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能没有打扰地读完书。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幸运了。”在北京大学任教三十余年,张颐武仍是一个认真的读书人。《管锥编》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他说:“这部钱先生的书,可以常常温习一下。”


他关心当下问题的分析,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他为王蒙的独特角度所吸引,读《中国人的思路》;他对语言的力量充满兴趣,读《语文影及其他》;他被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战》震撼,他也为自己的《在边缘处追索》留有思考和遗憾。现在,他将自己的阅读,呈现给我们。


张颐武,男,1962年8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93年5月加入民进,1987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现任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中央委员、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


1.最近在读的是哪本书?


最近在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是一些西方左派对于特朗普崛起和西方民粹主义崛起现状的反应的一部论文集。其中有许多都是有大名的学者,如齐格门特·鲍曼,或阿君·阿帕杜莱、齐泽克等,都是我们(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习批评理论的时候常见的名字。今天看来,他们对于这种民粹主义的兴起确实有很深的焦虑。原来他们一直是批判所谓“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可以说和他们这些新进步的思潮一直在争议缠斗。但现在民粹是对这两者都抛弃,都轻蔑,让他们相当不安,也难以接受。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作者: [德] 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 孙柏,2018年9月


这部书就是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导致民粹,当然新进步那一套如环境保护、动物权利、少数话语、多元文化、接纳移民等观念其实也被抛弃,这就造成了原来以左翼为中心的知识界相当大的困扰。反新自由主义,没想到自己和新自由一起被民粹所否定,这部书就是他们的真实的心态和思考的反映。值得一读,有些思考还是相当深入的,是对于当下问题的分析。


小说在看李洱的《应物兄》。


2.阅读次数最多的书是哪本?


很多书都读过很多次,大概读的最多的是《管锥编》,这部钱先生的书,可以常常温习一下。里面不仅仅有知识,也有许多对人性的冷静敏锐的观察,而且其实是随笔体,随时可以进入,就值得每年温温,从中得到的人性感悟会不同。其实也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难懂。古语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这部书其实给人的启发很大。还有看得多的如《文心雕龙》,这是个人的爱好,《文心雕龙》文字优美,其实对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解析,也是很有意思的。


3.去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是哪本?


《中国人的思路》是王蒙先生关于中国和中国人文化性格的一部有趣著作。作者从一种“文明论”的角度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分析,尝试从文明比较中看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在书中也有从古到今的“文化史”的简要叙述,可以说,本书从思想和精神脉络上梳理了中国的文化进程。作者对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作了独特的描述和分析。既分析孔孟和老庄等思想源头,也分析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奋斗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八个方面的理念:一、天下为公;二、以德治国;三、中庸之道;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五、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多难兴邦;六、无为而治;七、韬光养晦;八、治大国若烹小鲜。过去这些概括也都有各种角度的论述,但王蒙先生从他的人生阅历和作家视角,提出了对于传统和现代中国的独到解释。尤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作了解说。这部书重要的是角度,独特的是感受,这些方面的感悟也让人受到启发。


4.床头/案头现在放着哪些书?


我书房床头的书都很乱,都是现在随手在看,或写文章随手在用的书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就是现在方便而已,纯碎就是为了用而已。


5.最欣赏的作家/学人有哪些?


钱锺书先生还是最佩服的作家和学人。他真是通达的学人和作家,无论学术著作还是小说,都是不得了的著作。他不是那种只是书斋里的学者研究具体问题的学者,而是对于人性有极为深彻的理解的人。钱先生的《管锥编》的“通”,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根本的特征的深入的体察。这启发很大。


钱先生对于人类的观察当然是经验和书中所呈现的总和,他格外看的透彻。人生这本“大书”,其实和我们每天读的具体的“小书”并无差别。而且钱先生尤其对于人类其实是欲望的囚徒这一点看得“通”。他特别对于饮食男女这样人生的基本元素有深入分析。古人是向往苏轼和袁枚。当然袁枚常有人觉得不足道,其实还是很有自己的味道的,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对他的讨论很多。其实他的很多意见和诗都还有趣味。


钱锺书


6.最期待出新作品的作家/学人是哪些?


莫言很久没有长篇小说出来了,还是希望看到他的新的长篇。他过去几乎每年都有长篇,现在好多年没有写长篇小说了,非常期待他的新的长篇小说。


7.最想写出怎样的一本书?大致会怎样去构思这本书?


从大学生时代就想写一本关于《文心雕龙》的书,准备了很多资料,也觉得有些自己的意见,写了许多笔记,到现在也还在常温习,偶尔也还在记笔记,现在也积累了不少的可以写书的素材,觉得也还 有些新意。但不是古代文论专业的,事情又多,就一直没有机会完成,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写成。大概想把关于这部书的我的一些想法讲出来。


8.今年最失望的书有哪本/哪些?


