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寒假。”

 

每周研读十篇文献,和科研小组其他成员在线组会,偶尔去超市给家里买些蔬菜、水果……成了家住北京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罗书航这个寒假的日常。

 

如果一切正常,这个寒假,他更多的时间将在清华大学高压实验室里度过,并于2月16日回到江城。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打乱了计划中的一切,他只能呆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

 

和罗书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在武汉读书的北京学生。每天除了学习,他们还密切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关心着身处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并通过网络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健康状况,尽可能地替他们舒缓心理压力。

 

在这个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漫长寒假,他们也会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陪伴家人。同时,他们已经做好了开学后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也在期盼着,樱花盛开之时,回到珞珈山、喻家山、南湖大道等地,见证那座城市的“康复”。

 


被打乱的计划

 

2月15日,罗书航终于有机会出去透透气。这一天,他去超市买回了蔬菜、水果、酸奶……花了七百多块钱,足够一家四口人吃上一个月。

 

一个半月前的2019年12月31日,提前完成本学期的科研工作后,罗书航与导师打了声招呼,回到宿舍简单地收拾了几件常穿的衣服,搭乘飞机回到了北京。

 

上一学期,他一直在从事土壤放电方面的研究,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随后扎入实验室埋头做实验,下午通常会去健身房锻炼一两个小时。周末的早上,罗书航会叫上同学,去吃武汉有特色的早点。罗书航最喜欢的早点是当地的牛肉面,为了能排上队,他们经常要在七点以前起床。 “武汉的早餐很隆重,当地人把吃早点称之为‘过早’。”

 

回京之前,罗书航已经联系了清华大学的高压实验室,利用清华大学的平台优势,和同组的一位博士和两位工程师一起继续从事高压土壤放电研究。本来,他预计在这间实验室工作到2月14日,也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原计划开学的前两天。“因为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加上假期没太多事,就希望提升下自己的科研水平。”

 

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1月28日,清华大学宣布全校实行封闭管理,罗书航的实验计划也随之暂停。各大高校也先后宣布延期开学,具体开学时间将另行通知,全体学生不得擅自提前返校。

 

就这样,生活一贯规律的罗书航,在这个突如其来的长假,作息时间翻了车。“以前都是11点准时睡觉,但这段日子有点摸不清头脑,生活少了点规划,时间好像不再以‘天’为单位,而是一片一片的,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一两点。”

 

武汉大学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生尤佳茜本该在2月15日返校报到,但受新冠疫情影响,她的假期安排也发生了变化。

 

尤佳茜在学校组建有一个戏剧社,这个寒假,她原本计划和戏剧社的成员一起在北京拍一个微电影。“(2019年)12月中旬剧本就写完了,1月初,制片流程也已经确定,我们都开始筹备租拍摄器材了。”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传开后,尤佳茜不得不建议戏剧社成员取消行程,并与器材商沟通取消了订单。

 

上个月,华中科技大学大四学生陈小雅拿到了美国里海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此时,她正在家中准备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等事宜也已在线上完成。如果一切顺利,她将在下个月着手办理签证,并在今年五月底坐上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航班。

 

2月8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消息称,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和美国驻成都、广州、上海和沈阳总领馆的常规签证服务暂停。这意味着陈小雅办理签证的日期要向后顺延。“很怕时间会来不及,也担心会涉及延期毕业等问题。”

 


在自我隔离中的学习与成长

 

原本的寒假计划被打断后,罗书航现在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研读十篇文献。同时,科研小组的组会还在照常进行,分析数据等能够通过电脑完成的工作他都没有放下,“只是有些实验要回到实验室才能做了”。

 

“我最近主要是在写论文,但是在家学习可能会犯懒,这对自我控制力是一大挑战。”尤佳茜通过微信与导师沟通后,每天根据导师布置的任务,到武汉大学图书馆校外登录平台,搜集自己需要的素材。 “总体来看没怎么耽误正事,但是论文中中西对比的部分,由于现在下载不了外国文献,只能把那部分先空着,等回学校下载后再写了。”

 

此外,在这段漫长的封闭在家的日子里,这些在武汉读书的北京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我们的寒假一般只有二十几天,这是我们经历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寒假’。”罗书航说,以往寒暑假,他要么去外地旅行,要么到北京一些高校的实验室做实验,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一直陪伴在家人身边了。“爷爷特别喜欢北京台,每天晚上,我都会陪爷爷守在电视机前。北京台放什么我们就看什么,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抗战剧。”

