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说“谢谢”的习惯。菜场买菜,我接过菜贩秤好的菜,会说句谢谢;进小区,我会对守在门边的保安说句谢谢;打车时,上车下车我都会说句谢谢……然而我也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心怀感激,很多时候是一种礼貌的客套,甚至还隐隐有点“说了谢谢你就别为难我”的私心。


但我却因为这句谢谢,收获了很多的善意。相熟的菜贩不管生意多忙,都会亲自帮我挑选最水灵最新鲜的青菜,还让我免费拿小葱香菜等佐料,“妹儿,你随便拿!”小区的保安每次远远地看见我,总会灿烂一笑,主动帮我开门,省去我在包里翻找门卡的麻烦。打车的司机总在我说了谢谢之后帮我热心规划不堵车的近路,下车时也会心情很好地回应说:“不用谢,你慢走”……有时候因为这两个字得到的热情,竟让我生出一种愧疚。他们把我的“谢谢”当真,我却只是把这作为一种习惯。其实我对生活中所有的“别人”,大都是如此,接触到他们,所有的礼貌都只是出于一种客套,出于自己的教养,没有真心想过,这些人的辛苦努力,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们平常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起床,洗漱,吃早餐;挤公交或者开车去上班,吃午饭,午休;上班,下班,回家(或不回家)吃晚饭,晚间放松娱乐或继续挑灯夜战,上床睡觉。日复一日,我们忙忙碌碌。我们在价值观单一的社会里只关注着自己和自己的小世界,奋斗!升职!加薪!扩展人脉!买房!买车!登上人生巅峰!对于小世界之外那个广阔无垠的大世界,我们除了一些必要的接触和客套的礼貌,再也看不到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与深沉。


美国作家Jeanne Marie Laskas(注:《看不见的美国》一书作者)看到了。她思考自己的冷漠,决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看一看属于其他人的,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她去感受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煤矿工人们的恐惧与喜乐;她去了解北极圈以北油井工人们的过去与现在;她和采蓝莓的农人同行;和养肉牛的牛仔攀谈……她深入到各种各样我们平时根本视而不见的行业,去探询和了解,并检讨这个冷漠的社会,就像她在前言中说的,我们的冷漠,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也许会让所有人赧然。


《看不见的美国》,作者:  [美]珍妮·拉斯卡斯,  译者:何雨珈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3月


这些故事唤醒我们在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主义之外,那份所剩无几的同理心。毕竟生而为人,压力太大,为了旁人的目光,为了自己的物质追求,我们哪还有什么闲心去关注这些事情呢?又关我们什么事呢?如果你已经认认真真捧读过作者这一路的经历,你会发现,这些事情不仅应该关注,而且与你我他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今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看到媒体报道名人做慈善,帮助这样那样的弱势群体,发起各种基金,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赞叹或支持,而是撇撇嘴,骂句“作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网络暴力的泛滥往往是原因之一,能骂出这句话的人当然也不占理。但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报道中出现的名人们,和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们站在一起,似乎极不搭调。前者的脸上有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后者的脸上布满标准的感恩戴德。可能在负能量比较多的人眼里,这反映的不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而是社会地位与贫富差距的悬殊。这些媒体报道似乎也变了味,大张旗鼓地宣传慈善,文末再附上受助人的账号,好像你不马上表示一点,就成了不道德不高尚。这可能也是引起大众反感的原因之一。


我们这些生活条件算是小康、教育程度不高不低的社会“中间人”,关注的往往是最高层或最底层,要拿首富作为崇拜艳羡的对象,要拿偏远山区那些最贫穷、吃不起饭的人作为怜悯的对象,却从未想过,在更接近我们的地方,有着庞大的人群需要我们单纯的关心。我们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美国》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里面写到的任何人,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没有暴富或赤贫的标签,这也许是他们被整个美国社会忽略的原因。更可贵的一点是,在如今各种大大小小的媒体与自媒体都忙不迭输出价值观,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之时,却有人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你看她何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何曾做出任何道德上的绑架或判断?她没有指着你的鼻子说: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感谢他们!她只是认真去体验这些人工作与生活的日常,悉心记录下与他们的谈话。我想美国的读者读到这些,应该没有丝毫被强加的反感,只是被这些平淡而真实的文字所感召,发现:啊,有这样一群努力生活,用心工作的人,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却从来没想过他们。这样的我是不是太冷漠了?我是不是从自己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对广阔的世界多一点关心?变成一个更耐心更善意的人?我想,朴素诚实的文字,坦白恳切的态度,是有这种力量的。


而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惊讶的是,基本上所有这些“看不见”的美国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冰天雪地里的油井工人,垃圾场推土机之类的操作员,还是整天忙得头昏眼花的空中交管员……他们或许有所怨言,但都是针对工作本身,只是因为工作而衍生出的一些枝节。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们全都充满了热情和骄傲,就像开篇惠特曼的那首诗,“美利坚在歌唱”!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群人,也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被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所激励吧?然而,为什么当他们在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却得不到我们哪怕一点点的关注,甚至是理解呢?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其实,又何止是美国?中国的矿工难道不是只在矿难时才会得到我们吝啬的同情?飞机晚点时愤怒抗议的我们何曾想过交管员的左右为难?说起民工,你难道不会隐隐有种瞧不起?有多少大城市的“土著”,还在叫嚣着让苦苦建设着城市的外地人滚蛋?烈日下挥汗如雨丰富我们餐桌的那些人们,我们大约只有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才装模作样地感慨一下他们的辛苦。《悯农》不过是小时候读得过于滚瓜烂熟,现在又习惯性地拿来教育孩子的一首古诗罢了,还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像前文提到的,单一的价值观促使我们为了某些特定的目标去奋斗再奋斗,而这种忙碌让我们漠然。这样的漠然,其实导致了我们身上的一种戾气。我们心里没有别人,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忘了推己及人的体贴。我们不敢信任陌生人,我们对谁都没耐心。而这种情感上的无能,最终会让我们迷失自己。


所以,其实不需要你多做什么。就是希望你多一点善意,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机场,如果要滑行一段时间,请不要太过着急而口出恶言,也许等的这十几分钟,是为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离家上班时,记得关灯关水,也许有人会因为你这个小小的举动,能多休息一会儿;下次扔垃圾的时候,记得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收利用,或者捐给别人,我们的地球可能已经装不下那么多垃圾了……因为你们、我们和他们的生活,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息息相关。如果你真的实在太忙,也许你在与所有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接触时,还是能抽出一秒的时间,上下牙齿咬在一起,以微笑的神情真切地说句“谢谢”。因为是无数个他们,让你的生活变成了可能。你和周围的很多人,不只是“付钱买拿钱做”这么简单的关系。


英语里说,“谢谢”这两个字是magical words,富有魔力,你可以亲自验证一下这句话的真伪。

 


作者:何雨珈;

编辑:走走;

本文选自《看不见的美国》译后记,经出版方授权刊发。文章较原书译后记最后一部分有删节。

 


来源:《看不见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