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7月2日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时刻。我相信我们后辈将每年一度庆祝这个伟大的纪念日。这一天应该以欢庆游行、表演、游戏、运动、鸣枪、鸣钟、篝火晚会和灯饰庄重的庆祝,从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从此时直到永远。”

 

参与制定美国《独立宣言》的政治家约翰·亚当斯在给妻子的信中如此写道。不过,约翰·亚当斯的预测提前了两天。1776年7月,在第二届大陆会议投票通过独立后,由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等在内五人委员开始准备《独立宣言》。其后,大陆会议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辩论,最终在7月4日得以通过。

 

约翰·亚当斯写早了两天,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独立宣言》实际在一个月后亦即1776年8月2日正式签署通过。

 

可是管它呢,7月还是8月,重要的是,自此之后,标志着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那么,关于美国,关于“独立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下面这份书单或可提供借鉴与帮助。


我们如何叙述《独立宣言》?


《论<独立宣言>》,卡尔·贝克尔 著,彭刚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政治家可以是一个好的作家吗?他们总是懂得言辞的“艺术”,即便有时候是骗人的。80年前,当卡尔·贝克尔写这本书时,他所做的就是从文学角度解读美国《独立宣言》,认真分析《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斟词酌句的种种细节和修改过程,呈现一个政治文本如何在涂涂改改中逐渐成形。

 

这样一种做法相当大胆,于是卡尔·贝克尔也在序言中为自己自白。“1920年,卡尔·凡·多伦先生告诉我,他正在筹划一套美国经典丛书,希望能够表明‘就文学一词最宽泛的意义而言,美国产生过哪些文学作品’,他邀请我为这套丛书写一本关于《独立宣言》的大约五万字的小册子,讨论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方面,注意到‘它所唤起和传达的观念和情感’,并且说明‘该文献中所包含的特定学说被不同公众接受的方式’。因此我所面临的主题不是政治思想史而是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立宣言》”。序言最后,谈到读者是否会觉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他撂下一句非常任性的结语,:我从未写过畅销书,更不是一个好卖家,我显然并不熟悉读者的需要,因而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显然,它看起来是这一列书单中成书目的和写作风格最有趣的书之一。之后,意大利学者艾柯也曾探讨《共产党宣言》的文学性,而英国政治学者约翰·麦克里兰在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也曾推荐此书。这个任性的作者以他独特的方式使人们对《独立宣言》的认知更为多元。


《独立宣言》,大卫·阿米蒂奇 著,孙岳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版。

 

当我们谈论独立宣言,具体所指的是哪一篇独立宣言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美国独立宣言》,但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布至1993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先后有11篇著名的独立宣言面世。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大卫·阿米蒂奇通过对这11篇独立宣言的研究呈现出了“独立宣言里的世界”,一如本书副标所提示的那样,这是“一种全球史”。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论,借助对独立宣言这一既有时间性又具永恒性的文献的审视,他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基础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而《波士顿环球报》的评论则更让人玩味:这是一部引人深思之作,探索了人们也许认为毫无新意可阐发的课题。


不过,作者在成书之后也发了用牢骚:史学家通常是很糟糕的预言家(不过总比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要好些)。因为在完成本书之际,他曾认为发端自1776年的宣布国家独立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但我错了,就在这部手稿付梓之后不久,黑山共和国于2006年6月宣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然后是2008年2月科索沃宣布独立”。看来,对于这个“毫无新意可阐发的课题”,大卫·阿米蒂奇还有更多“深思”可阐发。


《1776:美国的诞生》,戴维·麦卡洛 著,刘彤 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4月版。

 

美国独立战争的关键一年是1776年,这一年的故事足够为普利策奖提供充足的素材。而写作《1776》的作家戴维•麦卡洛恰是两届普利策奖的得主。他在众多的史料中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对华盛顿率领美军和英军战斗的历史给出了与众不同的描述。

 

戴维•麦卡洛自1968年出版处女作《约翰斯敦大洪水》后,即以运用史料的翔实严谨与叙事手法的生动独特蜚声美国文坛,成为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通俗历史与传记作家。他的作品既是严谨的历史著作,也堪称充满跌宕起伏故事的文学著作。

 

如何理解美国式的自由与民主?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詹姆斯·麦迪逊 著,尹宣 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7月版。

 

独立了,然后呢?新成立的国家该何去何从?当时“美国”还不存在,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事实上是十三个小国家,各自有各的过法:各自的的宪法、民选政府、民兵武装和法律文字体系;面积、人口、社会结构彼此不同,也互不隶属。

 

制宪会议就在回答“美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787年9月17日,历时116天的制宪会议告一段落。随着宪法的宣布,世界上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而《辩论》一书便是美国宪法的缔造者麦迪逊的手稿所记录的,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书中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麦迪逊像写连续剧那样,记下了历史人物在制宪会议上每日不断深入的辩论。

 

