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中国内地的演艺圈里,江珊算是较早演而优则唱的人。

  20多年后的今天,以演员的身份站在舞台上表演音乐剧,江珊也算是少有的了。

  4月底的北京,午后的气温已经高达30℃了。新京报记者和江珊约在了她的经纪公司,离约定时间越来越近,远处传来了喧闹声。迎面过来的一群人,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江珊,身材纤细,穿着一件休闲衬衫,扎着马尾,纯素颜,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格外年轻。

  在这一季的《跨界歌王》舞台上,很多人看到了另一面的江珊,翻唱林俊杰的《背对背拥抱》、田馥甄的《小幸运》,挑战难度极高的音乐剧《猫》主题曲《Memory》——“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衣服毛毛太多啦。我是过敏体质,毛毛一多就打喷嚏。不过录的时候,完全不记得这件事了。”

 

 

 

参加《跨界歌王》挑战音乐剧《猫》主题曲《Memory》。

  歌手江珊

  1 因为好玩,有了那首《糊涂的爱》

  说到唱歌这件事,江珊说:“严格意义上来讲,我认识音乐比认识戏剧要早。小时候没有电视,但是有电影。在部队大院里看露天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东方红》,我爸爸妈妈最早都是歌剧演员,所以对音乐和舞台,我从小就耳濡目染。”

  初中时,江珊就进了中国少年合唱团,成了第一批合唱团成员,一唱就是三年。

  “我们合唱团到现在也都是非常有名的,在那种全世界的儿童合唱比赛中,不是拿第一就是第二,大部分都是金奖。我可自豪了。”

  当了演员后的江珊,出演了电视剧《过把瘾》火遍大江南北,她和王志文也成为内地较早一批演而优则唱的演员。

  “其实当时就是那么一说,我跟志文聊天的时候说这个戏找我们俩演的,主题曲要是也让我俩唱就好了。张和平(该剧主题曲《糊涂的爱》词作者)当时还是负责出版的老总,他就说可以啊,现在让你们再唱一遍也没有问题啊,(赵)宝刚导演也觉得可以。其实那个时候大家是觉得好玩,就唱了。”

 

 

 

江珊的第一张专辑《只爱我一个》。

  2 放弃唱歌,是因为乐趣变成了任务

  《糊涂的爱》之后,江珊签约公司的老板王晓京觉得她是可塑之才,因为之前也没遇到过像江珊这种可以唱歌的女演员。正好他手上有一首歌——《梦里水乡》,1994年,江珊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只爱我一个》。

  主打歌《梦里水乡》获奖无数,成了江珊歌唱事业的代表作,但是她最终并没有把唱歌坚持下去。她总结,是因为自己太不会搞气氛了。

  “我不太会在现场调动大家气氛,让场子热起来、互动,这是我特别弱的部分,我享受的是那种在录音棚里,小的live,跟我的兴趣契合点比较高。但是无论是去电视台录节目还是参加颁奖晚会,当唱歌突然变成了一项任务时,我就觉得这跟乐趣差别好大。我也不是专业歌手,我不想为了出专辑而出专辑,为了唱歌而唱歌,所以后来就不做了。”

 

 

 

  3 感谢捞仔,才有了“跨界”上的她

  在江珊还是歌手的那个年代,还没有所谓的商业演出或者“走穴”,在参加各种颁奖晚会的过程中,与很多歌手建立了革命的友谊。“什么十大歌手奖、金曲奖,这类颁奖晚会都是这一拨人。包括捞仔老师、林依轮、老狼、高晓松……”

  也正是因为捞仔,才有了《跨界歌王》舞台上的江珊。“捞仔就说你为什么不来参加节目呢,我说没有人找我啊。那会儿我才知道他是节目的音乐总监。”

  前两年,江珊和女儿一起录制了一张专辑,就是这张专辑,“让我觉得现在唱歌跟小时候真的不一样了。而且合唱团出来的,跟自己独唱也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主要就是唱歌的方法不同。”所以,刚上《跨界歌王》的舞台,江珊总是“紧张到死。我跟姚晨之前还在交流,尤其是录第一期的时候,我俩不能对视,眼神都是鬼鬼祟祟的,话也都是说得不走心那种。我们看谁都在那儿抖,看谁都觉得笑得特别尴尬。”