 

尤佳茜还利用这个假期让自己厨艺大涨。跟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她学会了凉皮的做法,这两天还购置了烤箱,打算在家里自制饼干和蛋糕。

 

“不能出去跟同学聚会,不能出去玩,生活确实有些无聊,但还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一年半以前,陈小雅买了一套乐高积木,但是一直没有拼完。前几天,她终于在家和妈妈一起拼好了这套积木,是一座精美的城堡。她还拍了一张城堡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并配上了一段文字——我的家庭真可爱,亲切美丽又安详。

 

“之前听过这么一句话,对于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看样子今年可能要在北京过春天了。”陈小雅说。

 


心系武汉的老师和朋友

 

除了工作、生活和学习,此刻令这些北京学生关心的还有疫情,以及他们身处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每天下午一点之前,尤佳茜都需要在班级群中打卡,报告自己的位置、体温等信息。看同班同学的打卡信息时,尤佳茜会格外关注此刻正在湖北的同学。“虽然我不是湖北人,但是朋友圈里湖北的同学很多,他们不会把紧张挂在嘴上,但我还是非常担心他们。”最让尤佳茜担心的是她的一位好朋友,“她家小区对面就是发热门诊,看到武汉现在的状况,会非常惦记她,不过她最近状态还好,每天都和我们有互动。”

 

为了不增加身处湖北的同学的紧张情绪,尤佳茜从不主动在微信中谈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话题,而是“找他们扯一些有的没的”。比如让同学们帮她看看剧本,或者叫几个同学一起在线玩“狼人杀”等游戏,或是讲一讲近期一些有趣的事。“有一天晚上,我又看了一遍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写的短篇小说的《十日谈》,讲述的是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10名青年男女在一所别墅里避难的故事,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尤佳茜突发奇想,也叫上几个同学,创建了一个10人小群,群规则是每人每天在群里讲一个当天发生的小故事,就当丰富一下大家的生活,他们把这称为“现代十日谈”。

 

罗书航也有身处武汉,让自己放心不下的同学。 从班级群里的打卡情况中,他得知这个同学有些低烧,37.2℃,家人也有人感冒了。“我就鼓励她放松心情,多喝热水、及时到医院求诊。几天后得知这位同学体温已恢复正常,家人也只是普通感冒,我长舒了一口气。当事关生命的疫情出现在面前时,你会觉得其他的一切都根本不算什么,只希望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这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新认识。”近几天,罗书航得知了华中科技大学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疫情逝世,随后一周之内,华科又有三位教授去世的消息。他说,“人走不能复生,但对于活着的人而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是一生的课题。”


 

期待樱花盛开时安全回归学校

 

在学习和等待中,这些北京学生和其他在武汉读书的外地大学生一样,做好了返程后的计划,盼望春来。

 

“可能和游客对武汉的感情不同,游客对武汉的印象往往是武大的樱花和街头的热干面,但作为一个在华科上了六年学的人,我对武汉的感情很复杂。”罗书航说,武汉是他的第二故乡,六年下来,他基本已经能听懂武汉的方言,对武汉的了解几乎超过了北京。“如今在北京看武汉的疫情,却只能通过捐款等方式尽一些微薄之力,心里挺难受的。”1月底,罗书航通过网络捐款的方式,向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捐了几百块钱。

 

众多学生表示,自己此刻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尽快得到控制。

 

按照原计划,此时尤佳茜应该已经回到武汉大学,每天早上她会和戏剧社的成员一起去东湖旁练声。“马上就该到东湖最漂亮的时候了,三四月的早上,东湖一片雾气蒙蒙,像油画一样。我们练声的时候,能看到湖里的鱼游来游去。”

 

因为疫情,等假期结束回到学校后,尤佳茜的戏剧社得加紧排练。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她希望戏剧社的作品能在今年11月举办的乌镇戏剧节上获个奖。

 

罗书航则准备回去后把未完成的实验做完,把论文及时发出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去医院看望守护武汉的白衣天使们。”

 

“现在武大的梅花开了,过段时间樱花也该开了,如果没有疫情,学生会的同学应该要开始构思武大樱花季的策划案了。”陈小雅说,回归正常的校园,是他们此刻最向往的生活。

 

待到春暖花开,返回江城之时,陈小雅希望在华科校园里拍一套活力满满的毕业照,见证她所在的校园和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之城的“康复”。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