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开播。因为有2016年第一季播出时的极佳口碑,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目前只播出了3集,已经有无数观众因片中一个个游走于生死边缘的真实故事感动落泪,而片中触及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第二集“生日:妇产科里的生死抉择”中关于生育和自身健康的抉择,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人间世2》的豆瓣评分,目前高达9.5分。


这部评分高达9.5分的医疗纪录片,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同时,也重新思考医患关系。它用感人至深的故事唤起足够强大的共情,在对医患双方的善意和理解中,将潜在的对立、矛盾平缓地消化,我们在感动中不止看到人何其渺小,医学更是充满局限——而在这条荆棘密布的征途上,医生与患者本是同盟。


《人间世》为何广受关注?


对《人间世》,最常见到的评价一个是“感动”,一个是“真实”。

 

首先是感动。《人间世》第一季播出后,很多人都记住了第五集《选择》里因儿子救人早逝,在悲痛之中一次次尝试试管婴儿想再要一个孩子的43岁母亲徐喜娣;记住了第九集《爱》中,在怀孕时发现身有肿瘤,却因乐观的心态和小夫妻两人亲密不渝的爱情打动无数人的上海姑娘张丽君;记住了病房内外,那一场场因为疾病、生死、选择而动人心魄的人生悲喜剧。

 

《人间世》第一季第九集《爱》中,患胰腺癌晚期并怀有身孕的上海姑娘张丽君。

 

最近开始看更新了前三集的第二季,我也和相当多的观众一样,抽出一张又一张纸巾,不停地去擦抑制不住的泪水。尤其是第一集《烟花:骨癌儿童用天真打败怪兽》,简直就是为了催泪而来,镜头对准了一种少见病——儿童恶性骨肿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里,被这种疾病折磨的孩子,癌细胞从他们的骨头蔓延到其他器官,为了控制病情,截肢成为一部分孩子不得不为的选择,他们和同龄小伙伴一样天真、爱玩、依恋父母,也有着他们的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坚强和时而袭来的绝望。

 

在病痛和死亡面前,人情冷暖,人性复杂,都彰显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两季《人间世》里的一个个故事总能让观者感慨万千。


安仔,是《人间世2》第一集拍摄的几个孩子之一。他身患骨肿瘤,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已经相当严重,为了控制病情,左臂截肢,但仍然爱玩王者荣耀,期盼着装好假肢能背上书包的新生活。片尾字幕中,安仔和几个孩子的名字都打上了黑框。

 

其次是真实。摄制团队在拍摄前先进入各大医院“实习”,之后蹲守长达一年的时间,和医生、患者建立起熟悉和信任。从片子里,能看到手术室里那些普通人没有机会亲身目睹的场景——医生的迅捷操作,患者被打开的胸腔,跳动的心脏,肺移植时被取下来的脏肺……尽管有时画面会打上马赛克,但这些屏幕上看到的刀光血影,已经能给人足够的震撼。有人说:“在中国,从未有一部纪录片如此真实地记录那些发生在医院的故事。”


《人间世》片中的手术场景。


《人间世》为人所称道的真实,更在于它不回避医治过程中的那些无奈和失败。第一季的第一集《救命》,一共5个案例里,有三位年轻的患者最终不治:急性心衰患者朱建峰,海鲜中毒患者邹磊,马凡综合征患者王斌。上周刚刚播出的第二季第三集《呼吸》,讲述的两个尘肺病人肺移植病例里,第一位廖连和就在手术成功后没能度过接下来的感染关口,最终离世。


《人间世2》第三集《呼吸》里,成功进行了肺移植手术却在术后感染多重耐药菌的20年尘肺病人廖连和。

 

这无疑是大胆的。2016年《人间世》刚一播出就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此。在以往的舆论宣传和想象期待里,医生总是和“妙手回春”联系在一起,但《人间世》帮助大家直面病痛的残酷,生命的复杂和医学的限度。

 

但我发现,在第一季的前两集《救命》和《理解》分别聚焦于手术台和救护车之后,至今播出共十几集的片子里,绝大多数都是以患者的故事为讲述的核心,不仅记录他们在医院治疗的过程本身,还关注患者的心情,家属的态度,以往的相关经历……拍摄也并不限于医院,镜头记录下了张丽君出院回家后的故事,尘肺病人戴向群的父亲在村子里借钱筹措手术费,在儿童骨肿瘤患者这一集,还动用了扮演摆拍的方式呈现了小患者的一个梦。很明显,主创团队是下了一番功夫,来完整立体地呈现病人的故事,把它讲述得充分而动人。

