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四年。这一年,安徽宣布延缓实施改革、浙江高考英语出现“加权赋分”,山东模拟选科结果惹争议……一系列事件让新高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传出改革被“叫停”“中止”等说法。12月1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新高考改革还在进程当中。

 

此次高考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改革,其初衷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破解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中小学择校现象突出等社会问题。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于2017年第二批启动。然而,原定于今年秋季新高一入学实施新高考的第三批18个试点省份中,只有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广东8个省市按原计划启动了改革。

 

与此同时,试点省份的改革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11月,浙江省对高考英语科目考试部分试题进行了加权赋分,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被责令辞职。10月,山东省2017级学生模拟选课结果引发热议,学生在6门可选学科最倾向于选择地理(67.86%),而选择物理的仅为39.52%,在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的29.13万考生中,选考物理的也只有8万人;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已引发教育界担忧。

 

“我省进行高考改革的条件还并不成熟。”12月11日,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这样解释延缓实施新高考的原因。根据“3+3”科目组合方案,新高考对高中师资、课程、场地、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已启动改革的上海,高中的师生比为1:10,还缺30%左右的师资,而有的省的师生比只有1:15。因此,目前“条件不成熟”的绝不止安徽一省,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发现,部分尚未启动改革的省份仍在采用“拖字诀”,保持按兵不动。“根据现实的高中办学条件暂缓改革是理性的选择,但如果没有针对改革方向提前推进师资、课程建设,新高考的条件可能会一直不具备。”

 

除了各省份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更多专家学者将新高考改革陷入困境归因于改革方案本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用“四个不”评价2014年发布的《意见》,即“不完整、操作性不强、稳定性不强、不专业”;而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完善方案,实施“招考分离”。

 

招考分离要求政府招生管理部门逐步退出招生工作,让高校真正成为招生主体。事实上,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提及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但2014年的《意见》中删除了相关内容。仍需按照“3+3”科目总分在一省范围内排序、录取,也因此导致了一些应试倾向和选科失衡等情况。

 

在储朝晖看来,今年的“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等事件正是改革方案不完善的体现,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向走,以后各地还会出现其他的爆发点。“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推进的过程要稳妥、专业。如今改革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必然需要调整,希望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注意和回应。”储朝晖说。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编辑 方怡君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