看了觉得失望的书很不少,当然不必讲出名字,都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讲出来没必要,都不容易。对我没用,或觉得没有启发性,但可能对于他人有用。


9.今年最被高估的书有哪本/哪些?


2018年好书其实极多,我看到的也很多。值得读的太多了,不能说什么是高估的,但像《今日简史》等都值得一读。


10.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些?


影响大的书很多,如《管锥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冯友兰先生的《新事论》等,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语文影及其他》,这一本尤其要推介一下,它是对于日常语言的精辟的分析,让我们看透话里有话的奥妙,对于语言的力量和局限有极为深入的理解。文笔也很生动。


11.最想邀请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古人的话,想请的是苏东坡,想听他的高谈阔论,还想请袁枚,都是聊天的高手。现实中的朋友其实很多,他们都是我想请的,好在真可以请到,所以就无需说名字了。


12.最近读到什么文章/观点让你震惊/震撼/记忆犹新?


我最近看到觉得很有震撼力和很独到的书是(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战》,对中美的问题,其实是提出了很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观点。说得很透彻,也说出了未来的不同的可能性。最可贵的是他的意见很准确地预见了很多事情。这让人确实觉得值得关切关注。


《注定一战》,作者: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 陈定定 / 傅强,2019年1月


这部书是他2017年对于2015年的著名文章的扩展,也回应了不少对他的批评。他的视野开阔,常引用李光耀的看法,现在看这些看法都有远见卓识。这些对人们认知当下的中美问题,其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对问题有相当精准的预判,比一些虚的对他的驳论,现在看更切实和具体。值得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一读。


13.在公众所不熟悉,或者不甚出名的写作者里,有哪些人特别值得推荐给大家?


值得一读的现代小说家是废名,他的作品现在少有人读了,但其实是非常独特,有难解但特异的风格,有许多耐人寻味和咀嚼的东西。另外,日本的作家陈舜臣的《中国历史风云录》其实很有意思,对中国历史的脉络讲的非常清晰明快,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废名


14.你自己的著作里,最满意的作品是哪本?


这么说有点炫耀的嫌疑。所以也真是不好说,应该说我的书都还是我自己认真写出来的。


15.你自己的著作里,最遗憾的作品是哪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的的《在边缘处追索》,当年的观点自己觉得很锐利,现在也还有些人提及,现在再看还是觉得有可以再思考的地方。但年轻时的写作,也无从无需后悔。毕竟那个阶段的想法和后来很不相同了。


16.如果让你做一份文学刊物/文化媒体的执行主编,你想做什么类型的刊物,会设置哪些栏目?


也曾经编过丛刊一类的东西,但觉得现在要编一本这样的杂志,更难了,我希望有很多非虚构的文章,其实现在有些非虚构的杂志或报刊的文章往往比小说诗歌生动。这些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新媒体难以做到的。有些深度的访问等也很好,如果我来做,希望多些这样的文章。当然还希望有更多的随笔散文,这些文章如果由有意思的人来写,往往更有趣。


17.你一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阅读?


我没有什么独到的环境要求,其实都无所谓,哪里都能读书。其实只要有兴趣,书值得读,什么情况下都能读。关键是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能没有打扰地读完书。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幸运了。陈老莲有一首除夕诗真是写得好:“黄鸡碧酒拥寒炉,湖海相逢度岁除。但愿明年吉祥事,各人多读数行书。”金性尧先生解说此诗:“他生于丧乱之际,只得把多读书看作吉祥事,我们能于温饱之余,安定之中,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更是无双的福缘了。”这其实也道出了我自己新年的微末的期望。


18.经常阅读的报纸杂志媒体是哪些?


《第一财经周刊》和《周末画报》常读,《文史知识》杂志,里面有不少中国古代的知识,文学期刊读得就更多,就不用一一列举了。报纸其实读得不少,诸如《环球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社会科学报》《新京报》等也都会读的。这些都是习惯性的浏览而已。


19.如果让你现在给新京报文化频道写一篇文章,题材和体裁不限,你可能会写什么?


还是要写轻松些的随笔吧,想写关于老北京生活的各种掌故的介绍,这方面我有相当大的兴趣,也曾经出过一本这方面的随笔集,还有好多积累。这方面应该可以胜任,写一点能够让读者有点兴趣的文字。


20.有想过下一部著作的计划吗?


下一部著作是关于二十一世纪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希望能够对于这一段的文化进程有更多的梳理。还有一部随笔集也在编辑之中。


作者:张颐武 采访:何安安

编辑:徐悦东 校对:卢茜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