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吕婉婷


近日,继巴西国家博物馆2018年9月2日大火之后,时隔近一年,巴西再度因为“火灾”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而网络上的内容,看起来有些耸人听闻:


“地球之肺”大火连烧16日,城市白天如黑夜!巴西总统却称“很正常”


震惊!亚马孙雨林被烧16天,我们竟一无所知?!


亚马孙雨林大火连烧3周,外媒集体噤声,政府不闻不问……


亚马孙雨林的大火已经燃烧了半个月 地球之肺正以惊人的速度燃烧殆尽


从本周三开始,世界网友一齐“为亚马孙祈福”,为已经失去的森林痛惜哀悼,动员呼吁媒体和政府正视问题。可惜好的初衷不意味着过程无可指摘,网络传播的热门图片,很多都与亚马孙大火没有一点关系。


对“亚马孙雨林要烧没了”的网络集体声讨,成了一场真假掺杂的影像哀悼与环保动员。它是互联网自发的集体仪式,通过情绪来连结虚拟空间的彼此。然而这样的仪式,真的有助于我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吗?舆论的监督与倒逼,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只是在舆论的形成当中,辨析真假、习得常识、不被情绪裹挟,仍然是必要的自我提醒。


要么旧,要么无关

与火灾无关的网络热图


被称为“世界之肺的亚马孙雨林,正在经历一场大火。雨林火灾每年都有,媒体似乎见怪不怪,但今年这场大火,却引发了社交网络的震动。8月21日(本周三),“为亚马孙祈福”(#PrayforAmazonas)成为推特上全球最热的主题标签;8月21日晚,国内社交网络也开始讨论#亚马孙大火#话题,并于22日(周四)进一步全网发酵。全世界都在指责媒体和政府的不作为,指责大众对环保议题的漠视:“我们的地球正在步向死亡却没人想为她做任何事?”“亚马孙雨林已经失火16天,而大家还想着拯救蜘蛛侠。”(近期网络热议迪士尼与索尼影业无法就《蜘蛛侠》电影合作协议达成一致,媒体猜测《蜘蛛侠》可能因此退出漫威系列电影。)




这场网络舆论声讨战中,既有普通的环保支持者,也不乏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样的公众人物。我们的“肺部”在燃烧!我们要行动起来!巴西2019年整体森林火灾情况,确实比去年严重。本周三(8月21日),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发布数据称,今年巴西全境火灾发生次数已超过7.2万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84%,其中有一半以上火灾发生于亚马孙雨林。而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2019年巴西全境火灾发生次数,约为2013年同期的两倍。据《卫报》获得的数据(来自Copernicus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本月巴西亚马孙州火灾带来的热量已经高于平均水平,8月15日是热量散发的高峰日,当天该州散发到大气中的热量,是过去15年来平均值的700%。


2013年至2019年1月1日至8月20日之间,巴西火灾发生数量柱形图。其中2019年火灾总数约为2013年火灾总数的两倍。数据来自NASA,图片来自BBC。


早期关注此事的网友发现世界各大媒体鲜有关注,只有巴西本地媒体有少量报道。包括《纽约时报》《卫报》在内的国际媒体,近期报道此事的由头是8月21日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发布的数据,而非网络热传的“大火已经持续三周”。他们在网上通过图片传递自己的愤怒——雨林已经烧成那个样子,雨林中的动物已经四散逃窜,为什么媒体和政府不关注?出发点虽好,但可惜的是,这场环保动员中被广泛传播的图片,有很多与事件本身并无关联。


虚假的“现场图”


下面这张所谓的“现场照片”,拍摄的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牧场火灾。它发生的时间是2014年,由摄影师Mario Tama拍摄。


网络上传播的火灾图片(上),Getty Images上的原图片(下)。


下面这张图拍摄于1989年,拍摄方为法国摄影机构Sipa Press。2007年,它曾出现于《卫报》一篇关于亚马孙雨林砍伐的文章之中。


 网络上传播的火灾图片


《卫报》2007年报道截图


下图在推特和Instagram上都得到了广泛传播,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用到了这张图。但它在2018年的一篇网络报道中就已经出现。这张图片可以在图片网站alamy上进行下载。


