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学习类APP的审查管理”有了较为明确的落地细则。今日(3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就《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将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园学习类APP实行黑灰白名单和红黄牌动态管理制度,被列入黑名单学习类APP两年内不可进校。

 

记者注意到,该《管理办法》从校园学习类APP的界定、备案办法、审查机制、审查范围等均作出明确规定,是自教育部发文明确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后,首个对学习类的审查管理提出落地细则的地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征求意见稿细节丰富,可执行性强,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也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其中,对黑名单企业执行两年禁入制度,这条“高压线”对有害APP起到了极强的震慑作用。

 

学科培训类APP将纳入监管

 

据悉,《管理办法》明确审查范围主要为(或包含)广东省中小学生、具备教学或作业等功能、以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使用载体的互联网应用程序(APP),除校内学习类APP,学科培训类APP也将纳入监管,如校外培训机构、纯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学科类教学培训和作业功能的APP等。

 

具体而言,一是APP发布内容健康有益,产品(含各功能板块)无网络游戏、娱乐、购物、商业广告等与学习功能无关的内容及链接。二是,不得存在追星、互动交友、动漫、美食、星座、加圈子、发布个人动态等,不得存在性暗示、性诱惑等不良、低俗内容,不得存在吸引眼球、非法营销的垃圾内容。

 

在数据安全方面,校园学习类APP需要获取学生用户个人信息的,应由学生用户主动填写有关个人信息。不得调用和学习相关功能无关的隐私权限,不得征集与使用与本APP功能无关的学生和家长个人信息(包括不得获取与校园学习类APP使用功能无关的用户固件信息、照片、定位等信息)。校园学习类APP主办者在用户终止使用其APP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账号的服务。

 

熊丙奇指出,将学科培训类APP纳入监管,看到了相关部门的治理力度。他认为,除了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外,家长也要参与监护、引导。“学习类APP不是不可替代,非用不可,家长若都不选择,也就迫使学习类APP必须提高质量。”

 

此外,《管理办法》还明确校园学习类APP不得强制收费、不得恶意扣费,其中校内学习类APP不得面向学生用户收费。同时,校园学习类APP需提供针对学生用户的护眼模式的说明文档。

 

对学习类APP实行动态管理

 

广东省将校园学习类APP纳入源头管理,并实行动态监管,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园学习类APP实行黑灰白名单和红黄牌动态管理制度。审查通过并列入白名单的校园学习类APP,可提供给中小学生使用。

 

校园学习类APP主办者申报审查时,申报材料或者测试样品存主观恶意、弄虚作假行为的,或同一个APP被黄牌警告后再次出现违反相关规定的,给予红牌处理,列入黑名单。列入黑名单的APP,责令应用商店下架该APP、注销ICP备案和停止网络服务。自列入黑名单之日起,广东省教育厅两年内不再接受该APP主办者新开发的校园学习类APP的申报。经APP主办者整改,两年后可重新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审查。

 

进入白名单的机构也不是“一劳永逸”。根据《管理办法》,列入白名单的学习类APP在日后被投诉、举报违反《管理办法》规定且查证属实的,给予黄牌警告,列入灰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将统一发布广东省校园学习类APP黑白名单信息,包括APP主办者、法定代表人、APP名称、进入名单日期等。上述信息公开发布、所有批次的黑白名单同步实时更新,接受公众浏览、查询和监督。

 

据悉,自2019年9月1日起,凡未在广东省教育厅审查通过并列入白名单的校园学习类APP,各地市、县(市、区)、学校和校外机构不得要求或推荐给中小学生使用。

 

多地明确备案标准并开展进校APP排查

 

根据《管理办法》,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将负责包括APP在内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依法对违法违规的APP及其预置、分发渠道进行下架、关停等查处。

 

此前,教育部要求,各地区要按“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APP“双审查”责任制。记者了解到,目前,除广东省,宁夏、南昌、上海等省市也对APP备案方式作出具体规定。

 

其中,南昌市提出,中小学校使用各类APP需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专题论证通过,报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南昌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中心)同意备案,并和南昌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后方可使用;上海市明确,学校、各区教研、科研、教育技术部门选用的学习类APP,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控股公司)备案审查同意,市级教研等推荐使用的APP,报市电教馆备案审查同意。

 

此外,江西省、江苏省、北京市等多地已经开展对进校APP的排查工作。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要严格把关,安排专人监管,特别注意审查学习类APP的公共板块、社交功能板块、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等是否存在不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

 

行业:部分APP开始“转型”收费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广东省的细则规定,除进校APP外,校外培训机构、纯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面向广东省中小学生、具备学科类教学培训和作业功能的APP、各类网络学校、教师一对一等功能的APP也将纳入监管范围。

 

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认为,这意味着k12在线教育APP都将面临调整,如获取信息的权限、对用户的隐私管理以及APP的内容等。此前,据新京报报道,多款00后人群最为常用的APP中,有12款APP对涉及隐私的敏感权限需求较多,且多为学习类APP。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指出,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记者注意到,本次广东省《管理办法》明确了“不面向学生收费的具体界定”——以付款的账户为准,付款的账户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除外。

 

一系列政策都已表明,向学生用户收费这条路已经行不通。记者注意到,有诱导收费嫌疑的作业盒子在今年1月底,将“作业盒子学生”更新为“小盒家长”。作业盒子相关负责人曾回应称,学生端已完全免费,家长端的主功能免费,一些付费课程等,家长可按需自愿购买。

 

除了调整收费“端口”外,也有部分机构开始探索转型B端。i-EDU教育产业投资人俱乐部高级分析师王妍指出,一系列政策限制下,一些工具类APP的切入场景或将向教育信息化方向转型,即与学校建立合理的合作模式,如学校购买服务等。

 

熊丙奇认为,由于按规定不能向学生收费,因此,这类APP属于政府(或学校)采购服务范畴,目前提出的白名单制度,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采购清单”。

 

业内人士:素质类APP将迎来发展机遇

 

广东等一直是教育政策的先行之地。这一信号,是否也意味着,未来各地区对于APP的具体监管更加具体、严格?

 

熊丙奇认为,地方出台细则可操作性强,值得其他省份借鉴。APP的监管如何落到实处,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熊丙奇指出,除了相关机构的监管外,学校选购APP时,应发挥教师委员会的论证作用,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合学校的产品。“政府部门的审查,是告诉学校、家长哪些能用;学校的论证是为了指导如何结合学校实际用。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交由教师委员会来负责。“

 

可以明确的是,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将加速以不合理合法方式占领市场的教育产品灭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学科教育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过多倚重学科教育的机构,其发展空间将受到挤压。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提供素质类教育的APP将迎来发展机遇。 一起教育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相应政策的落地,将逐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未来APP进校市场将会更加规范。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