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患有阿兹海默症的人数达到900多万,但相关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资源依旧短缺。图为以阿兹海默症患者为主角的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剧照。

  《查无此人》是一本关于疾病和记忆的书,书的主题让人心碎。当整本书中最轻快的情节出现时,书已过半了。因为父亲生病,故事的主人公子清回到东北,她前往那里是为了寻找父母的亲人,更为了解父母的过去。随着她寻亲的成功,这个部分突然涌出了热闹的对话,众多新人物纷纷登场,带来鲜活的烟火气息,一扫书中之前所有对话中的沉重感。

  子清被她之前成长环境中完全不熟悉的“大家庭气氛”所吸引,在父亲生病后第一次,她摆脱了沮丧,沉浸在众声喧哗的对话中并真实地感受到了那里面情感的温度。东北是父母往事的开始之地,她终于在这里进入到方言、日常生活和家族那琐碎无序的漫漶往事中。

  1 疾病的世界

  阿兹海默症与停顿的时空

  对话是为了和别人达成交流。但母亲在数年前已经因病离世,现在父亲又罹患了阿兹海默症,和父亲之间的交谈,子清能用上的所有语汇、句子和情感,就仿佛投向一个看不见的幕布,它们全都被阻隔了,然后再一一被弹回来——父亲只能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了——是疾病的世界,是已经失去了和别人联系的世界。当没有记忆为其附丽,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中曾经的温暖和美好以为支持,没有了艰苦和黑暗以为警示,更可怕的是没有了血脉相连的亲人,这将会是怎样的生活?子清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她体会着自身的孤独,也想象着父亲或许有的可怕的孤独,尽管所有人都说那是多余的担心。

  父亲的现任妻子洪老师和子清间完全无法对话。洪老师对二婚且失智的丈夫没有半点感情,她自怨自怜,既不能理解这种疾病,也不能接受它的存在。子清需要得到父亲的身份证明,这样才能安排他进入专门的护理机构,但洪老师卡住这些材料,固执地要求先离掉婚再说——问题是父亲已不再构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以提出离婚的诉求。事情就这么荒唐!书中子清和洪老师的对话未有一次产生实效,反而让冲突更严重。

  一次,当父亲走失后,子清奔波于他在上海曾经生活过的各个住处、单位和周边派出所寻人。在这个过程中,子清要向不认识的人一次次地讲述父亲的情况、讲述他们父女间的状况,她要为对话能有效进行下去而寻找更容易被他人接受的讲话方式和叙事角度。但那些痛苦实在是不能向外人道的,这些痛苦和父亲所置身的晦暗不明的世界一样,它们实际上没有逻辑线索,也失去了合理性——你怎么能通过说出的话语来让别人明白疾病和痛苦呢?

  当姐姐子莱从国外归来看望病中的父亲时,她们姐妹间的对话同样遵循家中一贯清淡而克制的风格,她们不想让彼此看见眼中的泪水。不能失控。

  住家照顾父亲的叶阿姨是淳朴的乡下人,她的到来挽救了子清一片混乱的生活,她们之间不光有雇佣的关系,还有长久相处生出的情谊,更重要的是,她们理解彼此的状况并真切地同情着对方。因为不得不困在斗室之中照顾一个无法交流的病人,叶阿姨初来子清家时的活力和工作的充实感日渐丧失,她和子清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和重复。她们渐渐都失去了希望。

  当父亲的病刚发作时,子清不得不从国外马上动身回家料理。因为父亲这场病,她失去了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拍摄计划,也失去了当时的男友奥托。他们长久地隔着千万里的物理距离在网络上聊天,她只能看着他继续他的生活,看着他向前走,最后成为别人的爱人,而她只能待在原地一动也不能动。他们间的话语是这么地遥远。

  子清还有一个通过网络认识的情人,他们在网上聊天,在现实中约会。面对这个比自己小好多岁的英俊男生Jack,子清是化名Zero的莫须有小姐,实体及过去一概清零,只以虚拟的身份和他片刻欢娱、片刻忘记。但他们的故事很难继续,因为Zero小姐的生活里有这么多紧要的事和难堪的状况,要说清楚它们,好像比不说还要难堪。