网络上传播的火灾图片


Carbon Brief网站2018年2月13日报道截图。


虚假的“动物逃难图”


除了现场图之外,“动物逃难图”在引发大众情绪共鸣上起到了更大的作品。然而其中某些图,错得更离谱。


下面这张猴子怀抱死去孩子的图片,完全看不出任何热带雨林火灾的痕迹,却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张图由摄影师Avinash Lodhi拍摄于2016年4月,发生地点在印度的贾巴尔普尔。这张图可以在摄影师Facebook主页找到,据摄影师所述,图中的小猴子可能是晕倒了,也可能脱水了。



下面这张图看上去也不像热带雨林。它拍摄于2000年,记录了美国蒙大拿州比特罗特森林的大火。



下图这只严重烧伤的兔子,并非亚马孙雨林的物种。它拍摄于2018年,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火的受害者。



以视觉为核心的悲情叙事

网络自发的哀悼仪式,在塑造群体认同


网络自发的事件传播中,信息真假掺杂是正常的现象。由于缺乏现场一手资料,又缺少专业的信息采集和信息核查,内容的耸动性成为传播力度的唯一指标。有些图看上去有些相似倒也作罢,有些图已经虚假到违背常识,为何互联网传播之中,会对其中虚假的成分选择无视?为何远在千里之外的雨林大火,会让某些网友潸然落泪?这其中,网友对热带雨林的不了解有一定影响,但是否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呢?


在网络讨论中,我看到了一名网友对煽情色彩满满的微博这样回复:


相比较那些“理中客”,我更喜欢这样的内容,地球已经在水深火热当中了,竟然有人还觉得问题没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相信持有类似观点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在全网影像为主导的哀悼、动员仪式中,甄别图片是否意味着事实,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联想近几年引发国际轰动的大火——里约热内卢巴西国家博物馆、巴黎圣母院、亚马孙雨林——视觉媒介都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亚马孙雨林大火“假图遍天飞不同,巴西国家博物馆与巴黎圣母院火灾中,即时传回的现场短视频占到了更大的比重。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假的,而现场短视频那么多,很容易相互验证,没有必要造假。


巴西国家博物馆与巴黎圣母院位于城市之中且事发突然,即时的火灾短视频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网、抵达国内。铺天盖地的视频制造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


黑夜之中,橙红的火舌吞噬了整个巴西国家博物馆,拉近景可见火星随风飘向空中,屋顶上的雕塑化作黑色的阴影,在火光中沉默承受着不可避免的悲剧。 


大火中的巴黎圣母院,塔尖折断的一瞬间。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则发生于白昼,高耸的塔尖在火中倒塌,几秒的画面在远在大陆这端的人们心目中如涵义丰富的慢镜头般有千斤重……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无法挽回的文明灾难大概最能让我们意识到彼此同属于人类共同体。大众情绪指引传播走向悲情叙事,除了现场视频,得到迅速传播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悲恸意味:从家中赶到现场的研究者,看到博物馆中自己钻研一生的艺术品毁于一旦失声痛哭;还未完全碳化的纸张随风飘向附近的家属楼……我们不知不觉间共同参与了一场互联网自发的文明哀悼仪式,仪式感控制了我们,让我们陷入情绪之中,在脑海里久久回荡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灾难画面,并影响着我们作为个体的传播行为。网上也有人认为文明奇迹的倒塌让TA感到兴奋,它意味着没有永恒的文化权威,这种意见虽然新奇,但传播显然非常有限。


网络上“为亚马孙祈祷”的话题,可视作一场针对“被人类摧毁的自然”的复杂仪式,它既有哀悼的意味,也有环保动员的意味。这一仪式也经由网络蔓延至国内,远隔重洋的亚马孙雨林,因“为地球提供20%的氧气”而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缺乏容易引起共鸣的影像资料,人们便自己“制造”影像,这其中既有PS过的概念图,也有被挪用的虚假新闻图片。受众同样被悲剧叙事氛围所影响,甄选了其中一部分信息,客观结果看上去彷佛丧失了部分判断力。


