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丽媛)近日,全国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说,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顾晋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我国老年群体死亡的三大主因。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

 

“这个特殊群体本人及家属都需要进行死亡教育,使其理解死亡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过程。”顾晋介绍,临床对于一些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恶性肿瘤患者,倡导安宁疗护即不刻意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加速病人的死亡理念。但一些家属迫于外界的压力,担心背负不孝的骂名,临终三个月过度治疗,花去一生的积蓄,最终导致病人受苦,人财两空。

 

“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 顾晋提出,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应通过死亡教育,为肿瘤终末期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灵性照护、症状管理等照顾服务,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此外,顾晋认为,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反映了死亡教育的欠缺,死亡教育可以从逆向方式阐述生死关系,加深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领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更加珍惜生命,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针对国内死亡教育的现状,顾晋说,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成熟系统的死亡教育相比较,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死亡教育认知和支持系统,受到“重生轻死”传统思想影响,将死亡看作避讳话题,大众对死亡教育的认知不足;缺乏完整合理的死亡教育体系,频发恶性人为伤害、报复社会事件,反映出这类人群生命的价值感不强,究其原因是当前缺乏有效的死亡教育体系;缺乏死亡教育系统性研究,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在开展死亡教育,但教学内容简单,研究还不够深入。

 

顾晋建议,应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死亡教育,整合政府、社会资源,通过死亡教育立法,积极营造尊重生命的科学死亡文化。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教材,采取多种生动教育形式,增强死亡教育实践性。通过到安宁疗护病房、重症监护室接触生命末端场景,感受生命与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思生命意义、增强面对挫折处理能力,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新京报记者 陈丽媛 编辑 潘灿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