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海学”算得上显学,近一年来上海的工人研究出版尤其收获颇丰,裴宜理先生的《上海罢工》在2018年10月再版发行,解了不少研究者长期奔波借阅之苦;半年前,管新生的连载回忆《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杨辰的学术研究《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也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样几本书对读下来,我们感受到文字里根植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对那段时期、那个群体的认知,有共识、有龃龉,共同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元的沪上工人群像,煞是有趣。


撰文 | 黄瀚伦


三部著作的对读


裴宜理先生的《上海罢工》因其海外学术背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历史叙事中的上海工人运动景象,研究时段限于民国,但无论在序言还是访谈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现世关照,其特别注重研究工人群体的细致区分,注重地缘、职业、收入等多因素对于其在政治势力选择与政治运动参与度的影响。概言之,来自江浙掌握较高门槛技术、待遇相对优渥的技术工人对政治参与热情更高,诉求也较易得到满足,罢工期间需要罢工组织者持续支付工人报酬,而动员工作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帮会,这也就使得无论红色工会还是黄色工会都与帮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工运领导者往往既是党员,也是帮会成员,对黄色工会及帮会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有创新和丰富。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美)裴宜理著,刘平,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版


管新生和杨辰的著作起始时间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谓的派系之争、职业分隔、地缘网络,全然不复存在了,大家固然还是宁波来的人、苏北来的人,但却不是一定要在码头讨生活、跟青红帮混日子的宁波佬、江北人了。这是新生的共和国的新气象,对反动会道门的清理,组织网络的健全,思想教育的深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工人群体面貌一新的重要因素。但工人新村研究本身也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村工人有关系。工人新村的规划建设承载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优越性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团。在当时国家经济条件较为艰难的情况下,在新村建成几十年后上海老城弄堂还是几十户一间茅房的时下,工人新村要建造两户、三户就能有一厨一卫,用得上自来水,采光合理、没有潮气的模范社区,其居民也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模范,即觉悟高、技能强、底色红的劳模。新村、新工人,有自己的自豪。


管新生的《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和杨辰的《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是工人新村题材的同题异构。从时间跨度来说,管新生在工人新村成长、成家,时间跨度约止于上世纪80年代,杨辰的研究则是从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建成,一直写到曹杨新村二代当下的失意,从充满渴望的上世纪80年代,到下岗从头再来的90年代,再到如今等不到的拆迁安置,时间跨度很大。


杨辰的著作是基于档案、调研和口述史的学术研究,他调研的是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管新生的写作方式、研究视角和写作时段与之有所不同。管新生成长于控江新村,控江新村在高校附近。他把这本回忆录性质的连载集子比作写给“共和国的‘致青春’”,个人体验是这本书的特色。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杨辰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


上海工人研究中可贵的个人体验


管新生的个人体验不啻于对学术研究和时代记忆建构的补充。比如换房的问题。档案里只存在的私下换房,实际运行中是私下和官方半官方并行,在缺乏货币化工具的年代里,以屋易屋足够考验智慧。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讲到上山下乡前的抽签,也是生动极了。那一天,班主任把大家集合起来,学校的大喇叭里无由头地开始念名字。大家忐忑得听完,班主任说,刚才没有念到名字的,去边远农村,一时间悲喜交集。如果仅仅从档案的角度来推断,自然是劳模搬进新村,劳模子女、新村子弟理应觉悟高,到广阔天地大干一场。但实事求是地说,往往人的思想是多彩的,不是非红即黑的。这就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上海学的新著《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谁能够想到在红旗漫卷的时代里,精明的上海商人想的却是开设像章作坊这个商机呢?


《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管新生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6月版


管新生带领读者沉浸式地体验新村工人的酸甜苦辣,作为老三届,又经历了市里工人文艺组的锤炼,笔杆子硬实,一个对村外人而言相对疏离的地方,一段对年轻人而言相对陌生的时代,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展开。尽管在上海工人中能入住新村的只是少数人,并不能普遍改善居住问题,但却给人以典型的代表性。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写了作者在新村外的生活,这就是新村工人记事而不仅仅是工人新村了。涉及工厂里的锅炉房,运动中的全国大串联,创作中的市区创作组和北京考学,构成一张丰富的记忆图谱。


自柯文《历史三调》以降,中国研究中,以中心观的下沉、调研的深入和史料的翔实为特征的个案研究渐成潮流,但在档案文献、甚至访谈之中,要实现与当时共情,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尤为难能可贵。它绝不是学术研究那样准确全面,却足够鲜活、足够有力。管新生记录的是一个新村工人的成长自述,故事又不局限在工人新村,从幼年的成长,到大跃进、上山下乡,锅炉房里的火热青春和工人文艺创作组。工人新村是时代的产物,而管新生的回忆里浸满了时代的激情。


作者:黄瀚伦 

编辑:徐悦东

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