 

相比之下,在《人间世》讲述的故事里,医生作为医患双方的另一方,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但通常不是主角,更像是患者故事中功能性的职业角色。以至于在看完片子后,观众很容易就会想追问徐喜娣、张丽君之后命运如何,却很难勾勒出某位医生较为完整的形象(根据预告片,本周二即将播出的《人间世2》第四集将讲述年轻医生们的故事,对此我非常期待)

 

同样,《人间世》对片中所涉疾病在医疗技术手段上的发展和可能,虽偶有提及,但并未进行深入的追究;对于与人们“看病难”相关的医保报销、职业病认定等制度问题,皆有相关案例涉及,但篇幅都比较有限。

 

每季十集5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我们当然不能苛求这一容量能将关于医疗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得精准而深入,毕竟,医疗所牵涉的面向太广了。它是高度专业化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关系到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命运,又受到种种社会的、现实的因素制约。

 

只是,作为一部“大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理论上可以有很多叙述视角的选择,医生的视角,整个社会医疗机制的视角,更超然的悲悯的视角……但主创团队选择了主要以接近患者的叙事视角来完成,并且特别注重“讲故事”,事实上确实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借此关注的是,在医患关系紧张近几年屡上新闻的当下,人们对医疗、医生的关注和理解,到了或者有希望到达怎样的程度。


医学的局限与脆弱的医患关系


因为将多个失败不治的病例呈现在片中,《人间世》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富有勇气的。据《vista看天下》2016年的报道,这一建议是在开拍前,上海市卫计委召集22家医院的宣传科干事开会时,一些医院的代表提出的,“现在医学仍有局限性,不要把医生拍成神”。

 

医院的“苦衷”和片子播出后的反应都说明,能够不囿于“妙手回春”的传统宣传模式,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大环境下,确实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和渴望也变高,于是对医疗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但同时医学知识一直匮乏;另一方面,经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和未能同步跟上的医疗保障制度,让重症医疗费用成为严峻的问题。当患者付出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却并未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甚至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就有一部分人迁怒于医方。在这种情况下,用“妙手回春”“华佗在世”的眼光去看待医院和医生,反而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对医患纠纷的报道和传播,曾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于“天价医疗费”“手术事故”等问题,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和彼此提防。

 

前两年密集爆发的伤医事件,造成了一起起伤害了医生、最终仍将伤害患者的悲剧。媒体和舆论也逐步有了明显的转向,许多人都重新思考了医生的艰辛和不易,虽然“以后不让孩子学医”成为不少人真诚的想法,但毕竟,很多人对医生多了夹杂着同情的尊重。

 

《人间世》对医生的展现,就适应着当下媒体环境中,这种开始转好但又仍有些脆弱的医患关系。医生不再被塑造为神,而是呈现他们在手术台上的专业,为治好病人付出的努力,以及高强度工作下的疲惫和人难胜天时的心酸和无奈。通过一个个病例的故事,《人间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医生不是掌握着高深知识和生杀大权的神,或是用金钱购买来的服务人员,而是和我们一起对抗病魔的专业伙伴。这是更人性化的医生形象呈现,尽管仍然选择的是这些优秀的医生比较“感人”的一面,显得有些小心翼翼。

 

《人间世》第一季中,48小时不曾合眼、又经历了一次抢救不成功的车在前医生。

 

众所周知,医生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受推崇的行业,因此,在相关的图书、节目、影视剧作品中,医生总是自信而坦然、汇聚着众人的目光。2004年,BBC重启了一档名为《你的生命在他们手中》(Your Life in Their Hands)的医疗电视片,这档节目在上世纪50—70年代都曾播出。2004年的拍摄,他们找到了一位脑外科医生,一位移植医生和一位心脏外科医生。这部片子后来获得了英国皇家电视协会奖。我们甚至从片名就能够看出,它和《人间世》不同的讲述策略,它的主角是医生,希望给公众展示的是:外科医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刚好,参与《你的生命在他们手中》拍摄的几位医生中的两位——脑外科医生亨利·马什和心脏外科医生斯蒂芬·韦斯塔比,都将自己的行医经历写成了书,并且先后在2017和2018年出版了中文版,亨利·马什的《医生的抉择》(Do No Harm)和斯蒂芬·韦斯塔比的《打开一颗心》(Fragile Lives)。这让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可以看到这些知名的高年资医生,是怎样讲述医疗中的复杂与风险。

