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推荐书目中,主打推荐书目是《偷书人》。纳粹对犹太人的极端迫害行径见诸大量书籍,但讲述纳粹对犹太文化劫掠的书却很少。而这本书聚焦的,正是纳粹对犹太人的文化灭绝。纳粹挑选、打包了大量犹太人的书籍,企图借此消灭犹太文化,而由犹太人组成的奴隶劳工小组,决定从纳粹的焚烧炉里将这些书抢救出来。


此外,本周书单从社科、生活、经济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偷书人》,【美】大卫·E·费什曼 著,姚丽蓉 译,西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纳粹对犹太人的极端迫害行径见诸大量书籍,但讲述纳粹对犹太文化劫掠的书却很少。事实上,“纳粹不仅企图消灭犹太人,更企图抹去犹太文化印迹。”为此,德国派人来到“立陶宛的耶路撒冷”维尔纳,挑选、打包犹太人的书籍,这些书籍,外加众多手稿、艺术品大部分将被送进焚烧炉和垃圾场。在这种情形下,由犹太人组成的奴隶劳工小组——开始了一场危险行动:偷书。他们把书藏在身上或箱子中,骗过德国守卫,将图书带入犹太聚居区,而一旦被发现,后果是被枪决。在死亡与文化的抉择中,这些“奴隶”选择了文化;在看不到未来的处境下,他们认为“这些宝藏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是对的,但过程比想象的艰难,因为骗过了纳粹,他们还要再骗一次苏联……


本书作者费什曼为美国犹太神学院(纽约)历史学教授,他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对数位当事人的访谈,完成了这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书;同时,他又用文学的手法,想象出当事人的感受和内心活动,让本书具有了较强的故事性。(张进)


《他们是怎样玩完的》,【美】杰伊·麦金纳尼 著,梁永安 译,S码书房 | 作家出版社2018年2月版。


作为《纽约客》的作家,麦金纳尼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杂志特色——短小的篇幅,明快而强烈的叙事节奏,精致的结构。这些让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也正因为多年在《纽约客》的打磨,使这些短篇作品也在叙事技巧上做到了极致。


麦金纳尼在小说中所关注的是传统的美国事实,二十世纪的失意人,吸毒,街头醉酒,写字楼带来的茫然……这些事物在他的短篇中随处可见。通过叙事节奏的变化和不同的描写方法,以及留白的设置,麦金纳尼让这些普通的事实具有了一层诗意,读者既能在写出的句子中体会到语言的美感,也有足够的空间去体会那些没有被作者写出的潜在回味。也许正是因此,使得麦金纳尼在1981年被《纽约客》炒了鱿鱼,“因为我完全不胜任‘事实查证员’之职……我相信事实完全来自观点角度。不管我是不是可以说虚构是我的专长,我都绝对无法信任事实”。这件事情在他的另一个短篇《如此灿烂,这个城市》中得到了讽刺性的呈现。(宫照华)


《两性》,【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著,黄荭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对波伏娃的《第二性》有了解的人,往往知道这句名言。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女权运动先锋安托瓦内特·福克则有不同看法。不同于盛行的“男女无差别论”,她认为确有两性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平等措施能够消除两性差异,只有一件事情我们无法否认:被社会视为合法的力比多(弗洛伊德的概念,泛指一切快感)只有一种,而这种力比多是男性的。生育悲哀,子宫嫉妒,生育权被剥夺,厌女症……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蒙受着真实或象征性的暴力。


福克从自身的生育体验、家庭生活中体认了巨大而深刻的性别问题。《两性》一书是她一生研究的思想精髓。福克的起点是精神分析学说,也同样借鉴了生物学等科学角度,并重新定义“女性”。女性是自然生来的,正如男性一样。福克认为女性生育的欲望,是一种最原始也最根本的创造力——“子宫的欲望”。这种创造力完全可以与男性创造力媲美。因此女性不应受到鄙视也不必看低自己,而生育作为女性责任,不应该再被忽视、压抑和排斥,而应把生育作为研究男女差异的主题。(董牧孜)


《商脉与商道:国际华商研究文集》,龙登高 刘宏 等 著,张娇 贾俊英 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9年1月版。


围绕海外华人的研究文献多年来汗牛充栋,不过他们中的商人群体,一直以来只是零散地被关注。在民族国家内讨论商业,一般离不开它与地方政府、银行等主体的关系。一个领域的商业兴起,是市场和企业家在该领域出现的结果,与此同时,既可能受益于、也可能受制于政府的产业政策和银行的金融体系。而海外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如《商脉与商道》一书的作者龙登高等人所言,“既没有得到中国政府与银行的支持,也很少得到当地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研究海外华商,方向和维度自然就有所不同。


从跨国科技公司,到普通商店、“小商小贩”,这些海外华商都必然要处理作为移民与当地的关系,在早期历经艰辛。轻者是市场失败,重者是遭受当地民众的排斥和政策的歧视。《商脉与商道》是一本研究文集,所涉议题,既包括海外华商与全球化、移民与地方,也包括他们在性别、文化等维度上的建构。遗憾的是,收录文章成文时间跨度大、主题杂,如今不过是以海外华商为关键词被编入书中。不过借此文集,仍可一窥百余年海外华商史的大致轮廓。(罗东)


《器物的足迹》,【日】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著,杨明绮 译,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1月版。


近年来出版了不少有关日本的生活美学书籍,介绍精致的日用品和打造他们的手艺人。这一出版潮流与“小确幸”和“匠人精神”的流行相伴随,为我们思考和对待生活中的“物”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参照。


《器物的足迹》也收录了一些人物访谈。这些对日用器物有着特别的留心和独到的体会的人物,在访谈中引领我们欣赏日用器物在长期使用中增添的美,促使我们思考手工制作与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提示我们自己动手加工改造商品的可能。但本书对于器物的足迹的探寻又不止步于个人层面。作者通过实地探访,向我们展示了造就今日“生活工艺”之乡高松的政治家金子正则的眼光、气魄和作为;对围绕工艺而成的民间组织和商社的访谈,让我们见识了在工艺浪潮的兴起中,社会力量扮演的角色;而书中收录的手艺人、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三人对话,则使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工艺”的兴起所透露出的社会和精神动向。全书最后还附有一份“生活工艺”书目,供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考。(寇淮禹)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安也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