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学校》,作者:(加)萨沙·索科洛夫,译者:宋云森,版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愚人学校》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作者萨沙·索科洛夫是出生在加拿大的俄国人,3岁时因为父亲被指控为俄国间谍而被加拿大驱逐出境,他便随着父亲返回苏联。《愚人学校》是他于1976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问世之后,评论界对这本书的看法一直很两极化,纳博科夫等俄裔作家认定这是一本杰作(尽管纳博科夫本人判断杰作的眼光向来飘忽不定),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混乱不堪,无聊乏味。

  

这与《愚人学校》的写法有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弱智学校的青少年,整本书的叙事氛围便与主人公内心荒谬、混乱、跳跃的意识流融合在一起,时而穿越时间与空间,将情节与叙事秩序打破后再拼贴重组,句子中还混合了大量的文字游戏。通过这些美学特点,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以及他所处世界的混乱与无序。当然,对于私人心理和潜意识象征不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愚人学校》的节奏的确很难进入。(宫照华)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编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译者:孙柏 等,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


上世纪末,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第一波反思全球化的高潮。短短几年来,巴黎恐袭、特朗普上台、右翼势力兴起,一系列事件让上世纪末初具轮廓的全球化危机成为最真切的现实。后革命时代假想的“历史终结”没有到来,在今天,“文化之争”的逻辑取代了冷战年代敌友划分的模式。

  

现实演变之快超乎我们的理解: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金融和货币危机,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对于这一切,人们根本没做好政治上的准备。《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可谓应运而生。该书收录了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对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危机的论述,他们从不同学科和国界出发,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时代的精神状况。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旧的自由民主话语业已失效,文化左派的角色也亟待反思。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或许是打开可能性的一种有益帮助吧。(董牧孜)


《文学即人学》,作者:汪兆骞,版本:现代出版社,2018年11月


诺贝尔文学奖争议常有,今年因牵涉性丑闻,讨论度更高。如何看待该奖,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回顾其百余年历史,对文学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稍列几个名字,便可证明:泰戈尔、叶芝、黑塞、福克纳、布罗茨基、特朗斯特罗姆……他们诉诸的人性体验、思想体验与历史体验,对后世的启示不可或缺。

  

《文学即人学》从石黑一雄写起,将百余位诺奖得主的作品特点、作者人生经历进行梳理,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有四十多年工龄的老编辑,作者汪兆骞从年轻时便积累素材,最终形成本书。对于丰富、多样的诺奖得主来说,五千字左右的介绍远不足以展现他们的多元性,不过作者说,他想凭借此书起到的作用如同导游,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可由此入门,带之一览,更多的理解还是在浩瀚的作品中去获得。(张进)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作者:陈平原,版本: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对晚清画报研究多年,这部新著是其二十年来在该领域的总结性成果。画报,顾名思义是以图画为主的报纸,它在识字率不高的晚清民国时期风行一时,起到传递文明、传播新闻和启蒙的功效。在底层群体中,画报的传播率要高于以文字为主的报刊,因而其启蒙功能不容小觑。

  

画报的主创者都意识到自身在新闻、启蒙、娱乐和审美上的功效。《申报》曾以《论画报可以启蒙》谈论绘图之妙,称“启蒙之道当以画报为急务”。画报涉及的题材广泛,战争风云、中外交涉、船坚炮利、声光化电、新旧学堂、租界印象、华洋杂处、文化娱乐、海外游历等,皆可成为画报的主题,好的画报其图文的用心,皆不输于纯文字报刊。

  

在陈平原看来,谈论和研究晚清画报,不仅仅是以图证史,其中蕴含的新闻与美术的合作,图像与文字的互动,西学东渐的步伐,东方情调的新变,自己平民趣味的呈现等,同样值得重视。画报是进入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有效且有趣的切口,那些生动谐趣的图画为历史留下的记录,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徐学勤)


《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编者:美国经济学会,译者:杨春学 于飞 等,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


《美国经济评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同行评议期刊之一,2011年创刊100周年。这一年,他们组建评选委员会最终选出20篇最佳论文。何为“最佳论文”?按照他们的评选标准,其一“富有智识上的创造性”,其二“对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入选论文,或是参与过当年的重要思想论战,或是提出了人所共知的概念或理论。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领域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而实际上,经济学自身也是一门充满方法论竞争的学科,尤其对数学公式的态度迥然相异。原因之一是认识论上的分裂。有的认为经济现实可进行量化操作,有的拒斥这一做法而要回到现实研究“真实世界”。自觉或被动地,他们就此形成不同的学派、阵营,而这也成为一种观念力量影响了他们与国家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关系。所谓“一门学科与一个世纪”,《美国经济评论》在此意义也是20世纪风起云涌的见证者。(罗东)


《航向亚马孙》,作者:(美)乔·凯恩,译者:冯克芸,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1985年8月,在旧金山的报社里工作的乔·凯恩加入了一次艰难的探险:挑战全程漂流亚马孙河。他们要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地上徒步寻找到这条世界第二长河的源头,然后驾驶独木艇穿过峡谷、漩涡、丛林,直到抵达亚马孙河的出海口。当乔·凯恩和同伴终于尝到了海洋咸水的味道,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个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这一壮举,返回美国后,乔·凯恩写了这本书,大受欢迎。

  

这本书记录了长达半年、6400公里的航程。而团队成员的关系也在一次次的艰险中发生变化,有人互生情愫,有人众叛亲离,最后,十人的团队只留下四个人。三十年过去,乔·凯恩说自己最庆幸的是,“有幸可以在一个人们依然会彻底迷失的时代到亚马孙去”,没有GPS,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经常发现自己在地图上没有记录的所在。在几乎彻底的隔绝中,通过全身心地参与收获了无可替代的“直接经验”,尽管痛苦,却和如今的人们通过阅读或电子产品,在舒适的环境下获取“间接经验”完全不同。勇气与恐惧,生命的伟大与渺小,这本书的魅力,正来自于探险本身的魅力。(李妍)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各同仁

编辑:寇淮禹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