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文集》

作者:孙冶方

版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年1月


20世纪80年代,全国报刊报道密度最高的经济学家是孙冶方,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驱,而被公认为中国最高经济学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以他命名。曾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苏联经济体系,孙冶方是最早对此进行反思的人,也是最早提出“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


孙冶方在1956年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和1959年的《论价值》两篇文章中提出经济建设要讲利润,要遵守价值规律,这一惊人之举流传至今。1983年逝世之后,他的论文、演讲、书信和报告数经整理,2018年版的《孙冶方文集》收集了其1925年至1983年的各类作品356篇,其中148篇为首次公开出版,皆贯之以对历史和改革的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作者:吴敬琏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8年9月


改革开放全面改变了中国。不过,怎样理解中国增长奇迹的经验,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提出的或支持的解释也不一样,甚至彼此有天壤之别。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


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以时间为序,回到改革开放前夕,从1976年起,到1978年,再一路走到当下,较为完整且全面地呈现了一幅经济改革图景。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作者:刘守英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而此间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开发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改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功不可没。不过,随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变迁,土地与人的分离越来越显著,而城市以地谋发展的方法也难以为继。国内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长期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争议尤甚。刘守英坚持土地制度的继续改革,比如在农村以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为中心重构土地权利关系,在城市彻底降低对土地开发的依赖。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设计和试验经验,与全国多地的基层土地状况调查,使他的实证和政策研究提供了难以忽视的意见。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纳粹经济学与西班牙内战》

作者:(阿根廷) 皮耶尔保罗·巴维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


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一度占领大半个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但最终昙花一现的帝国。军事手段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实际上,纳粹德国还进行了一种纳粹治理经济的扩张,对外打造庞大的外债,将贸易转向相对不发达国家,制定或改变贸易规则、条件,使之有利于纳粹德国的经济扩张。


皮耶尔保罗·巴维里在《希特勒的影子帝国》一书中称之为“影子帝国”。作者呈现了“影子帝国”主要设计者亚尔马·沙赫特如何设计出经济民族主义体系,以及作为经济学家他从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民族主义的命运,而全书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矛盾、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政权的史论读来也可谓惊心动魄。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作者: (日) 野口悠纪雄

版本: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4月


今人都知日本经济增长自1990年以来长期停滞,但未必了解停滞前夕,日本社会还沉浸在经济繁荣和“日本第一”的兴奋中。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早在1987年率先提出“地产泡沫”却无人赞同。


如今他出版《战后日本经济史》回忆当年的情形。战后经济腾飞使得人们增长了民族与国家自豪感,原非坏事,却高估了经济发展及其制度,更愿意相信是经济繁荣和用地紧张必然导致地产价格上涨,而失去了理解问题的耐心。野口悠纪雄认为战后经济的奇迹和停滞,原因之一都在于幸存下来的战时经济制度。他生于19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废墟、恢复、起飞、繁荣和停滞,在书中以个人经历和学理判断呈现了日本战后经济70年的一种面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