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见习记者 杨菲菲)“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听完报告会,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亚宣深有感触。

 

9月28日,北京大学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来自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四位成员依次登台,讲述塞罕坝造林阻沙的创业史、奋斗史和血泪史。该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骨干、各院系团学骨干共8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林场第一代创业者代表陈彦娴现场讲述自己的林场经历。北京大学供图


三代塞罕坝人现场分享造林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护林员,一辈子我们只干了一件事:植树造林。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都成了大树,当年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百万林海。”今年76岁的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林场第一代创业者代表陈彦娴语毕,现场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作为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创业者代表,陈彦娴既是书写塞罕坝“一棵松,百万亩”神话的拓荒者,更是发扬塞罕坝“三代共传承,荒漠变林海”精神的见证人。在报告会上,陈彦娴以《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为题,回忆了自己当年初至林场的生活点滴。

 

此后,林场第二代创业者代表、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第三代创业者代表、林场副厂长于士涛,林场宣传工作者程李美3位报告团成员依次登台,讲述了塞罕坝造林阻沙的创业史、奋斗史和血泪史。

 

报告会现场。北京大学供图


做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北大人

 

55年,112万亩林海,三代塞罕坝人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四位报告团成员讲述的塞罕坝人护林、造林的故事及塞罕坝人敢于拼搏、乐于奋斗的精神,让在场的学生深受感动。

 

报告会后,李亚宣说,“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作为北大人,更应该要深刻践行塞罕坝精神,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生邓纬琳表示,“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用创新做笔,用大地做纸,真正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传奇。作为一名北大学子,我将以这种驰而不息、奋勇向前的塞罕坝精神作指引,在今后不断精进学业、践以育己,做到知行合一,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此外,记者了解到,报告会前,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会见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一行,进行座谈,并颁发北京大学青年成长成才指导教师聘书,为塞罕坝林场“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授牌。

 

据了解,北京大学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在研究生新生中选拔1000余名骨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参访、志愿服务、就业沙龙、专项调研等活动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入学伊始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新生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先锋作用,在多层次、递进式、浸入式的日常培养中,打造政治强、专业精的“双带头人”研究生千人骨干队伍。

 

新京报见习记者 杨菲菲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