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什么是经典?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在为《经典之门》系列丛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晚年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

 

汤因比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础上,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人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私,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这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冲突亦越来越尖锐。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

 

李焯芬认为,汤因比的命题是现代人如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则是如何在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失衡的现象。”

 

近日,《经典之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该书的作者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席赖庆芳,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永生,香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苏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宏林,以及推荐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著名出版家、阅读推广人聂震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斐等出席了发布会,并就何为经典、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如何诠释经典、经典的阅读文本等问题展开交流。

 

《经典之门》丛书(全四册),饶宗颐名誉主编,陈鼓应、吴震、马彪、康震等著,华夏出版社2019年9月版。

 

全民阅读,提高阅读力比阅读率更重要

 

以全民阅读推广人身份参加活动的聂震宁,十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全民阅读的推动工作。在他看来,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把书读起来,“全民阅读使得散居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幼,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的宣言,只要读起来就好。”

 

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怎么读、读什么。“只有阅读率的提高,那就是大家都读点书,这也是好事。但是,没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没有很好的阅读文本,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没有很好的判断力,更不要说没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联想能力——而这是阅读力的基本要素,阅读力还停留在一般化,停留在文明程度上,没有提升到文化程度上。文明是社会文明,文化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认识,需要通过阅读提升价值认识的能力,提升国民素质,所以提高阅读力比提高阅读率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聂震宁认为读好书,首先要从读经典开始。读经典的好处是什么?文本可靠。正如鲁迅所说过的那样,读书是一种冒险,而经典正是经过不同时代的论证,经过很多不同的人的考量,认为确实是经典,绕不过去的书。聂震宁说,读经典可以提高专注力,增强词汇拥有量,提高记忆力和语言的感觉,而通过读经典提高阅读力,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读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因为经典不会像普通读物那么轻松,需要读得更专注。读经典可以很好地颂读,经典的语言文字都是非常之好的,可以增强我们词汇的拥有量,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语言感觉。读经典的好处是说不完的,通过读经典提高我们的阅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经典一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词语,由“经”和“典”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句名言:“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即以经与纬的关系来形容写文章时理与辞、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经”与“典”合为“经典”一词,便是指可引以为准则和标准、样板的典籍、名著。

 

与钱锺书、季羡林并称“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在他为《经典之门》丛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

 

《经典之门》丛书,包括《先秦诸子篇》《历史地理篇》《哲学宗教篇》《文学篇》四册,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五十五种经典著作囊括其中,作者中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学者:陈鼓应、陈耀南、周锡䪖、吴震、康震、陈致、马彪、张伟国、赖庆芳、罗永生、苏晶等。在丛书的作者中,有35位是港澳台学者,他们的研究旨趣和问题意识与大陆学者迥然有异,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医学家为何要把医学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法力’来自何处?为什么他需要紧箍咒规训与惩罚呢?”“中国人文精神先是在秦代被反人文的法家征服,现代以来又被重视物质的文化征服,它的出路在何方?”

 

作为该套丛书的主编,饶宗颐在序言中指出:“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饶宗颐认为,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经典为什么会“读不下去”?

 

随着大众阅读的普及,经典“读不下去”的困惑也随之出现。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的典籍卷帙浩繁,《史记》有52万多字,《明史》已扩至280万字,二十四史共有3259卷,再加上《清史稿》536卷,这还不包括哲学、文学类的经典作品,数目繁多的经典让选择变得异常困难;二是经典作品本身的阅读障碍,往往语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三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距离我们较远,由此导致人们对于什么是经典、经典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怎么阅读经典等,都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

 

“作为一个搞古代史的人,我觉得从文学、哲学、历史等不同的角度,把中国古代方方面面的传统都集中在里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活动现场,有着古代史背景的罗永生,结合香港目前的状况,从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谈起。

 

罗永生认为,香港的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所提倡的国际化的背后,其实是“去中国化”,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年轻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了解,“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很少,甚至是没有,所以就变成现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情况。”

 

从左到右依次为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永生,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席赖庆芳,香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苏晶。

  

但另一方面,罗永生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很悠久,历史证明中国历史文化很有传承价值,也能够经受风吹雨打、经受各种挑战,“如果能够借助中国的经典历史文化,香港这种现状肯定会有改变。”他说,“应该用我们的力量把中国历史文化推广到中国人的每一寸土地上。香港的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真的是跟中国历史文化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必须要把它拉回来,希望内地和香港打成一片。”

 

具体到罗永生为香港中华书局所作的《〈贞观政要〉导读》,他提到了法治的重要性。罗永生说,现在的香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认为自己很好,很了不起,但其实能够接受别人的批判,欣赏别人的善意是一件好事,对于公司的领导、老师,乃至政府中的人员都是如此。罗永生说,《贞观政要》表面上看说的是帝王将相,但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启发,也可以转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距离现实并不遥远。

 

《贞观政要》内页。

 

赖庆芳从自己幼年的读书故事谈起,她提到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说,“如果你想成为冰心、金庸,读遍现在所有的文学,你可以成为他们的第二;但如果你要超越他们,变成第二个冰心、金庸,你就要先打好基础,看很多古典文学。现在很多很有名的作家都是古典文学出身,这是非常重要的。”赖庆芳认为,中国文学是一种建筑的艺术,通过文字建构人类的心灵,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文学受重视的程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但为之付出的努力永远不会改变。

 

苏晶是《〈黄帝内经〉导读》的作者,她分享了读经典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黄帝内经》当中讲到的吟诵,“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从阅读开始入手,逐渐发扬光大,此外名师指导也非常重要。学古代文学出身的王宏林对诸子百家比较了解,那么,什么是经典呢?在他看来,经典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社会、宇宙、人生都有自己的理解,经典就是那些伟大的人们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而且这种理解包含了某些方面的真理,值得我们后人汲取。”他据此总结,经典就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哲人们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比如孔子在《论语》当中说过,他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就是精神的愉悦。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读经典之后,要思考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王宏林认为,经典还包含了古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进而能够形成比较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王宏林说,一个人的长大分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发育和滋养,更多的是靠阅读经典而实现。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