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萧轶,实习记者沈河西)10月13日晚,许鞍华电影周开幕式暨《黄金时代》放映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许鞍华:半部香港电影史研讨会”也于10月14日举办。

  戴锦华:为许鞍华卖票我也愿意

  现场除了200多位从香港、杭州等全国各地来的忠实粉丝外,台上的王安忆、戴锦华、毛尖也是许鞍华的粉丝。毛尖说到许鞍华是世界上她认识的唯一不会浪费一分钟搞造型的大导演。而王安忆刚写完许鞍华新片《第一炉香》的剧本,尽管她在剧本创作方面是生手,先前只写过陈凯歌的《风月》一个电影剧本,但由于许鞍华导过自己改编的舞台剧《金锁记》,因此王安忆在接到许鞍华请她写《第一炉香》剧本的邀约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戴锦华从平遥电影节专程赶来上海参加这次活动,为了保持对作品公正而秉持不与艺术家打交道原则的她对于许鞍华也特别破例,“有关她的活动只要能用得上我,让我干什么我都干,卖票我也干”。

  戴锦华谈到,我们通常为了爱一个作品才爱一个艺术家,但是她除了爱许鞍华的作品外,还爱她这个人。“她的电影不光是半部香港电影史,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走过的中国,包括两岸三地,包括中国大陆变迁历史的影像画廊,许导影片很有意思但是不强势,每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进入她的电影,也是进入自己的生命,也是进入20世纪中国的历史。”

  王安忆:很怕自己写《第一炉香》剧本没有《半生缘》那么好

  许鞍华的电影里,最喜欢哪部?对于这个问题,王安忆谈到,第一次看许鞍华的电影是《半生缘》,她看过多遍,尽管许鞍华自己认为这部电影拍得不好,但是王安忆认为这是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拍得最好的一部,正因为此,王安忆感到自己写《第一炉香》的剧本有压力,很怕自己写得没有《半生缘》那么好。“我离张爱玲写的那个时代远,所以要不断靠近那个时代。许鞍华带我走了好几次香港,还走了澳门,我知道她的用心,她是想让我看看南亚城市和南亚的生活,包括气候、植物和生活方式。有一些地方是我自己不会走到的,同时我也积累了一些小说的材料也不吃亏。”

  而戴锦华非常期待王安忆和许鞍华的合作,王安忆是她最爱的中国作家。许多人因为《长恨歌》经常把王安忆和张爱玲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但对于戴锦华而言,她很难把她们俩联系在一起。“我觉得王安忆是当代上海人,我不觉得她是老上海人,许导我也不认为她有朱家姐妹喜欢说的老灵魂,她到今天仍然有一颗年轻的灵魂,怎么让当代中国心灵和一个年轻的灵魂去贴近张爱玲那种苍老和张爱玲的恶毒?所以她们两个联合做《第一炉香》,我抱着期待也抱着悬疑,我作为粉丝不对我的偶像撒谎。”

  戴锦华还谈到,《长恨歌》没有张爱玲笔下的那种恶毒,但她不觉得这是遗憾,只是说明两个人不同,而且她认为电影版《半生缘》确实改得好,但后半部分就不是早期有苍凉有刻薄有恶毒有病态的张爱玲。而王安忆则回应道,她和许鞍华讨论《第一炉香》剧本的时候,就是想克服这个道德感。“因为我就觉得里面的人都那么坏,许导演就说我们做了一辈子好女人,你就让我做一次坏人,我们就克服这个道德感。”

  “你们两个和张爱玲之间隔着不是道德感,而是某一种爱。可能你们心里有某一种不能放弃的爱,而在张爱玲那里,我不能说她没有爱,但是她没有你们这样的爱。”戴锦华回应道。

  而许鞍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改编张爱玲不一定是把她的精神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根据她的故事轮廓再发展一下,或者是挖到一个东西是大家都可以认同的,把它弄得比较好看也可以。”

  许鞍华:如果演员可以表现出一点异常的生命力就好了

  在《黄金时代》里,许鞍华特别采用了让人物面对镜头独白讲述萧红生平的“伪”纪录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非常欣赏这种做法,因为不同人面对镜头来说,告诉你萧红经历了什么事情,是怎样一种人,这种方式是我们普通人想像历史最基本的模式。而戴锦华也很喜欢这样的拍法,尤其喜欢故事开始的时候萧红作为幽灵出来,作为死人告知她的身份,所有的人是在她已经不在的情况下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刚好像我们今天面对萧红的时候的感觉。从文学少年少女时代开始读萧红,读关于萧红的回忆录,她对我来说是始终携带着身体的记忆和痛感的女性,我不能想像她的样子,但是她对我来说是非常丰满和真切的生命。”

  在许鞍华电影的演员人选方面,石川吐槽说,他对于《黄金时代》里请王志文来演鲁迅有保留,因为他认为鲁迅是一个不具有身体魅力的男人,是矮小瘦弱的,而王志文是个帅哥。石川也认为《明月几时有》里周迅的角色有人比她更合适,但他认为彭于晏很有江湖侠士的感觉。而许鞍华自己对于演员的期待是,希望表现出有一点异常的生命力就好了。“我觉得就算你拍病人,他也是需要生命力表达,而不是真正变成一个病人,这样就没有人看了。悲剧人物哭也是需要很多经历,这个演员你看到他,感觉很有生命力,这是不管男女都喜欢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