 

在亨利·马什的《医生的抉择》里,他讲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失败案例,有一些因为人体的复杂和不测,也有一些完全因为人为的问题。比如有一次,他在为一位患者切除肿瘤时,破坏了患者左脸的神经,“这是这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但他自己清楚,那一天因为在医院中的一些琐事和口角,“自己在实施这样危险和棘手的神经外科手术时没有平稳心态”。几天之后,他在查房时见到了这名患者,看到他毁容、面部瘫痪,“感到一阵沉痛的耻辱”。

 

另一次,马什在手术后接到患者丈夫的电话,因为没能听得清楚,对患者恶劣的感染症状做出了误诊,导致女性患者后半生完全瘫痪。他为此遭到了诉讼,但因为有英国业界的基金会负责应诉和赔偿,他作为医生尽管感到无比内疚和痛苦,却并不会因此破产,也没有影响他此后的职业生涯。

  

在看《人间世》的时候,我忍不住去想,我们可以接受在片子里医生们努力的抢救没有换来结果,可以接受成功的肺移植手术之后患者没能躲过感染离世,但如果纪录片讲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失导致的失败呢?还有多少观众能够接受?如果是在现实中发生类似的事,是否会扩大为一场激烈的争端,医生因此断送了职业发展?

 

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既然医务处审看《人间世》时,连参与抢救的护士在匆忙中口罩滑落,露出了一边鼻孔都怕引起争议而希望删除,那他们是不会允许有更大风险的案例出现在片中的。这并不是规避责任,而是他们在处理医患关系的实际经验中养成了这样的敏感,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以防伤害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而《人间世》,也是秉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用情感的力量,去弥合和重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情感。

 

医生、患者本是同盟 


前不久,还有一本有关医生思维误区的书出版了中文版,译为《医生最想让你读的书》(How Doctors Think)。这本书讲的就是医生如何犯错,如何误诊。在作者杰尔姆·格罗普曼——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艾滋病和癌症治疗领域的元老级人物——看来,这根源于建立在仪器和数据基础上的循证医学和临床医生的一些思维误区。他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医生、患者和家属三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来减少和避免误诊的发生。但整本书首先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医生经常误诊,这值得改进,但并不是他们需要承担责任的过失。

 

格罗普曼在导言中说:

 

每个医生都会犯错,没有一名医生永远是对的,即使是最杰出的医生也会误诊,也会选错治疗方法。这不是“医疗过失”。大众媒体对医疗过失已有广泛的探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一篇报道也对医疗过失进行了分析。开错了药的剂量,倒着看患者的X光片属于医疗过失,但误诊不算。

 

就像上文引用《医生的抉择》所提到的,医生的过失是否有相关机构进行规范化的善后处理,医生的误诊在何种程度上属于/不属于过失,只有这些敏感而严峻的问题有相应的规则或者普遍的共识,才可能接近根源地解决医患关系的难题,才可能更坦然地在公共领域讨论像误诊这样敏感的话题,才可能深入地关注医疗本身,反思现代实验医学发展至今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病,促进医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间世》的大胆还到不了这样的地步,因为我们对医疗的认识,我们的医患关系,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人间世》实际上是在用感人至深的故事唤起足够强大的共情,在对医患双方的善意和理解中,将潜在的对立、矛盾平缓地消化掉,让观众在感动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思考,以此凝聚起一些基本的共识:“医学的征途荆棘密布,医生患者本是同盟”。


《人间世2》第二集《生日》里,知道所有风险仍然愿意为了生孩子“拼一把”的产妇吴莹。

 

甚至,在医疗之外,《人间世》还在尝试唤起一些更基本的共识——生命很重要,选择理应更慎重。像前段时间引发了一些争议的第二季第2集,一位身患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25岁孕妇,为了生孩子宁愿赌上自己的性命,最终在剖腹产后没能抢救过来。事实上,《人间世》作为医疗纪录片完成的使命,或许首先就是生命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艰难,疾病的无常和沉重,了解医学能在怎样的程度上帮助我们,都是无数人仍然需要补上的一课。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类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但同时也造成了医患之间前所未有的巨大壁垒。因此,我们才需要《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需要一本本讲述医疗和医生的书,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更多的努力,让理解可以发生,让医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生活在这人间世。



作者:林栗

编辑:走走、沈河西;校对:翟永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