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以北:维京人的航海与萨迦中的北欧历史》
作者:(英)埃莉诺·罗莎蒙德·巴勒克拉夫
译者:梁卿
版本:低音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死海之滨》
作者:(日)远藤周作
译者:田建国
版本: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



《王考》
作者:童伟格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



《符号侦探》
作者:(加)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
译者:朱宁雁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小镇美国: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作者:(美)罗伯特·伍斯诺
译者:邵庆华
版本: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9年8月


《论行走》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格鲁
译者:杨亦雨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8月

  主  打

  《北方以北:维京人的航海与萨迦中的北欧历史》

  作者:(英)埃莉诺·罗莎蒙德·巴勒克拉夫

  译者:梁卿

  版本:低音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说起维京人,我们总是会想起海盗、杀戮等偏于负面的词语,想起许多关于入侵与掠夺的故事。由于“维京”一词涵盖甚广,所以这些印象也给整个北欧世界投下了浓重阴影:喋血的岛屿和盐碱滩上浸满血污的拜帖、描述海上屠狼袭扰沿海地区的诗歌和布道词、考古学家从沼泽和墓地里打捞和发掘出来的海盗长船,这是当年世界对北欧人的看法,也是现在仍然常见的看法。

  但本书作者埃莉诺所讲述的故事与以往并不相同。在她看来,我们对中世纪北欧人的了解多半来自局外人的观察,并没有真正透过他们的眼光看待事物,关于维京人的历史复杂迷人,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从大众传媒、想象或者忘得差不多的历史课上得到的一切。维京人足迹广布,对欧洲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为此埃莉诺四处奔走,做了大量考据,将各种魔兽精灵栖居在世界犄角旮旯的学问挖掘而出,也从北欧的萨迦文学里获取了许多灵感。

  因此,这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籍,而是包含了文学、考古、博物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就阅读感受而言,这是一部用热情写就的书,充满了野性与原始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不仅仅是从作者的文字中生发出来,也是从萨迦的强大魅力中散发出来。在这里,神学的地理与想象的地理合而为一,人与神合而为一,物理的边界也为之消泯。(杨司奇)

  文学

  《死海之滨》

  作者:(日)远藤周作

  译者:田建国

  版本: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

  “你啊,靖国神社和教堂,你会尊重哪一头?”时隔多年,战时日本刑警的问讯依然让小说里的“我”不寒而栗。当时为了避免麻烦,“我”选择了将罪责统统推到宿管神父的头上,这也让“我”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犹大般的罪责。如今,战争已经过去,“我”抵达了耶路撒冷,重新追寻耶稣的故事,并在以色列与约旦的冲突中继续质问——信仰的意义何在。

  远藤周作被格雷厄姆·格林誉为日本20世纪最好的小说家,而宗教信仰是他小说中一贯反思的主题。在《死海之滨》的故事中,主人公在以色列基布兹的道路上游弋,回忆过去与历史,回忆一个名为“耗子”的同学死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在耶路撒冷,他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圣人遗物、宏伟神殿不过是发展旅游业的契机,而耶稣在布道途中留下的真正神迹,只有爱。耶稣身上并没有拯救麻风病人的超能力,但身材枯瘦的他永远选择和受难者一起受苦,爱他们,并同情他们。然而在现实中,以爱为名的信仰似乎是羞于启齿的,在政治冲突的现实中,人们只想要利益,想要奇迹。“他并没有听懂你说的话。他也很快就会恨你的”。当时门徒对耶稣的呼喊,成为了延续千年的遗憾。人们对“救世主”的索求,最终湮没了爱与同情。(宫照华)

  《王考》

  作者:童伟格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

  童伟格曾作为颁奖嘉宾,参加新京报书评周刊的2017年度好书典礼。他身材高大,头发大部分斑白,说起话来低沉温和,很谦逊,和他的文字一样,也像极了他对待文学的态度:他一直说自己是写作上的学徒。童伟格的文字克制、明亮,却也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那种淡淡的、被时间无情遗忘的哀伤,而又因这种哀伤是如此具有普遍性——每个人不都如此?——而失去了残酷的面貌,只是让人感到,事情就是这样,存在就是这样。

