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Gettyimages

  昨天,是又一个母亲节,大街小巷充溢着对母亲温馨的感谢与赞美。而对于学生们的母亲来说,这个角色却不时流露出一些无奈、沉重、焦虑,甚至隐忍。幼升小的妈妈为了学区房食不知味;小升初的妈妈陪儿子学奥数到处“占坑”;高考生的妈妈谨言慎行生怕给孩子多添一份思想压力;小留学生的妈妈放弃原有的一切在异乡陪读……我们暂且把她们称为“中国式妈妈”——一群因为对孩子的爱而不知苦累的母亲。

  在母亲节之际,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展现中国式妈妈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国妈妈的家庭教育给予一些建议,同时也借此向中国的妈妈们致敬。

 


2012年4月14日,在全国高校高招联合咨询会上,一位家长用文件袋遮挡阳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12年5月3日,龙潭公园的轮滑培训班,家长正在帮孩子穿轮滑鞋。实习生 杨程晨 摄


2013年2月25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家长们在大雨中等待参加高考的考生。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2012年6月8日,高考结束后,一位家长搂着还沉浸在考试情绪中的女儿。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2013年7月9日,北京大学毕业典礼开始前,家长为孩子拍照留念。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现代家庭中也多是妈妈担负起孩子教育的重任,她们不光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工作之余还常常陪同孩子上辅导班,帮孩子听讲座,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前途而奔波、焦虑。

  “中国的妈妈确实非常辛苦,也非常值得尊敬。中国妈妈的辛苦一方面源于我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妈妈们不得不为孩子的升学而担忧;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妈妈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度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很多中国妈妈做了不少不该做的事情,所以才会如此辛劳。“好妈妈应该是幸福妈妈、智慧妈妈。中国的妈妈需要做一些改变。”

  1 幼升小妈妈

  为了学区房“孟母三迁”

  朱女士的儿子今年9月将面临“幼升小”,从儿子2岁半开始,朱女士就开始琢磨买学区房。

  朱女士一家目前住在朝阳区北苑附近,通过一番考察,朱女士发现,小区周边没什么好学校。“就一个孩子,必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他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3年前,朱女士开始在所谓的学区房小区寻觅适合的房子,直到花费160万元买下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附近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心里才踏实了。”

  本以为可以顺利等到9月份送儿子上这所学校,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现在住的地方离学校挺远的,接送不方便啊。”朱女士说,围绕接送孩子上学,家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生活规划。

  林晓华(化名)则在过去的6年中,为了孩子上学经历了类似“孟母三迁”的生活。

  林晓华一家原本在回龙观有一套还算宽敞的经济适用房,她与爱人的工作单位也都在北边,因此生活还比较方便。但2009年,为了儿子上西城区的一所重点小学,林晓华举家搬迁到西便门附近一个老旧的小区内。

  为此,林晓华每天上下班需要在路上多花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在想想,这些时间用来多陪陪孩子,比什么不好?”林晓华说。

  今年,儿子考入了人大附中,林晓华一家又从西便门搬到了中关村。“现在房价太高了,换房成本太大,只好租了一套旧房子。”林晓华说,租房的生活让她觉得又回到了大学刚毕业的生活水平。

  不过,林晓华说,像她这样的家庭在北京有很多,全家人跟着当学生的孩子跑,孩子去哪儿上学,父母就把家安在哪儿。甚至有些妈妈为了陪孩子上学,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但上班路上的辛苦、搬家的动荡和生活水准的降低,都在看到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取得好成绩后烟消云散。朱女士也说,“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能给孩子好一些的教育环境,我们肯定愿意付出。”

  2 小升初妈妈

  小升初大战蔓延到五年级

  “小升初”像一条无形的锁链,不仅捆住了孩子的童年,也成为很多妈妈的梦魇。

  郭女士的孩子,在原宣武区一所不错的小学,更难得的是,学校有中学部。尽管如此,郭女士也没给孩子“放羊”,从一年级起就给孩子在外培训“奥数”。

  五年级时,因为课程原因,郭女士孩子的培训课程转到了海淀区,这使郭女士有机会见识了有“北京最牛家长”之称的“海淀家长”。

  “海淀的家长,旁听培训课的特别多;过去我们的那个培训部,家长没几个听课的。”带着佩服的心情,郭女士被这个培训部的家长邀请加入家长群。进入这个群,郭女士才感到,和这些家长比起来,自己对北京的小升初几乎一无所知。

  按照群里的说法,小升初大战早就已蔓延到五年级,较早一批“上岸”的孩子,在今年6月底就要被名校“点”入囊中,而且全部是小五(小学五年级)孩子……

  于是,作为一名小五孩子的家长,郭女士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孩子,陪儿子听奥数,辅导作业,送孩子上英语辅导班,多方打听小升初政策以及目标学校的招生情况……

  郭女士说,她自己以前也是一名教师,也曾对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感到不满,也曾抱着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心态不愿给儿子太大的学习压力。但每当听到群里家长说起那些牛校的时候,她自以为已十分平静的心,都会被掀起一波小小的波澜。她现在常常想起一位家长的话:“孩子啥也不懂,对他来说当然快乐最重要。但咱们家长,如果有条件给他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不是更好吗?”

