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作者:陈平原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0月


肇始于晚清的画报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识字率尚不高的民间社会,画报风靡一时。“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画报所涉题材涵盖战争风云、中外交涉、船坚炮利、声光化电、新旧学堂、租界印象、华洋杂处、文化娱乐、海外游历等领域,具有新闻、启蒙、娱乐和审美之功效。


此书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对晚清画报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他认为,研究晚清画报不仅是以图证史,其中蕴含的新闻与美术的合作,图像与文字的互动,西学东渐的步伐,东方情调的新变,平民趣味的呈现等,同样值得重视。画报是进入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有效且有趣的切口,那些生动谐趣的图画为历史留下的记录,是文字难以替代的。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作者: 苏精
版本: 中华书局
2018年5月


如果要票选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变革,那么印刷术的变革理应位列前茅。西式金属铸字印刷术的进入,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同样对知识界和整个社会产生了震荡性的影响。雕版时代有限的刊印数量和传播率,造就了传统的文士阶层,但西式铸字印刷术的开展,却使得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将这一技术带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们,更携西方现代文明而来,通过铸字印刷术,将这些知识快速准确地传播到这个古老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随之旋起的石印和铅印,更让知识骑上了奔马,将中国融入19世纪的全球化狂飙之中。


苏精的这部著作,讲述的正是中国雕版印书业在19世纪的全球工业化挑战中,如何向近代文化转型的变革过程。260余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和草蛇灰线般的钩沉抉隐,让这本看似饾饤碎细的近代印刷史专著,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揭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足以改变一个时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知识变革,不一定需要有着令人炫目的伟大起源,也未必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它的开端就蕴藏在那一个个沉默的金属铸字中。正是那些西洋传教士出于传教便利带来的西洋印刷术,无心插柳地推动了这个国家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奇迹。

《沈尹默年谱》

作者:郦千明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年6月


沈尹默,一个当代书法史上绕不开的人物,在清末民初书法界一片混乱之时,他主张重新回到以“二王”为主的传统帖学的学习,由此打破一直由碑学所霸占的话语权,形成现代书坛碑帖并持的基本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掀起“书法热”,市面上可零散找到对沈尹默书法艺术、书法理论评论的著述,但至今尚无有分量的年谱问世,此年谱历经数十年编写完成,大量引用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报刊、杂志及实物资料,用60万字清晰呈现出一个全方位的沈尹默:“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一号刊登新诗九首,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二首、胡适四首;一度担任北平大学校长,弹劾孔祥熙与宋子文;建国后致力于书法普及教育、创办发展书法社团,成为现代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沈尹默的一生与现代中国文化复兴密切相关,值得我们重新发现与解读。用一本年谱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这本年谱无疑展现了一幅中国现当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画卷。


《文献学读书记》
作者:乔秀岩、叶纯芳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9月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一本书的付梓发行前后,涉及了著书立说之人的书写与校订,也涉及了出版人的校勘与修订。尤其是古典学的图书,不同版本往往影响着后人对前人的理解,呈现出内在思想的流变或异轨。


乔秀岩和叶纯芳的读书笔记,早已在读书圈内大量圈粉。通过版本与目录的源流考镜,分析原刻、修版、补版、递修等情况,甚至对同一部书的多种藏本进行逐页的校勘比核,或者对作者的易改与出版的谬误进行了细致的考究,为我们呈现了何谓真正的“精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