  考虑到《王考》是童伟格25岁时出版的作品,其文字的成熟和氛围的独特让人惊讶。《我》中那个在台北回忆乡村,回忆母亲、父亲和姊姊的年轻人,《叫魂》中骑着捷安特,仿佛要把整个村子里的哀伤串联起来的少年,还有《王考》中站在雨中等公车的祖父……他们或动或静,在无限的时间中,毫无用处,像面对时间这庞然大物而放弃抵抗(实际上也无法抵抗)的人,就这样存在着,读来让人哀伤。(张进)

  历史

  《符号侦探》

  作者:(加)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

  译者:朱宁雁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大约20万年前,现代人首次出现在非洲大陆上。他们的体型与我们一样,他们的脑容量和我们相差无几。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以同当今人类相差无几的方式行事,并开始挖掘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所有潜能?到底是什么促使那些远古人类开始艺术创作?我们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

  加拿大古人类学家、岩画研究专家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在其作品《符号侦探:解密人类最古老的象征符号》中试图以符号为线索,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像解锁DNA那样,从这些远古符号中解开人类的心智之谜。他自学生时代便对欧洲冰河时期的古老几何符号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走遍了欧洲400多处史前人类文明遗址,亲临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涉足的远古洞穴,收集了5000多个符号,建立起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据库。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里,她发现,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情况,在冰河时期整整3万年的时间跨度里,早期人类在整个欧洲大陆只留下了32个符号。吉纳维芙猜测,这些几何符号可能正是解开人类祖先身上一些谜团的钥匙,而这也许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素。(何安安)

  社科

  《小镇美国: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作者:(美)罗伯特·伍斯诺

  译者:邵庆华

  版本: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9年8月

  城乡之间,有一片过渡之地叫“小镇”。当然,城区、郊区也有小镇,它们是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机器的一部分,并直接参与城市的工业化、全球化。那么,那些远离城市的小镇呢?我们熟悉的小镇通常意味着一种乡愁,而在美国,小镇也有点像记忆的收纳盒。美国社会学家伍斯诺到小镇做访谈,在那里,即便人们承认是在大城市失去了工作,躲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来,也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家族历史、邻里故事和个人经历。

  然而,美国在20世纪经历过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巅峰,如今逆城市化停滞,城市化或者大城市化在继续,规模小而缺乏工业的小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萎缩,于是生活在小镇经常被认为是放弃向前奔跑的“懒人”之举。伍斯诺历时五年去探索小镇居民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他们认为生活是真实的、自由的。曾经,小镇被认为是公共政治生活的起源,现在会不会也能提供一种生活启示?伍斯诺的看法是审慎的,到小镇找回公共生活精神,但那并不必然意味着就可浪漫地移植到城市,因为人口规模始终在影响着公共生活,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因素尤其容易被忽视。(罗东)

  思想

  《论行走》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格鲁

  译者:杨亦雨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8月

  《论行走》是那种很好看的哲学散文,简短易读,你能从中毫不费力地采撷康德、尼采、梭罗、卢梭等行走爱好者的高见与体验,踩着犬儒学派的步伐,或追随本雅明对于城市漫游者的观察,以及作者对于矫揉造作的炫耀式散步的嘲讽。行走的缓慢、孤独、沉重与能量会印刻在人的精神状态,甚至写作状态之中。或许,所有久坐的文字工作者都需要补充有关行走的阅读。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行走的人会对步行的身体感觉有如此丰饶的见解。《论行走》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格鲁说,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人的作品中看出他的写作状态:如果一个作者是在弓着背、长时间久坐、独自面对着墨水瓶、埋首纸页的情况下获得想法,我们读完他们作品的速度也会非常快!格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精神医学史、刑罚哲学、西方战争思想等。学者显然是资料型写作者,但他对于那种禁锢在自己的座位上的写作方式,却有很多反思和批判:封闭空间里的囚徒,他写出的作品也只能是桌上其他作品堆砌的产物,“如果一个人从未起身真正地生活过,那么坐下来写作对他来说将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

  没有人能代替我们行走。行走是一种真正的闲暇活动,为艰难的时光积存能量。格鲁引用梭罗说,我们把在行走时感受到的多彩情绪和充满阳光的回忆都“转化成资本”,供我们在寒冷的冬日取暖。

  (董牧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