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寒假也能变成一段乐学之旅。 图/视觉中国

  编者按

  既不想“放羊”又不想“填鸭”,每年寒假,如何让孩子过得有意义又有意思,都是考验家长时间规划和活动安排能力的一次挑战。为缓解家长们的焦虑,从这周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寒假乐学指南,从传统文化到体育运动,从书香阅读到素质提升,希望孩子在这趟涵盖多个主题的“旅程”中能体验课堂之外的生活之美。第一站,我们在童趣中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再过两周,又到家长们又爱又怕的寒假。

  一味疯玩?怕孩子玩着玩着就被手机和游戏绑架了。报培训班?又得接送又得钉作业,家长焦虑孩子累。参加社会实践?摸不到门道担心变成了走马观花。

  对家长而言,寒假是个既考验智慧和远见,也考验亲子关系的难题。其实,从孩子的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找到孩子的兴趣之匙,在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参与和引导,寒假也能变成一段乐学之旅。

  找到孩子的兴趣之匙

  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寒假活动信息表公布,来自鲁迅博物馆、南锣鼓巷非遗博物馆、北京陶瓷艺术馆等多家资源单位为中小学生提供了218项寒假活动。利用寒暑假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节假日“打开”方式。

  随着社会机构向家长、学生敞开大门,开放资源并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家长也面临新的困惑:去博物馆孩子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喜欢的怎么引导都不会看;听讲解时还有兴趣,出来后问什么都记不住……

  多年从事博物馆志愿讲座工作、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认为,家长应当充分考虑到孩子综合情况,包括考察孩子的兴趣点、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人文素养积淀等是否达到要求,不必强求孩子接受他不喜欢的,或者与其各方面能力不匹配的活动。

  有家长认为,比起自然类、科技类的体验活动,孩子对历史文化类的活动的兴趣并不浓厚。张鹏表示,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最重要的是找到钥匙,打开孩子走进综合类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的大门。

  “这把钥匙是孩子的所知、所学、所感。”张鹏说,所学是与现阶段学校的学习相呼应,当孩子走进博物馆时,会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觉得这是可以跟老师和同学分享的;所知,即结合孩子已有的认知,比如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要与孩子此前的经历有关联。

  张鹏举例,曾经有一位孩子很喜欢音乐,通过向他讲述“8千年前的古笛”等与他兴趣相关的内容,再带着他去博物馆一探究竟,激发了他对博物馆的兴趣。“家长只要从小的点切入,就能找到那把钥匙。”

  注重多方参与和引导

  “孩子的成长空间需要大人创造,对低年级孩子,家长要主动引导。”霍艳平认为,通过由点及面的引导,能让孩子关注到更多他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通过学习茶文化,有不少孩子关注到了国画、古筝、古琴、书法等,由此有了更多的兴趣。

  在开展具体活动时,张鹏建议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同参与到活动中来。除了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活动外,还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提前做好功课,准备相关文字资料、音频资料等。

  天坛东里小学教学主任沈斌认为,除家长外,社区、相关机构等的参与也十分重要。通过多方努力,能够搭建平台,营造一个良好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相关报道详见D02-D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