《联邦论》,汉密尔顿、杰伊 、 麦迪逊 著,尹宣 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独立了,然后呢?新成立的国家该何去何从?当时“美国”还不存在,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事实上是十三个小国家,各自有各的过法:各自的的宪法、民选政府、民兵武装和法律文字体系;面积、人口、社会结构彼此不同,也互不隶属。

 

制宪会议就在回答“美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787年9月17日,历时116天的制宪会议告一段落。随着宪法的宣布,世界上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宪法制定后,从10月21日开始,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人在纽约州《独立日报》、《纽约邮报》等报纸上开始了对于新宪法的逐条阐释,并对反对意见逐一反驳。如此,各州议员们才会愿意投赞成票,促成新宪法在各州顺利通过。这一系列文章后来被收编成《联邦党人文集》。而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人的努力也终获成功。1787年的这部宪法,加之二十七条宪法修正案,奠定了美国的立国根本。继承者们,无论官员还是民众,也愿将之奉为圭臬。

 

《联邦党人文集》被誉为述评《美国宪法》的经典著作,在美国反复重印至今。华盛顿说:“危机消失、环境安定后,这本书将得到后世的瞩目。因为,这本书对自由的原理,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坦率精湛的讨论。凡有公民社会存在的地方,人们永远会对这些问题发生兴趣。”据说,这是一本让国人读后沉思,难免慨叹一番中国宪政之路的书。

 

但推荐版本《联邦论》是由已逝社会学家、翻译家尹宣在生命最后两年中翻译和注释完成的新译本。对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1980),尹宣以为,这本书的书名宜译为《联邦主义文集》。因为书中的文章发表时还没有联邦党。他在重译时不惜篇幅辨析这一个词的差异,最终定名为《联邦论》。为了译好这85篇“战斗檄文”,他特意聘请了两位大学生专门为他诵读《古文观止》和《红楼梦》,目的是要“寻找并使自己身处于汉语的音乐感之中”。

 

《论美国的民主》, (法)托克维尔 著,董果良 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月版。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论述美国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也成为他的代表作。


《美国自由的故事》, 埃里克·方纳 著,王希 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版。

 

自由女神矗立的国度中,“自由”的本质是什么?美国的历史又可以如何以自由为主题来讲述?

 

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也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自1970年发表其成名作《自由土地、自由劳力、自由人:内战前共和党的意识形态》起,方纳在美国内战史、重建史、黑人史和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著述甚丰,成就显著。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方纳以“自由”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主题,考察了“自由”在美国历史上的多元表现方式,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


《叛逆者》,撒迪厄斯•拉赛尔 著,杜然 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

 

撒迪厄斯 •拉赛尔这样讲美国的自由:去看妓院和同性恋夜店里看妓女如何统治男人世界,去奴隶们举办的秘密派对,去看爱尔兰移民、犹太移民和意大利移民在“成为”白人之前,怎样像黑人一样被人歧视。他用美国社会底层那些“坏”美国人的故事讲述美国人的自由是如何拓展的。

 

没错,酒鬼、娼妓、歹徒、少年犯、同性恋者等其他在美国下层社会的人,他们也在塑造着美国社会,并在拓展着美国自由的定义。撒迪厄斯 •拉赛尔在讲好公民的时候同时关注“坏”公民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他在对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的兼顾关注中,试图还原美国历史的最真实面貌。

 

最后他用这些“坏”公民的故事证明了,民众素质不高不是不实行民主的理由,恰好是要实行民主的客观需要。今天的美国民主制度正是素质低下的普通民众、社会精英和统治阶层相互博弈的渐进结果。

 

如何反思美国的历史及制度?


《美国危机》 ,托马斯·潘恩 著,柯岚等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潘恩1776年以一本广受欢迎的小册子《常识》而成名,《美国危机》是他的另一代表作。本书以战报形式写成,曾大大激励过独立战争中美利坚战士的士气。1776年12月25日的黄昏时刻,华盛顿也曾把部队集合在特拉华河前沿阵地,大声宣读《危机》的第一篇。 

 

“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那些岁寒不经霜的士兵和只能见阳光不能见阴霾的爱国者们,在这个危机中将会动摇退缩而不敢再为国效劳了,但是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们,现在理应得到人们的爱戴和感激。”

 

此书不仅是潘恩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记录,也是研究独立战争和美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被列为潘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时至今日,美国社会的民族和文化日益多元,新的美国危机仍在继续上演,而潘恩这个一度被遗忘的一位英裔美国思想家和激进政治思想家,也在不断地被以新的形式阐释。


《五月花号》,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著,李玉瑶、胡雅倩 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美国的源头在何处?作家菲尔布里克生动再现了“五月花号”的航行以及欧洲移民登上美洲大陆最初的故事,掀开了普利茅斯殖民地以及一系列美国传奇背后的真实图景。本书向为宗教信仰不惜一切的真正清教徒的勇气致敬,盛赞美洲土著人的温文尔雅和慷慨大度,但并未忽略描绘双方的智慧和惨烈的战争场景。作战双方的后代多年后才意识到,如果两个民族放弃共同生存的艰苦努力,带来重大后果多么令人恐惧。三百八十多年后,《五月花号》的故事在躁动不安的当今世界,依然有警示之意。

