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客厅 新京报书评周刊 “对我来说,艺术没有过去和未来。如果一件艺术品不能一直活在当下,那么它根本就不值一提。”

                              ——巴勃罗·毕加索 1923年


1937年4月26日,当致命的炸弹倾泻于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之时,战争露出了最为狰狞和残暴的面容……


西班牙内战之前,毕加索曾相信艺术家应该远离政治,守住一片净土。但故土和人民的磨难让他无法再保持沉默。


一场战争,一位画家,一幅杰作,逐流于时代与命运的波涛之中,《格尔尼卡》到底象征着什么?法西斯对平民的暴虐,画家对西班牙历史的回顾,还是毕加索对自身经历的隐喻?


毕加索只说道:“创造符号不是我的职责。”



新京报·文化客厅第43期,我们联合未读,邀请到历史专栏作者安梁,解读毕加索的传世名作《格尔尼卡》,及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美与残酷,生与死

格尔尼卡 : 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反思

 

| 活动时间 |

 

2020年7月17日周五19:00

线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 主讲 | 

安梁


历史专栏作者,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硕士,长期关注西班牙及美洲历史文化,为东方历史评论、澎湃私家历史、《经济观察报》等撰稿数十篇。

 

| 参考书目 | 

《格尔尼卡: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反思》
(里程碑文库)作者:[英] 詹姆斯·艾德礼 
译者:吴亚敏
版本: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5月


| 你将听到 |

 

Part 1


☆ 关于那场战争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在那场战争中,海明威、加缪、奥威尔、聂鲁达、卡帕……众多艺术家奔赴前线,怀抱理想主义的各国青年最后一次为了政治信仰抛洒鲜血。


那场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说这也是一场人类心灵之战?


Part 2


☆ 关于那位画家


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之时,他的情人、同为艺术家的多拉·马尔曾拍摄过一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什么?这幅传世名作是如何诞生的?


西班牙内战之前,毕加索相信艺术家应该远离政治,是什么让他最终选择不再沉默?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又想要传达什么?


 Part 3


☆  关于那幅画作

 

牛、马、士兵、女人、灯……构成一片别致而震撼的混沌,艺术评论家与观众都热衷于发问:《格尔尼卡》象征着什么?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西班牙政府而作,但它的流传与归属却几经波折,回顾毕加索的生命记录,《格尔尼卡》究竟属于谁?

 

Part 4


☆  关于艺术与永恒

 

自诞生之日起,《格尔尼卡》的意义就超越了画作本身,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成为反思战争的旗帜。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联合国大厦,这份艺术的力量曾引起怎样的共鸣,又使多少当权者羞惭难当?


| 活动主办 |


新京报·文化客厅 × 未读

 

| 特别支持 |


书萌

 

| 书店联盟 |


上海三联书店 · 微言小集、几何书店、福州鹿森书店、云胡书坊、四阅书店琶洲店、经开书房、在溪书屋、无锡百草园书店、南昌美书馆、北京外研书店、扬州野百合书店、千目书院、社科书店、天津桑丘书店、彼岸书店、璞玉书店、青苑书店、知无知书店、民大出版社团结书社、卡佛书店


本场活动地点


新京报·文化客厅线上活动群


入群方式


扫描群二维码可直接入群


群满200人后

可添加文化客厅线上小助手入群


新京报·文化客厅

用文字搬运想象


活动策划|吕婉婷 ;

文案编辑|崔健豪;

海报设计|刘晓斐;

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