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
作者:(美)斯蒂芬·杰伊·古尔德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译者:柳文文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
作者:(加)舒柯文 王原 (澳)楚步澜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3月


《疯狂的进化:动物世界的奇葩物种和它们的生存绝技》
作者:马特·西蒙
译者:吴勐
出版社: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作者:(美)奇普·沃尔特
译者:蔡承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请你想象一下,把地球的46亿年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凌晨4点钟,但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儿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洋生物。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快到10点钟时,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了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之久,午夜前21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工夫。

  在畅销科普著作《万物简史》中,比尔·布莱森以谐趣的笔调,将地球天文数字般的历史,压缩成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计量单位一天。当你发现在这般等尺寸缩小的比例中,人类所占的时间居然才不过1分多钟。这多少让自视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感到心塞郁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类或许是地球上惟一能在无限的宇宙中意识到自身渺小的生物;也是惟一野心勃勃试图以短暂渺小的一生来超越无限宇宙的高傲生物。明明只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上占据如此短暂的一瞬,却偏要不厌其烦地将这短暂的一瞬大书特书,甚至还要书写这个星球甚至整个宇宙的恢弘史诗。

  下面这四本由张辰亮和杨虚杰两位专业学者推荐的书,便称得上是人类这种谦卑而又自大的矛盾生物的代表作。

  希望这些书会永远写下去。

  此书作者是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家古尔德。1981年在美国出版后,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全球发售。本书讲的是美国人怎样利用科学来进行种族歧视。今天的中国,表面上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其实,对生活在中国的黑人、东南亚人的歧视,或者是南方人跟北方人之间的互相歧视,随处可见。人们会给他歧视的人找出某种“低劣”的生物学特性,使这种歧视合理化。

  在《人类的误测》中我们发现,美国人早在100年前,就使用了这种思路。这种思路叫生物决定论,认为有色人种更接近于类人猿,白人则是进化最完美的人种。书中收录了一幅当时的学术著作《人类的类型》的插图,画了一个阿尔及利亚黑人和一个大猩猩。为了让黑人看上去像大猩猩,画家就给这个黑人头上披了一张毯子,毯子下边被肩膀撑起来,整个的身体轮廓就跟大猩猩一样。但其实没有那个毯子,他并不像大猩猩。当时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暗示黑人和类人猿之间的相似度,甚至把黑人的嘴极度夸张,往前突出到失真的程度,显得比黑猩猩还要低等。

  书中对一些白人学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有一个叫莫顿的学者,用看上去科学的调查,来显示黑人是低等的,但是在作者的分析下,莫顿的研究充满主观偏见。他测量了很多头盖骨,然后说印第安人脑容量很小,其实他测量的样本里有大量的印加人头骨。印加人个子矮,脑袋自然就小。印第安人里还有一个高大类群,叫易洛魁人,他们的脑袋就很大,但莫顿只收录了三个易洛魁人头骨,所以印第安人脑容量平均值就小了。测量白人时,莫顿就马上180度转弯,印度人也算白人,但他们个矮头骨小,莫顿就只收录了三个印度人的头骨,让白人脑容量的平均值大大增高。当时他的著作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却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今天的学界早已不认为这种颅骨测量学是靠谱的了,个体的脑容量跟智力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四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章。我一直以为当时的人只是歧视种族,没想到他们歧视的范围已经囊括了犯罪分子和女人,并且要设法找到生物学的证据。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重演律,是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发育的过程,都是在重演这个物种从祖先进化的过程。这个重演律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当时的美国人把这个重演律歪曲使用了。他们认为人的儿童时期也接近人类的祖先时期,越长大等于就越进化,那么女人容易感动、崇拜英雄,这些特点都是男性在少年时期拥有的特性,这就证明女人等于男人的幼年,所以女人比男人要低等。

  当时还有一个学科叫犯罪人类学,说罪犯就是人类当中的返祖者,他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展现出了祖先野蛮的一面。这种人天生就是罪犯。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今天的智商测试的诞生过程。这个测试的发明者叫彼奈,他做这个测试的初衷是有一个学校请他测测哪些孩子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他改为编了一大堆的题让孩子们去做。也就是智商测量法。但是他多次说这个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正常人的智力,只能区分正常人和智力障碍者。我觉得他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做IQ测试就跟高考一样,有人500分有人400分,但你不能说分低的人智商就低,因为能读到高中的人,智商都差不多。

  后来的美国人完全曲解了它的用法,用它来测试那些刚刚来美国的新移民。想防止智商低的移民进入美国。结果引发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今天,这种歧视并没有结束,不论中外。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人类之间,并没有多大智力的差异,我们都是同一个物种。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感觉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有些好笑,再看社会上的一些奇谈怪论的时候也能泰然处之,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我们今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张辰亮)

  本书以中国的15个古生物类群为轴,以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为纬,描绘了从鱼到人的伟大征程。其中既有化石的细节勾连,又有9个关键演化转折点的奇妙故事,将5亿年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细节,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还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历程中充满的惊奇、偶然与不可思议,将知识性、历史性以及有趣的学术新观点融为一体,是古生物原创科普图书的一次首创。其中最大的看点是依据中国的化石,解释了这个亘古弥新的话题:人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很多人对人类演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人是黑猩猩变的”这种粗浅的认知。实际上通过现代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了人类与黑猩猩都是从古猿类演化出来的平行分支,和现在任何一种猩猩猴子都没有关系。再往前推,古猿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古猿的祖先又是谁呢?

