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圆直 目前他生活在北京,经营一家小型咨询公司同时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任教。他是中文语言学博客Sinoglot的共同创办人。


柯祎蓝 现在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中文方言的历史发展。他也是关注于中国语言学的博客Sinoglot的共同创办人与长期撰稿人。


▶乡音苑网站上的中国方言地图。目前已有超过150段录音。

  “乡音苑”网站收集方言故事;已收集超过150段录音;希望更多北京人参与

  新京报讯 (记者姜妍 实习生杨雪)两个美国人因为喜欢中国方言而建立了名为乡音苑的网站,专门收集中国各地的方言故事。上线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收集了151段不同的方言录音。不过,创始人之一的司圆直说,现在参与的北京人还是太少,喜欢北京话的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纯正北京话在乡音苑上被传播。

  创始人因北京话结识

  司圆直是六七年前在网上认识的同胞柯祎蓝。2007年他被公司派到北京,对北京话产生了兴趣,开了个博客叫“北京的声儿”,贴了一些他录制的北京人说北京话的录音。当时柯祎蓝在做一些语言学分析工作,两个人因为这个博客结识。到了2009年,柯祎蓝提出想做一个全汉语的项目,“但是具体怎么做我们完全不知道,刚开始我们打算让每个人读一段相同的故事,用各自的方言,但是我们觉得行不通,因为各地的方言词汇不一样。”

  在接下来三年的时间里,两个人一起发展这个项目,慢慢确定了网站的方向,柯祎蓝也开始做编码和设计工作,语言学家谢瑛慧在2012年也加入到项目中。今年4月,乡音苑正式上线,45段录音和75个注册用户,这是上线时他们的全部资源。这些录音混杂了各地的方言,每个方言的使用者以录音的形式讲一段故事,从15秒到15分钟,时间不等。

  志愿者发挥重要作用

  网站上线前,司圆直跟其他人介绍这个网站,“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我们做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几个人来看。”后来有了最初几段录音之后,司圆直到一些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乡音苑,一些学生成为了志愿者,主动帮忙收集录音。“我们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个事情,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我自己不是语言学出身,但这是我的爱好。”最近两个月因为一些媒体的关注,有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司圆直说,如果没有这些志愿者的帮忙,他们很可能坚持不下来。坚持到现在,乡音苑的录音从45段增加到151段,注册用户也有了接近4000人。

  打算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司圆直对北京话情有独钟,但是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现在在乡音苑上只有一段北京话录音。有人在乡音苑上留言,觉得这段录音更像是北京人说普通话,“可能因为录音者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后来又在外地工作过。”司圆直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北京人参与到乡音苑的工作里来,让人们能够听到纯正的北京方言。他说自己和柯祎蓝做的事情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扩充里面的内容,还需要靠更多的本地人来完成。

  ■ 对话

  创始人:我们只提供平台

  新京报:刚开始做乡音苑主要是难在什么上面?

  司圆直:一方面是编码的事情,还有就是项目的方向。其实我懂的方言很少,就是官话和北方方言,所以乡音苑95%整理翻译的内容都是志愿者完成的。我们就是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对自己的方言感兴趣。

  新京报:所以你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司圆直:让中国的方言有一个特别丰富的录音仓库。我们希望将来可以看着中国地图,就能找到每个县城的不同方言录音,这些差别都很有意思。

  新京报:我看你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很多北京人对方言并不了解,可能听到有口音的普通话就以为是方言。

  司圆直:那是我和那个记者在开玩笑,说实话我觉得北京人很宽容,并不会去嘲笑有口音的人,他们也很习惯接受别人的口音。

  新京报:资金上的消耗多吗?

  司圆直:我们5月份筹集到了一些钱。随着我们录音库的扩大,支出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也希望将来可以有公司赞助我们。

  新京报:会考虑将来把网站卖掉吗?

  司圆直:我们不考虑卖掉。一个原因是怕别人只想拿它赚钱却不用它研究。现在的版权情况是这样:网站上的录音如果是用作研究,学者可以免费随便用,永远都会这样。另外这是我们的宝贝,不想把它放弃。

  ■ 相关新闻

  中国正推进语言数据库

  记者昨日联系上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其表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按照省份推进,目前江苏、北京、上海和广西等地的工作已经启动,江苏已经全部采集完毕,并且建立了语言资源展示网。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自己知道乡音苑的工作,感觉乡音苑覆盖面目前还比较窄,属于民间运作。根据报道显示,目前江苏省的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展示网已经于2011年开通,采集整理后的有声资料超过10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