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欢乐分裂


美国著名影评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伊伯特一生所著巨丰,尤以“伟大的电影”系列驰名世界。他的行文简洁而富有高度概括性,笔法凝练,实为深入浅出的评论典范写作,在“学术型”影评大行其道的今日,伊伯特的亲民之态着实令人感慨且感动。如何避免生硬掉书袋?如何将技术分析与主观情感糅合?如何将八卦逸闻悄然嵌入影史传奇?如何将个体的感受经验与时光记忆终生捆绑?这些才是电影教给我们最好的事,电影终有散场一刻,唯独镌刻有电影痕迹的生活会恒久持续。


《伟大的电影》第一辑选取一百部影史留名的经典影片,以向大众科普推广为主旨,细细道来这些影片中所蕴含的跌宕情节、艺术修为、导演简史、拍片过程、幕后花絮等,读来如沐春风,并未因“降低”阅读门槛而失去其优雅的审美能力,庞杂的阅片量与反刍输出量落实到字里行间,淬炼出思想火花,让影迷们深感“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伟大的电影》,[美] 罗杰·伊伯特 著,殷宴 / 周博群 译,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今年《伟大的电影》第二辑出版,延续前作优势,涵盖类型依然极为丰富——默片、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动画片、科幻片、喜剧片……商业片与艺术流平衡得恰到好处,热门与冷门兼容并蓄,跟着片单补片实乃一大快事。看过提及的电影再读此书,效果更佳,情感上也更有共情共鸣,一起与伊伯特享受“将生命献给你热爱的事物”。


本书选取影片的主流虽仍偏欧美,但亚洲部分亦有涉及——除了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高畑勋与宫崎骏,也收录了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音乐室》、田壮壮的《蓝风筝》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地缘的丰富性上较第一辑更为进阶;在导演的人选方面与第一辑也有重合处,亦可看出作者一贯的喜好,如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的确是伊伯特最爱,常为类比标杆。


《伟大的电影2》,[美] 罗杰·伊伯特 著,李钰 / 宋嘉伟 译,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部分读者在初次接触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时,或许会有某种“平平无奇”的误解——并无深奥专业名词的加持,亦无博古通今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更无深重厚沉的理论概念包裹。他的评论没有强行说教,没有故弄玄虚,因此常让读者产生“我也能写成这样”的念头。然而,文风的素朴不等于浅薄直白,文字的简约不等于简单粗糙,细究这一篇篇体量不大、却容纳下这般充盈信息与丰沛情感的影评,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然。


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显然有某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和大部分影迷写观后感一样,剧情概述免不了,但若流于剧情陈述则未免过于平庸;然而,如何将故事梗概巧妙融于整体却能考验出写作功力了,仔细观察一下本辑,发现剧情简介不仅篇幅长短不一,形式上也尽可能与其他部分糅合。


以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默片《厄舍古厦的倒塌》为例,我们可以一窥伊伯特的写作方向。


《厄舍古厦的倒塌》根据埃德加·爱伦坡的同名小说改编。


开篇并不急于陈述剧情,而是描摹环境的超现实性,并指出对《公民凯恩》的仙那度(Xanadu)大厅设计之启发性,在影史中考据钩沉,找出或显性或隐性的“致敬”线索,虽不无索隐之嫌,但也不失为观影的一种乐趣。本书中不乏大量案例,如《窃听大阴谋》哈里按下马桶冲水按钮时鲜血涌出,受到《惊魂记》启示;《伯爵夫人的耳环》之“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现一件贵重物品”,在《奥赛罗》《金碗》和《迷魂记》中反复出现;007对后世的影响——私家侦探马特·海姆系列、王牌大贱谍系列等;《笑面人》中那张悲伤的咧着嘴的脸,启发了蝙蝠侠漫画原著中小丑(Joker)的角色;《罗生门》叙事策略的反复运用,以致成为固定语汇……


接着,伊伯特指出《厄舍古厦的倒塌》在某种程度上是F·W·茂瑙1922年《诺斯费拉图》的回声,德国表现主义元素在此片中的比重不小,分析类似《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那样的空间布置对影片氛围的营造——这一观点,在后面同为茂瑙作品《日出》中重申:“最好的默片首先不是在说一个故事,而是在召唤一种体验。”暗示这所古宅“不是一个可供人类居住的房间,而是一个超现实主义戏剧上演的舞台。”也指出其目的:“其梦魔般的细节和景观更多为的是体现效果,而并不意在现实主义。”此即为伊伯特常用的风格溯源和考据所属流派的形成及发展,对普及影史知识相当有用,也彰显写作者的知识储备量。