网友创作的“亚马孙雨林大火”概念图


传统仪式是由某一特定组织所主导策划的。媒介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分析电视直播时提出了“媒介事件”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媒介上进行直播的提前策划组织好的仪式,如奥运会、戴安娜王妃的葬礼。这些仪式的直播并不具备信息增量的作用,它扮演着“世俗宗教”的角色将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带向仪式现场,主导集体情感的形成,传递着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举例来说,即使你对戴安娜王妃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到BBC直播的葬礼全程,也很难不被其肃穆感所触动。


而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悼念仪式并非由某一组织主导,而是由受众自发形成,而且仪式与重大新闻事件传播会同步进行。通过共同参与仪式,受众在虚拟空间制造了短暂的群体认同,传递了作为共同体存在的价值。此时甄别类的科普对此类仪式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冒犯”,因而较难被群体所接受。


中介化的“超级现实”

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火灾到底多严重


舆论形成态势,反逼媒体关注;国际舆论向巴西政府施压,巴西政府做出妥协,加强热带雨林的保护。这是舆论监督力图发挥作用的路径。


但从目前已有的新闻资料看,巴西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相当坚决地否认巴西主张开发雨林、增加森林砍伐的政策导致了火灾频发的结果。他于8月21日回应道政府已经在努力控制火情,认为火灾可能是非政府组织因政府取消捐赠而施加的报复。“可能,我是说它可能,是这些非政府组织针对我而犯下的反对巴西政府的犯罪行为。”


图为支持者挥舞雅伊尔·博尔索纳罗的旗帜。图片来源 新华社


鉴于巴西总统本人过去在环保方面饱受争议(当选之日便有人评价他将“毁了地球”),且对“亚马孙森林火灾”的回应停留于毫无证据的阴谋论,他的回应并没有多少采信的意义。国际主要媒体也在事实报道中倾向将森林砍伐与火灾联系到一起。《纽约时报》采访了部分批评人士,环境研究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的Mikaela Weisse表示,现在亚马孙地区的自然火灾非常罕见,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现在燃烧的火灾多发生于以前被砍伐的地区,很可能与农业实践有关,而亚马孙部分地区已经因为火灾转变为热带稀树草原。


无论最终答案如何,亚马孙雨林的火灾问题,都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生态乃至人性的多元问题——以种族主义、厌女症言论而闻名的巴西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带着巴西退出了巴黎协定,不再限制雨林砍伐,真的能帮助巴西走出困境?巴西与欧盟缔结牛肉贸易协议,对巴西的牛肉产业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但该产业正在威胁亚马孙雨林的健康——扩大化的畜牧业正在挤占雨林的空间。


热带雨林的大火还未完全扑灭,“地球之肺”正因为人们的贪婪而受损,我们该为了汉堡包和牛肉牺牲亚马孙雨林和地球的健康吗? 对于背后的复杂现实,认知它并不能只依靠情绪。


《象征交换与死亡》(法)让·鲍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版


虚假图片所承载的中介化视觉经验挑动着人们的情绪,其实也在拉远人们与现实问题的距离。正如如鲍德里亚曾经饱受争议地评论道:海湾战争不存在,存在的是海湾战争的图像。在海湾战争期间乃至战争结束,他反复在媒体文章中重申这一观点。刺人眼球的论断引来了无数反对,学者萨义德曾反驳道:“老鲍德里亚干得好啊!就为这个,我觉得他应该被送到那里。带一把牙刷和一瓶依云矿泉水,或者他想喝什么就带什么。”然而鲍德里亚并非否认海湾战争存在的真实性,他是在哲学化地描述大众如何接纳“海湾战争”的存在——那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化妆舞会”,多数不与战争事实接触的人们,借由中介化的内容了解它的存在。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世界的“拟像”,真实的暴力都被仿真式的逆向替代了。


我们也可以在亚马孙雨林媒介事件上套用相同的句式——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大火”,而是“大火”的图像。这没有否定雨林大火严重性的意味,是我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它到底有多严重,多复杂。


参与网络动员的人们都有良好的初衷,事件也确实需要大众的关注,否则视线之外的巴西,不知道是否继续拒绝进一步行动。但当人们转移关注的目光,图像哀悼仪式便随之结束,经历了发泄和寻求群体认同,被挑动的情绪已经找到了它的归处。而真正的问题有多少复杂的维度,已传播的内容有多少虚实,到底会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


记者:吕婉婷

编辑:张婷  徐伟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