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

作者:(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译者:孔令伟

校对:杨思梁、曹意强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1月

 

《历史及其图像》的作者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学者之一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整本书主要想回答一个研究方法论问题:图像如何成为阐释往昔的手段,艺术与历史研究如何实现平衡。历史研究曾经主要依赖于文献资料,用绘画、雕塑等图像性的资料书写历史被视为“不现实”。而当人们认识到文字的不可靠,转而从图像中寻找历史,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艺术风格会影响对历史的阐释,而且艺术品同样具有欺骗性。本书从中世纪晚期讲起,到20世纪收尾,勾勒了一部庞大的历史、艺术交叉研究观念史。


《波洛克传》

作者:(美)史蒂芬·奈菲、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

译者:沈语冰、宋倩、蒋苇、匡骁

版本: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阅读《波洛克传》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部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厚如砖头的传记,成书的基础是作者8年来对850位见证人的两千多次深度采访。两位作者在完成此书后又合著了颇受欢迎的《梵高传》,一如《波洛克传》一样巨细无遗。这种细致的写作风格充满了文学的质感和心理的洞察,它详细回答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滴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如何在多流派混杂的思想艺术大熔炉里成长为美国的文森特·梵高。《波洛克传》的厚重不仅表现于厚度之上,通过对波洛克的故事进行外科手术级别的梳理剖析,透视了美国文化艺术的历史。个人的经历与时代相互印证,构成了这部如历史著作一般具有说服力的出色传记。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作者:(挪威)拉斯·缪勒

译者:张璐诗

版本:乐府文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翻阅这本书,一张张唱片封套摄影从眼前掠过——大海翻卷,天高云阔,人影朦胧。《风·落·之·光》可以读得很快,这本书里大部分都是独立厂牌ECM出品的唱片封套图片;它也可以读得很慢,每一张图片,都是对一种独立风格的诠释,而这不同的诠释间也存在着相同点:拒绝语言、拒绝思想、拒绝除了自身以外的一切。如果搭配对应唱片音乐来欣赏它,会得到更丰富的体验,音乐和图像因共享着相同的质感而实现了互文,进而打通我们的感官。极简的音乐和没有焦点的图像,因为模糊,因为静默,激发了观者无限的想象。


《眼前往事:刘小东影像集1984-2018》

作者:刘小东

版本:鹿书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这本书很生猛,那种日常琐碎与时代光影所混杂的生猛,里面有故事,更有浓烈的情感。照片分为三种,贯穿始终的是关于生老病死,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细节,我们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穿插其中的,是对中国与世界三十年来的真实记录,比如睡觉的民工、比如三峡移民、比如漫天雾霾、比如各种大火以及各种武装冲突与难民;还有各种活着的与死去的动物,都仿佛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某种隐喻。在刘小东生猛的目光下,影像里的人、事、物皆拥有了无差别的生命感,以及逼视当下的在场感与历史感,他用画家的敏锐与审视捕捉下的这些镜头,亦使得这部个人影集远远超过其本身,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作者:唐克扬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关于北魏洛阳,我们已经有了一本《洛阳伽蓝记》,继续书写似乎只是一种冗余。但面对如今城市面貌越发同质化,古城被时间和现代化不断吞噬的境况,我们的记忆似乎也面临着失却的危险。此书以“过去完成时”的追忆和“将来完成时”的预言两面镜子,呈现出了关于北魏洛阳的某种真实与幻象。

  

这本小书看起来很难归类,它介于学术的理性与散文的感性之间,界于反思与想象之间。但这也为此书带来了某种溢出历史滞重感的轻逸与开放。或许,称其为一种引入强烈个人体验的回忆更合适,里面穿插的大量图片佐证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古老的处于消逝之中的洛阳得以与现代心灵接轨。


《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

作者:(美)唐小兵

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有种流行观点认为,我们因为上世纪多变的历史进程而与传统发生了断裂,这一说法或许忽视了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同样也在制造传统。《流动的图像》的研究的对象,正是这部分传统影响下的视觉呈现。它回应了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对于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刻板化认识,即过分专注于权力对艺术表现的影响,导致解读有过于简化之嫌。作者通过多年研究获得的资料,从历史的脉络切入,对版画、电影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另一种的解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重建的新传统,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视觉文化呈现。


《危险地活着:伊文思传》

作者:(荷)汉斯·舒茨

译者:孙红云、黎松知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8年8月


如何看待“先锋电影诗人”尤里斯·伊文思?这难题不亚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伊文思的一生缠绕于艺术和政治的不和谐关系之中,他既被尊称“纪录电影之父”,亦被质疑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伊文思自身嵌入20世纪的世界革命,拍摄足迹遍布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把中国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见证了中国从抗战到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伊文思传》作者汉斯·舒茨为中文读者提供了迄今最为翔实且具颠覆性的伊文思资料。他危险而富有争议的一生,为我们切入20世纪复杂、矛盾而又深刻的大历史提供了迷人契机。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

作者:(日)内田繁

译者:张钰

版本:楚尘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9月


作者以设计师和亲历者的视角,梳理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设计变化历程——美式生活、新消费主义、泡沫经济、后泡沫经济,时代的变迁也在日本设计史中留下了足迹。设计不是一项专门为“美”而生的艺术,它因具有现实的功能性而与生活紧密相关。《日本设计六十年》追溯到了日本文化的根源,从自然变化的无常中感受美,从弱小中感受人类的尊贵,这种美学一度被绝对理性塑造的丛林化高效社会压抑得失去生存的空间。思考“设计是什么”,其实是在思考人究竟该如何生存。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2018新京报年度好书入围书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