F·W·茂瑙导演的恐怖奇幻片《诺斯费拉图》。


比如《消防员舞会》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乃捷克新浪潮中坚力量,列举这波运动的代表作及其流向;德·西卡的《风烛泪》是新现实主义流派的扛鼎之作,因秉持“接近日常生活原貌”的信念而具有真实的残酷性和不动声色的哀伤。书中对但凡影史留名的各种影像风潮都作了简单推介,如法国“优质电影”和新浪潮、美国新独立运动、德国新浪潮等。


《厄舍古厦的倒塌》具有这样的质素与其创作班底分不开,让·爱普斯坦与副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在合作此片后分道扬镳,后者刚和达利合作完成了大名鼎鼎的《一条安达鲁狗》这部重口味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也出现在《伟大的电影》第一辑中。2018年上影节曾双片连映,可充分感受视效方面与文本诉求的勾连。


《一条安达鲁狗》是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跨界合作。表现的是人的梦境和潜意识。


提及卡司组成,常伴有寥寥几语花絮轶闻,如被称为第一部“坎普电影”(camp movie,顺便说下注释也很详尽)的《战胜恶魔》,连鲍嘉本人都说:“只有虚伪之徒才会喜欢它。”导演休斯顿在拍摄第一天就撕碎了剧本;杜鲁门·卡波特每天要和他的宠物乌鸦“通电话”,某天乌鸦拒绝讲话,编剧大人只能飞去罗马安慰,导致电影制作被推迟——还真是一部灾难级的电影!巴斯特·基顿声称Buster此名来自于魔术师哈里·胡迪尼,因为他从小就擅长摔跟头,长得格外结实之故。


《朱尔与吉姆》的女主原型出席过电影首映,并承认:“是的,我对吉姆开了枪。”戈达尔拍《周末》时,因买不起轨道,于是摄影师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拍“推轨”镜头。为了使《荒野大镖客》看上去更像美国电影,莱昂内、莫利康内甚至伊斯特伍德都被改成美式名字。这些电影之外的八卦传闻穿插其间,也殊为有趣。


《荒野大镖客》


伊伯特一直到《厄舍古厦的倒塌》中段才提及导演的创作特征与倾向(而在此之前,剧情介绍已大体悄然完成):“默片天生有利于表现幻想与意象,对话会使故事趋向现实主义。”将此片与其他版本略作比较后,得出“聚焦于怪诞性”的结论,并指出演员、字幕、配乐对影片整体基调的贡献,整部影片宛如处于被活埋的怪异状态中,其传达的可怖气氛需要第三方眼中的舞台戏剧感来呈现。


纵观全书,将剧情与类型特征、镜头分析、外界评论捏合在一起的不胜枚举,如《呼喊与细语》中的大量红色,是因为“颜色与血液、死亡和精神一起,象征其最内在的情感关联”;如《伯爵夫人的耳环》中,“奥菲尔斯喜欢越过前景的物件来拍摄主体,或透过窗户,或置于华丽布景的包围之中。”如塔维涅的作品“画风色调柔和,令人睡意昏沉。它似乎渴慕着印象主义。《乡村星期天》以夏日里宁静的一天抚慰着我们。”



《呼喊与细语》剧照。


综上所述,罗杰·伊伯特的影评范式易被模仿实属误解,若无强闻博记和完备知识体系支撑,若无敏锐的感受力和捕捉力,又怎能轻易唤起情感体验?事实上,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一同在文字中回想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重燃热爱之心。“电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车。”读到《我的舅舅》一章以戈达尔这句结尾几乎落泪,正如作者看《东京物语》后感悟到“一部电影可以帮助不完美的我们变得更好一些”,乘坐“电影”列车与自己的灵魂擦肩而过,再次感叹拥有电影的世界有多好。电影,帮我们印刻了生命标注和时间节点。


撰文丨欢乐分裂

编辑丨董牧孜 李永博

校对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