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刊至今,《新京报·书评周刊》一直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每一年的年度好书评选,都以每本书的专业品质和文化品格为标准。我们更关注那些尚未获得声名与荣誉,或者尚未进入多数读者阅读视野的作品,以拓宽我们共同的认知。



但更重要的当然是阅读本身。给我们带来最真切欣慰的,是让一本又一本的好书抵达了它的读者,是帮助那些渴求理性和思考的读者与他们的人生之书相遇,是让多一些人感受到、并且和我们一样去相信阅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能给现实带来什么迅疾的改变,但却能长久地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滋长,成为人生的底色。 


这份2018年度好书入围书单,12个门类,88本书。它们厚重而多元,共同呈现出2018年的文化和思想生态。而我们期待,它们能在被阅读的过程中与每位读者的生命经验相融,一起延伸出新的生命力。


12月15日,我们推送了这份《2018年新京报年度好书88本入围书单》。很多朋友说想看到关于每本书更具体些的介绍,我们将每日推送一个类别的书单,为大家具体推介,敬请关注啦。


今年,我们还要送给关注我们年度书选的读者一份礼物——2018年新京报年度好书入围图书88本,送给幸运的“新京报锦鲤”。识别文末小程序,并转发《2018年新京报年度好书88本入围书单》推送到朋友圈,你就有可能成为我们正在寻找的“新京报锦鲤”。



思想类入围书单


《当经成为经典: 现代儒学的型变》,作者: 任剑涛,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长期主导中国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儒家,自清末以来失去了政治上的倡导和维护。从那以后,传统儒学终结,现代儒学的时间开启,海外新儒学亦应运而生。最后登场的“大陆新儒家”,则试图重构或绘制政治蓝图以期影响政治制度设计。纵观现代儒学,崎岖波折,难以自主。任剑涛通过梳理儒家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领域的演变及境遇,对现代儒家的设计和方案进行了政治学的学理批判。


将来中国要继续处理“现代性”这一基本议题,成为更加现代的国家,儒学更重要的议题是怎样作为一种“经典”资源,回到社会思想领域,参与历史进程,而不是重返“经”的状态以统一意识形态。不管儒学如何被颂扬,或甚至因此升温,这也是现代儒学无法回避的基本处境。


《心灵革命》,作者:(美)李海燕,译者:修佳明,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我们往往将“爱情”视作一种私密体验,而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恋爱却成了相当轰动的公共话题和事件。作为一种观念的“爱情”,不仅是个性解放的先导,也与妇女解放、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叙事密切相关。从晚清至上世纪40年代之前,情感的话语在中国文学与通俗文化的领域里占据关键地位,而我们的“爱情”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转变过程。


李海燕这本《心灵革命》因出色地剖析了中国200年来的爱情进化史,曾拿下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作者透过文本细读,指出“多情人”、“浪漫派”、“儿女英雄”这类“爱”的叙事如何催生了现代中国的主体性。从儒家理念中无性化的道德的“情”,如何转向浪漫爱、性欲和爱国热情?《心灵革命》一书给出了新颖而深入的解答。


《椰壳碗外的人生》,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译者:徐德林,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及其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是民族主义研究、区域研究的一张名片。今年安德森的自传《椰壳碗外的人生》中译本出版,为我们呈现了安德森的成长、研究和生活轨迹以及背后的大历史。安德森生于中国;辗转于美国、爱尔兰、英国;而后赴康奈尔大学专攻印尼研究;此后由于被印尼政府驱逐的经历,他被迫走向多元化,超越单个国家的研究视野。


安德森自传对于区域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富有启发。他经历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真正解放的年代,在专业主义和学科区隔兴起之前完成深造,这使得他既有幸免于其形塑,又敏于其变迁对于人的印刻;既明了民族情感走向简单化的危险,又不轻视民族主义和全球化本应有的深刻的历史性解放潜力。今天的读者身处完全不同的学术及生存环境,但依然将从安德森的经验和实践之中受益良多。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编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译者:孙柏 等,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


巴黎恐袭、特朗普上台、右翼势力兴起,一系列事件让上世纪末初具轮廓的全球化危机成为最真切的现实。假想的“历史终结”没有到来,“文化之争”的逻辑在今天取代了冷战年代的敌友划分。几年前,仍有许多西方人觉得世界的开放将成为所有麻烦的终结,而今天,人们对此的热情和信念早已含混不清,乃至烟消云散。就连当初被认为是全球化受益者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开始憎恶起它的后果。


上世纪90年代,西方知识界曾有过一轮反思全球化的高潮,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再次检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文集《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可谓应运而生,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从不同学科和国界出发,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时代的精神状况。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性: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社会主义与“自然”》,作者:朱羽,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如何从文艺与审美领域出发,辩证地思考中国六十年来的历史连续性?这涉及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核心难题,也是如何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的关键。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羽透过“自然”这一核心范畴,考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零碎、分散的文学文本和艺术形象。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的涌现,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政治经验。尽管鲜明的政教文化贯穿了几乎所有领域,但文化艺术依旧保留着自己的“语法”。因此“自然”不只是与“历史”相对立的范畴,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二者互为中介,又无法互相取消。今天我们面对过去,既不能单纯怀旧,也无法告别或是拒绝,唯一能做的是将“过去”作为“潜能”来阅读,以使之向新的历史经验与技术条件开放。


—— 寻找“新京报锦鲤”——



——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2018新京报年度好书入围书单 |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