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死亡的男人》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译者:黄燎宇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10月


《赳赳说千字文》

作者:胡赳赳

版本:紫图图书|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日用之道》

作者:高一强

版本: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年10月


《给孩子的科幻》

选编:刘慈欣 韩松

版本: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0月


《民粹主义大爆炸》

译者:马霖

作者:(美)约翰·朱迪斯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年11月


《历史的针脚》

作者:(英)露西·阿德灵顿

译者:熊佳树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主 打

  《寻找死亡的男人》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译者:黄燎宇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10月

  作为“德国第二重要的知识分子”,马丁·瓦尔泽经常在小说中将文学与政治、权力隐喻结合在一起。《寻找死亡的男人》是91岁的瓦尔泽在两年前完成的新作,这部小说的主题依然围绕着文学本质的讨论展开,由书信体构成的形式让这本书的阅读感没有那么顺畅,其中出现的人物经历又会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德国文学社团“四七社”的历史。

  主人公特奥·沙特遭遇了文学朋友卡洛斯·克罗尔的背叛导致公司破产,他决定去自杀论坛上寻找死亡。在论坛上他认识了紫菀,后者不断回复他要去找寻生命的意义,而在生活中,他和妻子伊莉斯以及另一个女人西娜的故事也让特奥·沙特放缓了寻找死亡的脚步。然而当这些人的身影全部破灭后,对沙特来说死亡终究无法避免。在沙特和这些人的通信中,他们讨论了许多问题,关于文学,权力支配,爱情,超越美的事物等等,自杀论坛让意义在讨论中彰显,又让一切走向终结,文学的超越性力量在这里也流向虚无,正如沙特最后留下的那句话,“历史是一张纸,一张白纸”。(宫照华)

  文化

  《赳赳说千字文》

  作者:胡赳赳

  版本:紫图图书|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汉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乃至熟悉到忽略的地步。几乎时刻与之打交道的汉字,我们真的认识吗?我们自然是“认”字的,但却未必“识”。《赳赳说千字文》作者胡赳赳说,何谓认识?简单为认,复杂为识。一个字,我们知道如何读、在当下如何用还不足够,而应知其本义,这样才能对字有根本上的理解。中国古代有训诂学,属小学范畴,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所以训诂就是让人知道一个字的来龙去脉。知道一个字的来龙去脉,才能领悟其丰富内涵,用起来才得心应手,文章也自然有味道。相信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觉得前人的文章味道足,而如今则寡淡,个中区别即是作者对文字理解程度有不同。

  《赳赳说千字文》讲解《千字文》中每个字的诞生、演变,从考据(科学)、义理(哲学)、辞章(美学)三个角度作出阐释,在“说字”的同时又将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一并道出,有助于提升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在当下,也适合像我们这些缺乏训诂学这一课的成年人阅读。(张进)

  《日用之道》

  作者:高一强

  版本: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年10月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字中的“道”,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是难以言说和摹画的神圣抽象之物。用有限的文字,描绘幽微无限的道理和情感,注定是一件只能逼近、无法抵达的事情。所谓“日用之道”,本质上是一种格物致知的努力,试图将隐藏于日常器物中人世间的道理和情感提炼萃取,形之于文。

  作者系设计师出身,他对器物的构造、形态、材质、色泽都异常敏锐,但请放心,这并不是一本无聊庸常的谈论工具和技艺之书,而是从器物出发,向人情、人性、生活和记忆无限开掘的作品。作者是敏感而有心之人,有心之人才会对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持久的瞩目,从一只碗、一双筷子、一个盒子、一把椅子、一件家具,就能看到人情冷暖和时代变迁,道出器物所呈现的一切及其背后的故事,从而还原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徐学勤)

  儿童

  《给孩子的科幻》

  选编:刘慈欣 韩松

  版本: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0月

  由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近日又出新书,从2014年的《给孩子的诗》开始,该系列已经陆续出到了第11本。关于什么内容适合“给孩子”,也引起过不大不小的一些讨论。不过最新的这本《给孩子的科幻》,在题材上至少是同系列中最贴近孩子普遍兴趣的之一。因为孩子与幻想之间的联结或许是基于本能的,对未来,对科学,对人类命运的好奇,完全不需要刻意地引导与教育,而只需要满足和启发。

  《给孩子的科幻》由《三体》作者刘慈欣、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共同选编。书中共收录15篇科幻故事,既汇集了阿瑟·克拉克、雷·布拉德伯里、特德·姜等科幻世界迄今为止具有大影响力和地标意义的经典作品,也收录了刘宇昆、陈楸帆等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佳作,虽然皆是短篇,但已能展现东西方科幻的不同路径,和作家们各自的想象空间。编者说,他们没有特意寻找那些“适合给孩子看的”,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未受到成人种种僵化教条和经验束缚的孩子,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接受那些现代的、前沿的科学理论。(李妍)

  政治

  《民粹主义大爆炸》

  译者:马霖

  作者:(美)约翰·朱迪斯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年11月

  对“民粹主义”(populism)进行定义非常困难。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更习惯以政治思想谱系或意识形态来理解一个概念,一种立场,以图方便,然而民粹主义显然不属于任何政治思想谱系或意识形态,且左翼也好,右翼也罢,自19世纪以来都产生过民粹主义主张、运动,并为其所用。

  更可行的方法是将民粹主义视为一种策略。不少论著也无奈按此定义,一般用“民粹主义”指平民论者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揭示社会底层与(本族或外族)精英群体的对立和矛盾,动员前者,抵抗后者。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通常就被认为是民粹主义兴起的结果,而自2016年11月大选,到目前中期选举,关于他的商业、移民等政策及其倾向也一直受到争议。《民粹主义大爆炸》一书作者约翰·朱迪斯是这些论断的较早提出者,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前他已写成此书,从美国和欧洲国家百年前的民粹主义历史,一路整理到当下的经济大衰退。该书一度畅销。不过,作者在使用“民粹主义”的过程中,其与社会民主、经济民主等概念的关系并不太清晰,他的论述或许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呈现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动的一些关键性侧面。(罗东)

  历史

  《历史的针脚》

  作者:(英)露西·阿德灵顿

  译者:熊佳树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一本讲述西方衣物历史的趣味小书,内衣、衬衣、袜子、领带、泳衣,这些衣柜中常见的衣物都能在历史的维度下找到锚定点。作者关注的是衣物史上的细节,诸如古代英国人们会用鞋子打新娘的头,表示新娘成为丈夫的财物;内裤在历史上曾经被平民女性排斥、被视为交际花才穿的衣物;18世纪女性因怀孕导致身材变形,仍要穿加大型紧身衣,她们会因为怀孕而感到羞愧。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衣物历史的入门索引,它将西方几百年的衣着历史按衣物的种类划分,用故事勾连,将其浓缩在500多页的篇幅里。从中可见我们日常的衣着并非简单的身外之物,它与美学、性别、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吕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