 

《美国人的历史》,保罗•约翰逊 著,秦传安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一个英国人要如何书写美国的历史?英国历史学者保罗•约翰逊的这本《美国人的历史》从英国最早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写起,一直写到20世纪末的克林顿时代,时间跨度大约是400年。如果要把《独立宣言》嵌入美国的整个历史中,观其前,察其后,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好选择。

 

保罗•约翰逊很擅长以通俗写作的风格写历史。他先后担任记者、编辑、专栏作家,写过一部英格兰民族史,一部犹太人的历史,一部现代世界史,自然不会放过美国史。评论称其作品未辜负作为他学者和作为作家的盛名。

 

他曾是一名激进的左翼人士,后来在撒切尔夫人的影响下思想右转,成为支持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著名知识分子代表。而《美国人的历史》就成书于他右转之后,因此带有鲜明的保守主义立场。


《美国人民的历史》,霍华德·津恩 著,许先春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历史总有很多种讲法,只是发声者是否被听到,取决于特定的话语权力秩序。

 

保罗•约翰逊在《美国人的历史》一开篇就提出三个问题:崛起于不义之上的美国能否通过道德实践来赎罪?美国是否实现了理想主义和唯利是图这两种价值观的融合?美国是不是人类社会可效仿的榜样?他给的答案全是积极的。但读完《美国人民的历史》,你或许会觉得这多少是一部压迫史。这是一部反主流的美国史著作。


波士顿大学教授霍华德·津恩讲述的是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从1492年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大陆到美国独立战争、贩卖非洲奴隶、到美国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直至1992年克林顿执政,那些长期在政治、经济上受利用和剥削,而其困境总是被遗忘了的人们,讲出了另一部严肃历史。

 

从这个角度再去理解《独立宣言》和其中所宣言的基本价值,我们对保罗•约翰逊的肯定回答,会三思。


《杰斐逊的帝国》,奥鲁夫 著,余华川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国父不好当,1776年7月,杰斐逊所在的五人委员会起草了《独立宣言》,而此后的若干年里,关于这位国父的成败功过和“原罪”始终在历史学家的讨论中。

 

彼得·S·奥鲁夫是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基金会历史学教授,并主编《杰斐逊的遗产》;而弗吉尼亚正是杰斐逊曾掌管的州。在《杰斐逊的帝国——美国国家的语言》中,奥鲁夫阐明了杰斐逊在州共和国及与之相应的联邦、政党、奴隶、印地安人等问题上的立场,也并未忽略杰斐逊的尴尬和虚伪之处:自由共和主义制度的传播与在美洲半球确保永久和平,都建立在由自由的人民组成的一致同意的联邦与他们“迅速的繁殖”基础之上,杰斐逊不能“满意地看到污点或混杂物”——非洲人的存在——“存在于那上面”。


如何理解美国梦?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加里·纳什、 朱莉·罗伊·杰弗里、约翰·豪、 彼得·弗雷德里克等 著,刘德斌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本书主编加里·纳什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主要讲授殖民地和革命时代的美国历史。在学术上,他特别关注普通人民在构建历史中的作用。

 

在《美国人民》一书中,他依然关注普通的美国民众与特殊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本书上册叙述1492-1877年的历史,下册的叙事时间为1865-2002年。全书追溯了美国社会何以呈现为今天的样貌,如何发展到如今的政府形态。纳什把对政治事件的讨论与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紧密结合,对起源和文化背景各异的所有美利坚民族、社会各阶层、各宗教及他们的生活和经历做了详尽描述。

 

读罢此书,读者会了解自1492年殖民地时期至今四个世纪以来,塑造和正在重新塑造美国社会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美国人》,丹尼尔·J·布尔斯廷 著,时殷弘、谢延光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

 

“美国人三部曲”是布尔斯廷涉猎最广的一部文明史的巨著。首卷“殖民地历程”分析了在殖民地初辟时代,现代美国各州的格局和特色如何形成,并解释了美国人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的性格的来源。次卷“建国的历程”讲述了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的历史,剖析了美国如何摆脱殖民地桎梏,冉冉上升为世界舞台新生力量的过程。末卷“民主的历程”叙述的是从美国内战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现代美国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全方位崛起的脉络得以清晰呈现。

 

作者本着同欧洲进行比较和反思的客观态度,作品开放而不失内省。有评论称,布尔斯廷的这套三部曲富于争议、勇气和见地,并使人振奋,读来乐趣无穷,又让人心怀感激。

  

(本文原发布于2016年7月4日)


作者:孔雪

编辑: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