  子清和老同学关鹏的友谊深厚,他们有共同的经历,能深刻理解对方。但直到全书最后,他们交流中的每一句话也只能点到为止,没法深入下去。

  在这本书中,大部分人物间的对话就是这么无力,这么困难,或是无效。子清试着照顾好父亲,也义无返顾地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最终这件事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所以她只能把父亲先拜托给叶阿姨,然后又把他交给某个专门机构。虽然她竭尽全力,但仍不免为这样的结果无比内疚。在父亲生病这个特殊的语境和这段动弹不得的生活中,所有在子清周围空气中流动和穿梭的话语,都好像是反过来在强化着子清一个人生活在一个超大型城市中,面对父亲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和生活骤然的改变时所产生的那种无力感。

 

 

  2 “异域”的迷宫

  寻找父亲过去的道路

  《查无此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儿照顾她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的那段人生经历,其实那是一个脱离了原有计划的生活的停顿时刻。而就是在那段时间中,女儿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也甚至都没有一个机会再去了解他了。身为人女的痛苦和无力,终于让她踏上一条寻找父亲过去的道路,从而揭开了父母及其家族一个漫长的、但注定了只能是留有空白的故事。

  所以,《查无此人》还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发现”,或者说是“探索”。

  在我们读过的很多关于探索的书中,人们会进入到“异域”当中,并在其中见识到新奇的人和事,体验到好奇心极大的满足。已不算是太年轻的子清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做过很多事,她独立生活,从来无拘无束,因为父亲的病,她只能撤退和返回。她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上海,回到幼时和父母及姐姐一道生活的老式小区和父亲的老单位,然后她一步一步地再往后倒退,直至回到故乡东北。

  这个寻找的历程循序渐进,愈行愈远也愈深,其中有好奇,更有她的责任。终于有一天,子清到达曾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她的父母正是在这里念的大学,也在这里第一次看到教堂、第一次知道爱情。子清走进宏伟的索菲娅大教堂,出人意料地,她在这里所陈列的图片中看到了父母曾亲密留影的圣·尼丁拉大教堂——这座曾为远东地区最大东正教教堂的建筑如今已片瓦不存。

  1964年,子清的父亲曾在这座教堂停留过,那是他生活中一个需要作出抉择、内心惶惑的时刻。在他经过并停好自行车的那一瞬间,教堂的原木大门打开了,仿佛只是要为他而开。他迈入教堂,仰头望向插满白色蜡烛的枝形吊灯,那宁静的重量压下来,像十亩地的棉花般裹住了他。这是一个在无神论教育国家长大的年轻人难忘的一刻,是他从未曾有过的精神体验。

  而子清也终于在照片上看到了那幢宏伟建筑曾经的样子,那是由俄国设计师完成的全栋木制建筑,未曾用到一颗钉子,其中的圣像在俄国完成,玻璃为红黄绿嵌合出的几何形,水晶枝形烛台从高耸的尖顶垂下。七座大钟在每天傍晚六时会准时敲响,全哈尔滨人都听得到。所以,子清想,她的父母也一定听得到这钟声。至少在1966年教堂被红卫兵推倒之前,他们应该每天都听得到。

  然后,她又看到了圣·尼丁拉大教堂被毁的那一天一夜,一切就在她的眼前——教堂里的每一对榫头都在挣扎,被人力扭曲还不足以让它们瓦解,随之而来的拖拉机发动野蛮的马力,但它们仍执拗地回弹到原位,卡在应该坚守的位置。很多年轻人把经书和圣像堆在圆形花坛里的草坪上,先用火烧尽这些四旧迷信的糟粕,再让人爬上洋葱头的尖顶套上绳索,让地面上的人群和这座建筑物角斗。一对榫头脱开,所有榫头脱开,脱落崩毁的木头发出哭泣般的惨烈巨响。

  《查无此人》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我们都知道作者于是在其中放进了她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所以这本书会给阅读它的人另一种想象和联系。阅读此书时,你需要结合在多个章节中的不同印象来共同拼贴和还原事件。子清第一人称的认知,众人的讲述,史料、笔记、图片及证件,还有书中以全知全能视角拉回历史中的多段插叙,它们在时空间跳跃和交错,共同朝向回忆之地行进。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话语在书的后半部分汇拢起来,终于渐渐清晰、渐渐完整,就如同那座已不复存在的宏伟教堂——它在记忆中仍立于大地之上,它焚于烈火,它的门打开了……这时“异域”亦魔幻般地呈现在寻找者的眼前。