 

 

 

江珊和女儿

  母亲江珊

  1 从怀孕就盼着能生个女儿

  说起女儿,江珊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从怀孕初期,她就盼着能生个闺女。“我记得特清楚,第一次检查完,刘蓓就问我是男孩女孩,我说医生说可能是男孩,刘蓓第一句就是‘你是不是快哭了?’我说我已经哭过一回了。其实自己的孩子,男孩女孩都无所谓,我就是觉得如果是个儿子,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跟他一起承受他的压力。”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护士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身体很健康,第二句就是放心,是个女儿。当时特开心。”

  2007年,江珊带着女儿移居美国。一方面是想要保护女儿,不想让她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过度曝光,“她会很疑惑,为什么出门逛街都会有相机对着我?”另一个原因就是对女儿的承诺,江珊曾经答应,在上中学之前,带她去美国生活。

  “去美国前,身边几乎没有一个赞同的声音。朋友和家人更多的是担心,你到了那边怎么办呀?也没个照应。我爸就说,‘你工作不要了?你是一个那么好的演员!’那是我第一次从我爸嘴里听到他对我的肯定,就记住这句话了。”

 

 

 

  2 做全职妈妈是自己的选择

  江珊从小英文就还不错,小学时随父母来到北京,恰好当时上的是个试点学校,有英语课。“因为我爸爸的关系(江珊的父亲江怀延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北影厂原来都有内部参考片、资料片,所以两个礼拜能看几部英文电影。那个时候也没有字幕,都是有个人在那儿翻译,但放着放着,翻译也就不翻了。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对英文比较感兴趣,后来喜欢听英文歌,所以我的英文从小就还不错。在上中戏之前,我本来是想考外语学院的。”

  在美国的生活,江珊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彻底转型成了家庭主妇,照顾女儿的一日三餐,“我不仅适应这样的生活,还很享受。不用打扮、不用化妆,不用在意今天谁要看我、谁要拍我。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一个妈妈。那感觉太舒服了。”而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女儿上大学,江珊才开始回国继续拍戏。有人问江珊会不会觉得为女儿牺牲了事业,江珊说:“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我并不觉得我是为了她在牺牲,因为这是我的选择,就不牵扯到什么牺牲。”

 

 

 

《人到四十》剧照

  马大哈江珊

  忘带钥匙经常和闺女翻窗进家

  江珊是出了名的“马大哈”,“但我的内心里其实一直想做一个有条理的人。”曾经一次她出门本想顺路买药,结果药买了却忘了之后约好的工作采访。“把后面的事情全都忘记了,觉得我出门的任务就是买药的。”

  带着女儿移居美国后,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平均一年至少有3次要从窗户翻进家里,因为总会忘记带家门钥匙。”女儿曾经爆料说。而对于爬窗,江珊已经总结出了经验,有一次母女二人翻窗进屋后,江珊语重心长地和女儿说:“你看,家里的窗户永远要留一条缝,绝对不能把所有窗户都锁死。”而江珊最常忘记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在哪里。刚进家门,就问女儿自己的电话在哪,整个屋子都找遍之后,女儿拨通了江珊的电话号码。通常,手机大多在江珊的裤兜里或是落在了车里,“失而复得”之后的心情也总是很兴奋的,“太好了!我的手机没有丢。”

 

 

 

《大丈夫》剧照

  新鲜问答

  新京报:听说私下跟马伊琍是好闺蜜?

  江珊:特别早的时候,我看过她一部戏,那个时候她还是小女孩,就觉得特别可爱。我俩之前没合作过,在上海见到后,觉得她特别像我小时候,脸型啊、感觉啊,也是笑眼。认识之后一拍即合。一直到我俩一起拍了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我演她妈,笑得不行了。那个戏是让我们友情充分发酵的一个媒介,一直到现在,都是关系很密切的。

  新京报:马伊琍的性格跟你也很像?

  江珊:她!她要比我厉害,是属于走平路都能摔跤的那种人,她是我们特二组的组长。

  新京报:《过把瘾》之后,曾在《人到四十》《大丈夫》等作品中和王志文再合作,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江珊:最大的变化就是都老了呗。相处模式没变,依旧很默契,我们私下没有过多的交流,不需要。志文老师在剧组说:我跟江珊是不需要预热和磨合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