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中草药知识,还在课外实践中接触真实的中草药。资料图片

  聚焦·海淀学区制改革

  提升学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海淀区学区制改革的重要愿景之一。随着海淀学区制改革的日渐深入,各学区结合区域内学校的发展需求,以项目形式推进学区建设。近年来,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海淀青龙桥学区以中草药教育为支点,聚合学区内资源,通过开发中草药等系列学区课程,为学校提供更多选择。

  统筹学区资源 落地传统文化教育

  在校园里寻找中草药、走进药用植物园体验中草药种植、探访中医药基地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因为内容有趣、形式丰富,中草药系列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东北旺中心小学孩子们的欢迎,成为学校“网红”选修课。

  作为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的特色课程,中草药系列课程的推进和研发需要专业机构的智力支持。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乐天表示,学区管理中心通过整合学区内中草药相关的资源单位、借力学区内外课程专家资源,探索资源的沟通协调机制,助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提及开设中草药系列课程的初衷,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杨槟表示,除学区内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外,促进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也是推进中草药教育的另一大原因。

  近年来,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强烈,“以中医药教育为切入点,让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杨槟表示,学生从小接触并学习中草药知识,一方面,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意识从小植入孩子内心,另一方面,激发孩子对中医药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课外实践教学

  目前,中草药系列课程在东北旺中心小学、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试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分1-3年级(低学段)、4-6年级(中学段)、7-9年级(高学段)三个学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

  不同于其他课程,中草药系列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实践-评价-开发”的模式,边实践边开发。刘乐天介绍,学校开课前,学区会组织专家、老师,从专业角度和教育角度出发,集体备课,制定教案;上课时,药植所中草药专家、学校老师、学区课程开发导师组成“三导师制”,走进课堂,跟进教学;课后,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反馈、专家调研等对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和意见也将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

  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多感官体验且接触到真实的中草药,除课堂教学外,学区设计相应的课外实践探索模块,如在药用植物园位于全国各地的分所,开展研学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

  海淀区青龙桥学区教育教学部老师滕亚薇介绍,研学活动根据各分所不同地理位置和特色资源,设计不同研学主题,围绕认识药用植物、药用植物的种植和栽培、道地药材以及中药的生产、评价等四个方面,让学生进行主题式学习、交流和探索。

  开展教师培训 多方促师资水平提升

  目前,中草药系列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于药植所,由于专业限制,学校老师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直接授课。刘乐天希望,未来能够从两个方面解决师资难题。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优质师资;二是,借助大学的资源,鼓励有兴趣教师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参观实践、开展集体面授等形式,提升学校老师的专业水平。

  ■ 案例

  在中草药知识学习中提升自信心

  ●学校:东北旺中心小学

  “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这门课上却表现突出,不仅踊跃回答老师问题,还认真做笔记,用图画等不同的形式记录所思所想。这门课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在东北旺中心小学老师王秋利看来,比起习得中草药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最大的改变是心智上获得成长。

  在东北旺中心小学,中草药系列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1-3年级(低学段)课程更注重启发孩子对中草药学习的兴趣,4-6年级(中学段)课程则更注重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学生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也基于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东北旺中心小学教学主任刘贵华说。

  此前,学校曾借助资源优势,以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关中医方面的科普类讲座。刘贵华表示,中草药系列课程的落地,让学校的中草药教育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学生的主动性也明显提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