 

 


《查无此人》
作者:于是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3 命运的诡谲

  过去对此刻及未来说话

  全书开始的地方,主人公子清仿佛退出了一整个的世界,但她又因此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个世界浮沉在岁月的烟尘中已经看不清楚,当事人不愿或来不及讲述,一切都需要子清自己去发现和寻找,而她找到的每一桩旧事,都是这么地让她惊奇--不是因为这些事有多么戏剧化和出乎意料,而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到过这个记忆之地、从来没有把自己广阔的“未来”和这样深远的“过去”紧紧相联。

  在诸多的“发现”中,令子清最为惊奇的是父亲在那一场持续十年的政治运动中算得上是个“部分得益者”。那个时代中,人的命运由他们的出身和他们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呼应来决定,父亲有着良好的出身,还拥有国家所需要的高精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给了他机会和一定的权力,他曾拥有过的“革委会秘书”头衔,令他在那个年代中免于不堪之辱。父亲曾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工作并期待着能到制造原子弹,或者是航天飞机的地方去贡献所学,但母亲的出身成为他前进的障碍,若继续和她在一起,他不可能得到最好的机会。

  子清终于发现原来她的父母曾经历那样的考验,原来父亲曾在危急中驾着吉普车穿过武斗升级的城市去向母亲的家人通风报信,原来他空怀一身屠龙之技最终只能栖身在上海的科研单位当技术人员——在那样一个大时代中,他最终是出局了。她不知道父亲对自己的选择是否有过后悔,不知道他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父亲所整理的各种笔记和证件如此条理清晰,划出一条不容置疑的人生轨迹,可原来里面竟装着这么多的不甘与可能性。父母都绝口不提的过去,原来竟包含了这样一个部分。

  这段描写不长,也并不是书中的重要部分,但它提供了一种记忆被发现和被重新审视的可能性,而“发现”亦是“成长”,令子清重新认识了父母、重新认识了他们一家在上海度过的岁月。一步之差,人的命运就有天壤之别。回忆中暗藏了命运的诡谲和凶险,还有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同时子清也看到父母关系中那种坚实的东西,这安慰了她,虽然死亡和失忆最后让这一切烟消云散。

  子清就这样一步步地退回去,直至来到那个名字本身就如异域般的窟窿台村:她终于看到那个开创家业但却早死的父亲的父亲,他是怎样的不甘心啊。还有那个拉扯着八个孩子长大的寡母,后半辈子都面对着崩塌的生活,每次她想哭,却总是泼悍而强硬地骂出声来。她艰苦养大了所有的孩子,又和他们相互折磨,她像顽强的兽挣扎着求生,牺牲掉一切生存的附余物,心灵先死,身体亦无声无息地腐朽……在她离去后,她的儿女们再也不想回到窟窿台村,他们全都忘掉了她。天地不仁。

  读到书的后半部分,我会忍不住想,历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它们被人忘记了也就消失了,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似乎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千千万万件本值得记住的事情都已经消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和遗憾呢。但在《查无此人》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女儿的悲伤和希望,幸而她尽力连缀起那段残破的往事,就是靠着她的寻找,那些沉没掉的记忆才开始带上人世的温度,过去才又与今天及未来相联。她不再只是一个行走天下的简单的旅人,她也完成了自我的追寻,并因此看到了过去的结果和未来的前奏。这是发生在子清自我的幽深处的精神转化,是这本书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对话”。

  是的,过去正在对着此刻及未来说话,它说的话,只有亲眼去看、全心去体会的人才能知道。只有这时,那些狂风过后仅余碎片甚至残渣的记忆才会连缀起来,一节扣着一节、一端连着一端、一人系着另一人。也只有这时,个体、家族、一城一地甚至一个时代数个时代的记忆,才会在人们主动进行的这种自我追寻中真正地活起来和亮起来。

  □阴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