  3 高考生妈妈

  与儿子一起参加成人礼泪湿眼眶

  昨天是母亲节,一大早孟巧的手机上就收到了在外地上培训班的女儿晴晴发来的祝福短信“祝妈妈节日快乐,永远爱你。”上了高三之后,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一直与孟巧关系紧张。看了这条短信,孟巧心里一阵感动。

  孟巧可能是高考妈妈里比较极端的一位。

  女儿晴晴上高中之后,非常不适应当地中学严苛的应试教育体制,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倒数。可是,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每年有近百人考入清华、北大。为了让女儿继续上学,孟巧和爱人用尽浑身解数,总算将女儿哄着上到了高三。然而,在毕业班极度高压的环境中,女儿终于忍受不了了,三天两头闹退学。为此,孟巧和爱人商量后特地辞去了工作,专门照顾、安抚女儿。但是女儿一点儿也不领情,处于叛逆期的她经常和妈妈争吵,母女关系非常紧张。

  孟巧说,作为高考妈妈,可谓身心俱疲。“高考关系着孩子的前途命运,看着她现在这个样子,我每天都焦虑得失眠。”

  紧张、疲惫几乎是所有高考妈妈的共同感受,不少高考妈妈还加入QQ群,互相交流和鼓劲。

  “孩子上了高三之后,我们一家的生物钟就不一样了。孩子每天要补课到九点多才能回家,到家就已经十点多了。以前是他爸爸开车接她回家,春节过后,我们两个人一起去接,有空的时候我还会陪他去上辅导班。从高三起,每晚八点以后,我们也不看电视,手机都调成振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天不管多晚,我都会陪孩子到睡觉。我上班也很辛苦,但我希望能让他感受到妈妈一直在陪着他、关注他。”

  赵女士说,孩子一模、二模考试的时候,自己也非常紧张,孩子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要想着怎么跟他交流。现在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了,她还会抽空去听一些讲座,每天在网上查找一些填报志愿的信息。

  “我觉得高考妈妈是很累,不过和身体相比,最大的是精神层面的累。怕孩子太辛苦,也怕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赵女士说,“其实,陪孩子高考的这段经历也带给我很多东西,起码我和他是在共同成长。我会了解他的心理状态,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

  赵女士记得,孩子学校4月中下旬举行成人礼,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走红毯,她和爱人都去了。“平时他和爸爸比较亲,我以为他会和爸爸一起走。没想到他说要和我一起走,还调侃说‘儿子是妈妈前世的小情人’。这时我感受到了儿子的成长和对我的爱,在那种氛围下走红毯的时候眼睛也湿润了。”

  和赵女士一样,如今孟巧也时常能感受到女儿的成长和关爱。“虽然我和女儿经常争吵,她还总说讨厌我,可我知道她心里是爱我的,也理解妈妈的付出。”一个月前,他们花了近十万块钱把女儿送到外地一家培训机构接受全日制的一对一辅导。“换了一个环境后,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也有了很大长进。每天上完课后,即使很累她也会抽出几分钟给我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聊聊她学习的情况。看着孩子的成长,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4 准留学生妈妈

  希望和女儿有更多共同语言

  与高考妈妈相比,留学妈妈更多的是操心,因为大多数家长的英语水平有限,对留学的过程也不是很了解。

  “我的孩子初中时随学校的社团一起去美国和加拿大访问,参观了当地的一些学校。上了高中以后,她就问我们能不能供她出国留学。”程燕说,当时她和爱人都不是很同意,一来家里经济有压力,二来对孩子出国也不放心。“不过,后来我想孩子已经快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想法,在国内为了高考而努力也挺枯燥的。既然她想出国,我们就要支持她。”

  和很多妈妈一样,程燕没有留过学,之前对申请留学的流程一无所知,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很一般。为了能和女儿有所交流,她就去网上了解留学基本信息,去使馆听讲座,也去过多家留学机构,向留学顾问咨询女儿的情况可以上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一些留学机构她都谈好了,才叫女儿去面谈。“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家长很被动,一般都是跟着孩子的节奏走,她说需要什么,我就去帮她找信息。能做的也就是辅助工作。有时候我将了解的信息跟她沟通,她说自己早就知道了。”

  程燕说,知道自己也帮不了多少忙,但了解更多信息就能和女儿有更多共同语言,多些互动的机会。“女儿的文书都是自己准备的,她用了两天的时间,把自己做的剪纸制作成一个动画片,很有个性和创意。看到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非常投入和开心,我感到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让程燕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女儿要去香港参加SAT的考试。机票酒店由女儿安排,程燕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考完试后,程燕和女儿商量去逛一逛,买点东西。出门前,女儿在网上查好了很多东西在什么地方能买到,地铁哪一站换乘。逛街的时候女儿也都用流利的英语和别人对话。

  整个过程中,都是女儿带着程燕走,女儿还笑着说“到底是谁带谁出来啊”。“这次旅行让我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之前我还对她出国有些担心,现在心里一下释然了。”

  现在国内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回国的人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很多妈妈可能都会担心自己对孩子的投资是否能有回报。程燕却没有这种顾虑,“我只是给她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一个挖掘自己潜力的机会,真正怎么走还要靠她自己。美国大学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上两年学之后再分专业,转专业也比较容易,这对我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我觉得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让她成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人,以后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现在花多少钱,以后能挣多少钱。”

  “孩子准备留学的这个过程,也让我有很多收获。”程燕说,“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认识了很多家长,每个人对留学的想法其实都不一样。可以说整个过程中,有辛苦也有进步。”

  都说中国的家长累,我们也不想这样。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哪个阶段都不敢放松,谁都不敢拿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做赌注。——王女士,北京高三学生家长

      
   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