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莫·莱维传》

  作者:(英)伊恩·汤姆森

  译者:杨晨光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最重要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他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这是不是个人》《这就是奥斯维辛》等作品,早已成为研究集中营和纳粹德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档案。莱维本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犹太化学家,但当他从奥斯维辛的炼狱走出来后,成为一位以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体控诉纳粹暴行的作家。对莱维而言,书写不是为了艺术或愉悦,而是为了警觉世人、抵抗遗忘。然而,这位被拯救的幸存者最终仍未走出奥斯维辛的漫长阴影,在抑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伊恩·汤姆森是最后几位采访莱维的记者之一,也是第一位为莱维立传的作家,他曾被告知,“你无法轻易走进莱维的人生”,因为莱维保护自己隐私的决心是坚定的。但作者还是用5年时间,在意大利、德国、波兰、美国和英国开展调查,采访了300多人,包括莱维的亲人、朋友、同事和狱友,挖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事迹,以及大量关于犹太民族的档案,并最终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内容详尽的传记,以奥斯维辛为主线,把莱维的生平串联起来。通过这部传记,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莱维的著作,理解这位深谙人性幽暗与沉沦的作家。(徐学勤)

  《暴力与反暴力》

  作者:(美)谭旋

  译者:黄丹璐

  版本: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

  法国大革命爆发已有230年历史,但关于这场革命的研究和争论从未停止,不同学者对它的评价可能趋于褒贬两极。它以争取自由、平等和权利始,却在过程中充满血腥和暴力。称颂宽容、公平正义和人民主权的革命精英,在取得政权后却日益独裁,实行高压政策:监督委员会四处缉拿“嫌疑犯”,并清洗所谓的“叛变者”,大量民众被逮捕,在“革命法庭”的审判中因无权上诉而被立即处决,过去备受民众敬仰的国王及主要政治领袖,被控诉犯有叛国罪而被送上断头台。

  正如吉伦特派的领导人罗兰夫人在临刑前所说的那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人们会疑惑,以美好愿望为出发点的革命者,最终为何会崇尚国家暴力的政治文化?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谭旋教授,依托大量翔实的资料,对法国大革命的进程进行了复盘,呈现了大革命中贵族、平民、军队、政治领袖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他们对待暴力的态度演变过程。正如书的结束语所言,“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始一场革命”,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他们都可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暴力与反暴力的缠斗最终只能在相互妥协中停止。(徐学勤)

  《竞逐权力:1815-1914》

  作者:(英)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胡利平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是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院长,他因对历史研究的贡献而获封爵士。这部《竞逐权力》是他应企鹅兰登出版集团之邀而写,是九卷本“企鹅欧洲史”系列中的一部,时间跨度从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维也纳会议平复局势,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这是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迅速崛起并主宰世界的一个世纪,在逐渐世俗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下,欧洲各民族、国家和政党展开权力的竞逐——国家争夺世界权力,政府追求帝国权力,革命家密谋夺取权力,各政党争夺执政权力,金融家和工业家追求经济权力,平民渴求民主,妇女主张女权,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力。

  埃文斯认为,在1815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更看重的是荣耀,而在19世纪人们越来越看重权力。正是在权力的竞逐中,欧洲走向世界文明之巅,却也导向了世界大战的恐怖深渊。他并未采用霍布斯鲍姆式的宏大叙述,而是用无比翔实的细节全景式地还原百年欧洲史,注重材料和分析,追溯欧洲理性与信仰、启蒙与科技、帝国与战争的发展。作者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注重史实和思辨的结合,为我们展开了一部恢弘的历史图卷。(徐学勤)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修订本)

  作者:唐启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月

  一直以来,由于近代史的悲情叙事,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政府的能力,“修约”的成果长期被近代史革命意识形态下的“废约”所掩盖。唐启华常年致力于北洋外交史研究,他的著作总是能够引起大众和学界的热议。唐启华从档案、报刊、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出发,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修约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厘清和评价,以及对于理解从清末到民国之间的历史延续性,不仅补充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不足,也修正了我们对于北洋史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以扎实的史料考证能力,还原了北洋政府的修约历史,勾勒出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废除前清的不平等条约,修改条约中对国家不利的部分,试图恢复主权完整的系列努力。唐启华的北洋外交研究,在国内外外交史料的基础上,改变了单一化的革命史观,以多元化的历史视角,为我们掀开了被乱局遮蔽的重要历史时刻。(萧轶)

  《西方自由主义的衰落》

  作者:[英]爱德华·卢斯

  版本:汉唐|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2月

  无论是特朗普的上台,还是欧洲极右翼势力的蔓延,乃至全球民粹主义的抬头,都对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进行了重重的一击。在一系列对自由的挑战之下,全球政治遭遇了理论的枯竭,各方知识分子都从不同角度去阐释当今世界的变局,究竟为何会是如此,或者未来到底会如何。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给全世界知识分子一种美好的幻觉。似乎一夜之间,大家对世界的认知突然失调,普通民众的意愿和精英阶层的统治规则突然陷入了巨大的鸿沟。然而,英国《金融时报》驻华盛顿的首席记者爱德华·卢斯却认为,西方世界在当下面临的危机由来已久,并非一日促成。在基于这本宏大视野而成的小册子中,卢斯以自由主义的困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进行了俯瞰式回顾,发现这种全球困境早已结构性地存在。较之于理论分析的知识话语,卢斯从经济中心的重塑、政治危机的内部、社会心理的倾斜和代际之间的认知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回溯和扫描,清晰而扼要地分析了当今局势的来龙去脉,为我们指出了当下困境早已埋下的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变局的根源所在。(萧轶)

  《家族、土地与祖先》

  作者:(美)易劳逸

  译者:苑杰

  版本:重庆出版社 2019年1月

  海外中国研究的开创性人物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早期曾提出以“冲击-回应”模式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按照他的说法,“传统中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经过西方秩序的冲击后才逐步摆脱困境、被迫发展。他后来对其学说作了修正,并没否认中国的内部发展因素。作为费正清弟子之一的易劳逸(Lloyd E. Eastman),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国的开启,内部发展因素占据更主要的位置。

  按易劳逸的观点,这些因素可追溯至16世纪。“经济领域开启了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传统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民众书写能力得以普及,人口得到迅速增长。”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它们就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如今,较为完整呈现这一研究的《家族、土地与祖先》,在1988年首版31年后终于等来中译本面世。该书从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制造业,以及社会阶层、信仰和家庭等层面展开论述,整体性的“经济-社会”视角可使读者通览中国四百年间的演进。而在此之前,关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往往侧重于政治史、思想史或文化史,两者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不同,相互形成对照。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