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北京阅读季、凤凰网文化联合主办的“现时代的青年精神——80后新锐作家彭扬《故事星球》新书发布会”在单向空间书店举行。新锐青年作家、《故事星球》作者彭扬,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聂梦与读者分享了《故事星球》的阅读感受。


彭扬,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出版长篇小说等作品多部。曾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提名奖。2018年3月,《故事星球》获第五届“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


彭扬《故事星球》新书发布会现场


《故事星球》是青年作家彭扬的长篇新作,讲述了青年阿信独立创业,组建创业团队“梦之队”,打造手机软件“故事星球”App的故事。对于更多书写过去生活及充斥失败者形象的当代中国文学来说,《故事星球》提供了不同的文学经验。比如,APP、互联网这样的前沿城市经验作为主题进入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经验,其次,如何跳脱仰望成功人士的视角来书写出更复杂幽微的有为青年、有志青年,也为当代中国提供了新的人物形象。现场的讨论主要从这两点谈起。


新作家应为网络等前沿城市经验赋予审美内涵


徐则臣在发言中谈到新老作家间的代际及其背后的文学史意义。他注意到,彭扬的小说里写的是新潮前卫的网络时代的城市经验,写的是高管白领等中上层人物,而他自己写的是传统的外地来的北漂打工青年。徐则臣认为,今天多数知名作家写的故事可能都远远落后于当下的生活,他们擅长写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老故事,因为他们体验更深,而对当下这种热火朝天、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他们写不出来。尽管新和旧不能成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但徐则臣认为,如果能够迅速接纳新生活,并且把这种新的生活转化为自己的文学语言是需要能力的。


彭扬所著新书《故事星球》


过去的生活尤其古典时代的生活往往容易被作家的审美感知所捕获,但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乃至互联网这样的新生事物很难被转化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语言和经验。徐则臣举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数百年来,无数作家可以为“枯藤老树昏鸦”这六个字赋予文学内涵,做过无数阐释,这些古典时代的生活经验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审美数据库,“如果你要谈城市,钢筋水泥混凝土,谈夜总会,除了一些负面的,或者社会学、建筑学等物质化的不具有审美和文学价值的注释,你可能其他看不到什么东西,也就是说这样的词汇还没有真正被文学化,还没有真正转化成一个文学和审美的词汇。”在这个意义上,徐则臣认为,像彭扬这样的年轻作家要做的就是开发钢筋水泥混凝土,给它们赋予必要的文学审美内涵。


今天的文学里充斥着屌丝,少有人写有为青年


联系到徐则臣谈到的彭扬小说里的CEO等人物形象,文学研究者聂梦发现,当代文学尤其是今天的主流文学,特别偏爱写失败的人物,写溃败的青年,尽管现在不断有新的青年作家崛起,但提供的人物形象还是那种走不出自己的失败者形象,难道今天的文学只能提供这一种形象吗?有为青年或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更多是在网络小说、类型小说里得到表现,但往往陷入套路化的窠臼。聂梦认为,像《故事星球》那样,以平视的视角去写一些有心智的有为青年形象,写得丰富,这是很难得的,不然就会变成《小时代》这样的推崇拜金主义价值观的作品。


徐则臣写过很多北漂失败的小镇青年,他也认为,今天的小说里充斥着一群无望颓丧的青年,要不就是屌丝,要不就是佛系,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更需要的是能正面强攻站在生活洪流中的人。


同时,徐则臣谈到,与失败者得到更多书写相连的另一个问题同构的问题是,文学史上更偏爱写坏人或负面人物。徐则臣以作家的经验谈到,好人难写,因为好人相对比较单一,很难写出复杂性。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普遍以坏人居多,他借用托尔斯泰的话开玩笑说,好人都是一样的,坏人各有各的坏,而且很容易写,因为可以随便写,而写好人,稍微写过一点,就容易让人觉得虚假。“而且我们慢慢被训练出非常奇怪的惯性,就是对善良、正能量、主流等词汇,现在都被我们用坏了,它完全变成一个非常具有反讽意味的词。” 


从文学正统的角度,写一些在主流之外的小人物容易出彩。“我们现在都有一个思维定式,都认为一定要写贫穷,好像为生民请命的作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徐则臣说道。尽管在《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等作品里写过很多被主流排斥的小人物,但他坦言其实自己很想写有钱人,但写不出来,因为他不认识有钱人,对有钱人的生活不熟悉,写好有钱人的生活是需要门槛的,如果肆意胡编,只能写出漫画式的人物。但他很清楚,写出一个王公大臣的复杂性跟写出一个草民百姓的复杂性,在文学上是等值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说从难度上,从对文学史的贡献上,可能要更大。因为那是一个相对文学陌生的领域,是我们很少人触及、很少人把它写得特别好的、令人信服的领域,假如你有本领,真的把一些有钱人,把超级富豪、亿万富翁写的让人信服,挖掘出人性的复杂性,你可能真是为文学史做了一件大事。”


新京报记者 沈河西

编辑 徐悦东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