  身为人类,我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现在能处在这个时代有多么幸运。人类是怎样演化而来,未来何去何从,这一切疑问,我们都能在这本《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里找到答案。

  如何了解人类出现以前的生命?化石给予了我们穿越的钥匙。每个阶段,特定的化石组合构成了“生物群”,帮助我们找到那个阶段的生命线索。《征程》的开篇即为读者介绍化石对于古生物研究的意义,因为接下来的旅程,全靠化石帮我们回顾生命的记忆了。

  有一个对脊椎动物演化的经典类比:如果将地球的四十六亿年历史压缩到一年中,那么一月一日地球诞生;脊椎动物的演化直到十一月十八日下午才启动按钮,恐龙则在十二月二十六日才灰飞烟灭。我们人类直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接近午时才姗姗来迟,正好赶上痛饮香槟并开启另一个四十六亿年的“深时”的伟大时刻。“征程”这个书名则意味深长:人,之所以成为人,充满着偶然和不可思议。然而,演化还在进行,且行且珍惜。 (杨虚杰)

  这本书非常有用,我看完后,正好带人参观肯尼亚的古人类化石,我就用这本书里的知识给大家讲了很多,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说的就是人类为什么跟其他的生物这么不一样?它是怎么成功的?我们比猴子、猩猩到底高在什么地方,才变成今天这样的一个智慧生物?所以这本书很适合作为谈资。

  这本书有两个部分最有趣,第一是人类成功的原因,第二就是关于人类演化的一些有趣的假说。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就是人类成功的原因。

  这里指的成功是说人类为什么跟其他的猿类差别这么大,创造出这么多的知识,文化,科学技术。作者把它归结为我们人体上的几个部位,一个是大脚趾和大拇指,第二个就是大拇指,第三个是咽喉,第四个是笑,第五个是眼泪,第六个是亲吻,他认为是这几个特点让我们变得独特。大脚趾使人的脚适宜直立行走,大拇指的位置让人能握紧石头,从而可以制作石器(黑猩猩的拇指让它不能握紧石头),咽喉的变化让人能发出其他灵长类无法企及的复杂音调,从而能说话……正是这几个关键的改变,让人的演化突飞猛进。

  第二点,就是书中介绍的一些有趣的假说,前边我们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确实的证据,但是人类演化中还有相当多的谜团,这些谜团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解答,只能提出一些假说来猜测,这些假说非常好玩,比如语言是怎么产生的?有的人认为人类先学会的是手语,后来因为手势过于复杂,人们慢慢用一些声音来代替手势,最后发展成语言。但是还有一个学者,叫邓巴,他就不认同这个理论,在他看来,语言的根基是源于非洲猿猴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警戒的喊叫,因为他观察发现草原上的猴能够使用不同的叫声来警戒,有一种警戒就代表老鹰来了,有一种叫声代表蛇来了,还有一种叫声是代表豹来了。这些假说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百花齐放,可以为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探索真相,带来很有趣的帮助。

  这本书是值得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因为干货真是非常多,真正吃透这本书之后,你会对于人类这个物种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们作为这个物种本身,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张辰亮)

  人们总是喜欢用“丛林”来比喻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要知道“丛林世界”与“人类社会”只不过隔了几个进化层级而已。人类始终对自然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就连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不惜重金打造出各种为我们仰望的“完美怪物”。要知道在自然界,每日上演的生存戏码正是生物进化的精彩之处,这种辉煌已经持续了上千万年。

  但回到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却大不一样。当时的教徒对自然界持有一种田园诗一般和谐的印象。然而,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众进化论者却打破了这种幻觉,他们主张,生存乃是所有物种必须面对的一道终极难题!

  这也是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专栏作家马特·西蒙对于进化的感想,从数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体开始,到后来席卷全球的生命大爆发,生物之间其实并不总是相处得那么融洽。西蒙尤其认为,大自然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相当惊世骇俗。事实证明,好莱坞最奇幻的想象,都无法与自然选择的奇观相提并论。西蒙为我们呈现了一次令人重新认识自然的返魅之旅。

  动物的很多行为让人类震惊——它们能把胰岛素或者黏液当作武器,能对蚂蚁和毛虫进行“精神控制”,还能用生殖器或胡须进行搏斗,而且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行为居然都是自发出现的。

  没有“上帝之手”控制整个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引方向,有的只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博弈。动物们为异性制造争端,为猎物制造麻烦,然后异性和猎物就会反过来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这种竞争机制也造就了无数奇异物种:一到交配季就变身交配僵尸的宽足袋鼩,引发你深海恐惧的缩头水虱,被砍掉任何部位都能复原的美西钝口螈,在外太空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水熊虫,松弛的皮肤里藏着抗癌秘方的裸鼹形鼠,在海参肛门里寻找重口味庇护所的隐鱼……它们都出现在马特·西蒙的著作《疯狂的进化》一书当中。

  《疯狂的进化》是一本有关动物行为的“怪奇物语”,它讲述了生物圈里那些身怀绝技、怪癖十足、残忍却又迷人的奇特角色——无论是绝境逢生、草根逆袭,还是成为天赋异禀的“赢家”,这些生物智慧都让人折服。 (杨虚杰)

  新京报记者 李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