很多波折才安回尾巴,开心得不知道疼了……

  我能想到的孩子们也想到了,我想说的孩子们也说了,是该回到阅读这个绘本的初衷了。话又不能明说,“偷”在孩子们的心里是一个敏感又重大的道德问题,我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现在我就是那个老婆婆,你们都是一群失去尾巴的小狐狸,想让我把你的尾巴安在它原来的地方吗?那你们现在该怎么做?”孩子们聪明呀,心领神会地开始翻书包,把教室里自由借阅而且读完的书还到了书柜,还跑到我面前讨要丢失的尾巴。我一拍他们撅起的小屁股说:“尾巴安好了,回去吧!”——第一节语文课就这样完美结束。

  《小偷波波》 给孩子沉思和走出来的机会

  第二节语文课,依旧是阅读绘本。一出示《小偷波波》的封面,孩子们都能猜出三个孩子中谁是波波,因为他是波波头,因为他穿着菠萝色的衣服,更是因为他偷吃了东西后鼓着腮帮不敢张嘴,还偷拿了东西导致双手背在背后不敢拿出来。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侦探,轻易地揭开了小偷波波的伪装。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我还让孩子们猜测赌徒甘布勒、枪手皮斯特、小偷克鲁克斯,最糟糕的贼破鼻子比尔的入狱原因。可能是因为绘本名字的原因,也可能是孩子已经领悟到了我上绘本课的目的,反正他们的猜测都能从这些罪犯小时候偷拿东西开始。几个有此习惯的孩子听得一言不发,一时陷入沉思。这几个沉思的孩子的脑海里在演绎着怎样的故事呢?我想我能猜个大概。

  没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心灵折腾和痛彻心扉的折磨,孩子怎么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后果?怎么能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沉思的孩子是在道德边缘挣扎的灵魂,他从课堂飘忽出去的眼神就是向我发出求救的信号,我要伸出援手,让他们走出后悔、自责、愧疚、害怕、难过的死胡同。

  故事读完,孩子们响起一片掌声,我知道他们是为波波的改变欢呼。我告诉孩子,我是在为波波的老师和同学鼓掌,因为有他们的帮助、鼓励和宽容的心,波波才能控制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我慢慢地疏导孩子:偷拿东西是每个孩子都爱犯的错误,不算什么大事,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耻丢人。我们只要管好自己就不会再拿,管不住自己才会变成真正的偷。我们只要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能归还的及时归还,无法归还的就真诚道歉请求原谅,那么这样的错事就不会像恶魔一样纠缠你,你的每一天都会是晴朗的、开心的,每晚的梦都是甜美的……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噩梦连连,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分享了自己曾经干过的错事后,有的孩子坐下的那一刻,脸上露出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的畅快,一脸的轻松愉悦,没有一丝的为难和拘谨。

  分享光荣谁都会,分享错事却需要勇气和胆量。既然能够说出来,那这一页就会勇敢地翻过去,一切重新开始!高举的小手越来越多,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来分享自己的曾经,因此班级分享改为小组交流。在小组的窃窃私语中,孩子们坦诚相待,那种温暖的场面和触动内心的感受我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希望无论多年以后,这群孩子回忆起今天的片刻,记忆里氤氲着温馨甜润。

  放学时,那个错事相对严重的孩子默默地走过我的身边,我拉住他,小声问:“今天的绘本课怎么样?”他没看我的眼睛,小声回应:“下周上学我拿来换尾巴。”拿回家的是什么呢?我根本不知道。但是拿来的一定是悔过自新和责任担当。

  相信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后是后悔的,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弥补过错,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班主任,都有义务和责任给孩子一条通往正道的通道,并且暗中帮助他们轻轻松松地翻越自责、担心的栅栏,赶走困扰在内心的魔鬼。如果让他们在愧疚、害怕中自生自灭,那脆弱的生命将怎样面对他自己,怎样迎接他今后的人生?

  这两堂课,像语文课又不是,像思品课也不对,像班会课亦有差别。也许我小题大做了,不管怎样,一向鲁莽行事的我为自己这次的谨言慎行感到欣慰,为孩子们的坦诚宽容感到骄傲。

  □孙水仙(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