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在线教育机构的崛起,“教育+公益”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记者调查

  随着新技术涌现,“教育+公益”的模式也在不断迭代。2017新京报“金粉笔”评选新增“年度教育公益品牌”奖项,鼓励教育机构关注教育公益,助力教育公平。本次调查记者选取部分持续发展教育公益活动的教育机构,展示其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也探讨机构开展教育公益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索

  “互联网支教”推动教育公平

  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马耳岩小学,一所只有6名教师、48名学生的山村学校。在这里,每个班级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通过沪江CCtalk平台就能接入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比如远在美国的外教老师在网上给孩子们教英语,学校老师则担当起“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的角色。在沪江发起的公益项目——“互+计划”的链接下,马耳岩小学仅在2017年9月就上了80节网络“双师课堂”,除主课外,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得以开展。

  11月,在多哈举行的2017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对“互+计划”具体实践的介绍,吸引了刚果、加纳等国嘉宾的强烈兴趣。

  “互+计划”由沪江在2015年10月发起,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下和网络双线并行的支教行动。通过提供技术等底层基础设施,吸引包括教师个人、教育机构在内的更多的合作者加入,为接入该计划的小学提供在线课程,并由CCtalk平台分发到各学校。截至目前,“互+计划”已经连接起全国30个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学,为乡村儿童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伏彩瑞看来,传统的支教模式受到时空限制,可持续性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支教老师的支教时间不超过一年,课堂连续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互联网支教打破了时空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在线教育机构的崛起,公益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参与形式和内容上,除输出师资、课件等教育资源外,还有培训师资、搭建在线教育公益平台等,教育机构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在人群上,通过互联网的链接,包括机构在内的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

  趋势

  搭建平台引更多力量参与

  今年6月,位于浙江衢州市龙游县灵山小学的一起作业·蒲公英图书馆正式揭牌。此次公益活动的捐赠者是一起作业平台上的210万名学生,学生在平台学习获得的奖励被换算成相应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学校建立图书馆,而图书馆的搭建则由被捐赠学校的孩子自己动手完成。

  一起作业市场部副总裁吕涛认为,开展“蒲公英图书馆”公益活动的出发点,是希望让更多孩子、家长参与进来。“通过持续不断、种类丰富的公益项目,培养孩子自己努力做公益的意识。”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通过发起公益项目,鼓励更多人参与教育公益。如达内教育集团旗下的青少儿编程品牌“童程童美”,在今年的公益日参与发起“20元为乡村教师启梦”的教育公益项目:帮助乡村教师获得专业培训或与优秀教师交流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公众对公益的理解逐渐迭代,公益活动在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同时,筹款场景也日趋多元化。搭建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教育公益活动之中,将是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的一大方向。

  挑战

  教育公益也须“因材施教”

  如何实现公益效果最大化?如何利用教育机构自身优势,让公益项目匹配相应人群,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

  在达内教育集团童程童美事业部总经理潘公博看来,由于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水平、师资力量与一、二线城市相差较大,此前的课程内容、形式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潘公博以编程课为例,教育机构提供的少儿编程课程,一般根据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设置不同级别,而大部分支教学校的课程普遍按年级划分,不能完全对应。同时,由于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一节编程课通常需要两到三小时,公立校很难满足这一点。为解决这些问题,童程童美结合学校需求,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都进行相应调整。

  “为教育落后地区提供的‘同步’课程,大多基于一、二线城市孩子情况设计,对落后地区的老师来说,可能是压力,学生也会吃不消。”吕涛表示,互联网解决了连接和效率问题,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快输出到边远地区,却难以解决更深层的“匹配”问题。吕涛认为,教育机构做公益也要“因材施教”,“要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不要让公益成为负担。”

  机构声音

  做公益有一定门槛。机构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实力。在软件上,若教育机构自身的师资质量、数量、培训模式不成熟,很难为支教学校培训出符合要求的师资;在硬件上,资金、渠道都很重要。前者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等支持,后者则有助于整个公益项目的落实和更顺利地开展。

  潘公博,达内教育集团童程童美事业部总经理

  从前期沟通到后期效果追踪,第三方公益机构都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筹备阶段,无论是联系合适的公益对象,还是对接双方需求、资源,第三方公益机构都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如一起作业·蒲公英图书馆筹建期间,公益机构就在书籍、馆长的挑选方面都提供了专业指导。

  吕涛,一起作业市场部副总裁

  ■ “教育+公益”典型模式

  类型一

  成立公益基金

  代表项目:好未来、新东方联合成立“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

  11月29日,新东方和好未来宣布共同出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成立“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意在把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输送到中国农村和边远地区。此前,新东方和好未来均成立了各自的公益基金会,并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在公益项目上的投入。

  类型二

  输出教育资源

  代表项目:童程童美“常青乡村教育创新计划”;VIPKID与马云公益基金会教育公益平台合作

  该计划由达内童程童美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多家优秀的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开展。借助互联网,依托童程童美在编程教育领域的专业及“双师教学”模式,既为边远地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教学课件等,也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线下教学培训和支持。

  2017年4月,VIPKID与马云公益基金会教育公益平台达成合作,让乡村孩子享受高品质英语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北美外教进课堂”、优质英语教学资源分享、定制乡村教师在线培训、三方交流互动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等。

  类型三

  开展师资培训

  代表项目:英孚乡村英语教师公益培训计划

  2017年上半年,英孚教育与甘肃省教育厅签订“英孚全球助学计划——千名乡村英语教师公益培训战略合作计划”,面向国内乡村教师提供公益培训。据媒体最新报道,已有来自甘肃的33名乡村英语教师获得结业证书。

  类型四

  搭建平台

  代表:好未来“希望在线”教育平台

  2017年1月,好未来宣布上线“希望在线”教育平台。教育机构、公益组织和个人可借助该平台通过三种不同形式参与公益:

  一、直接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

  二、教育机构将内容提供给公益组织,由公益组织将教育资源落地。

  三、C2C模式,个人通过该平台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支教。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缪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