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团成员认为,冯宪珍在《前任不敲门》中的表演“好得不意外,甚至因为不意外,反而缺少些想拍麻大腿喊好儿的惊喜感”。

  上周,由冯宪珍主演的话剧《前任不敲门》正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英国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的经典喜剧《Blithe Spirit》,讲述了一位流行小说家偶然将前妻的灵魂召唤回来,随即开始了一段混乱生活。以下是新京报剧评团关于该剧的打分报告。

  观众投票 83%

  在已看过该剧的观众中,有83%的人认为《前任不敲门》好看。

  专业评审团打分 76分

  导演:14分 表演:15分 剧本改编:17分 舞美服化道:15分 音乐:15分

  导演 得分:14分(满分:20分)

  诺埃尔·考沃德著名的客厅戏对导演来说向来都是巨大的挑战,剧本限制、台词风格都太强烈,给导演发挥的余地其实并不多。我可以看到这个戏里导演有极大的魄力,把一个原汁原味的英国戏改成了中国某小区单元楼里的故事。这应该比一堆中国演员拿捏着表现英式幽默更有趣。——尚晓蕾(编剧、戏剧翻译)

  有些段落的处理是值得称赞的,比如在布雷夫妇第一次登场的时候,“快进式”的节奏处理带来了一种喜感,而这种喜感正是对中产阶级社交活动之虚伪的讽刺。但在个别段落中(比如最后艾薇拉与康查尔吵架的戏份),导演的处理有刻意追求表演张力与现场效果的嫌疑。——杨舒帆(剧评人)

  剧本改编 得分:17分(满分:20分)

  中文版改名《前任不敲门》,对人物身份、状态作了本土化转换,也加入了“摩拜单车”等本土当代元素,但总体来讲还是以“忠实原著”为主,包括并没有在文本层面进行创作者表达,还是依循了原著的通俗娱乐闹剧样态。止步于此,对一个比较年轻的主创团队来讲,不免遗憾。——安莹(编剧、戏剧制作人)

  原剧本不用说了,经典。改成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个惊喜。唯一遗憾的是改得不够彻底,除了神棍老太太我相信在北京的大街上、公园里、京客隆里确实能遇到这么个人,其他人都像是处在英式优雅与中式通俗中间不知道该往哪边靠。翻译上接地气的部分颇有神来之笔,也有个别地方并不十分有必要。 ——尚晓蕾(编剧、戏剧翻译)

  康查尔与布雷看似亲密无间,实则谁也不关心谁,而一直夹在前任与现任中间两头为难的康查尔,究竟更爱谁一点呢?结局却是谁也不爱。在妻子鬼魂发怒的时候,他早已欢呼着自由奔向新生活了。这样荒诞的结局令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去思考婚姻,思考人性,思考那些藏在繁花背后的,所有“无价值”的东西。 ——杨舒帆(剧评人)

  音乐 得分:15分(满分:20分)

  《前任不敲门》不仅有原创作曲,还有音响设计,我的掌声主要献给后者。鬼魂的声音和小迪的吟唱空灵悦耳、带来了幽灵世界的神秘感,哪怕是在风声、风铃声、敲门声这样简单的音效之中,也能感受到音响设计在制作(或选择)上的用心。反观一些“大制作”的剧目,还会出现那种令观众出戏、笑场的音效。——杨舒帆(剧评人)

  表演 得分:15分(满分:20分)

  冯宪珍老师再一次以她精湛的演出贡献了本剧在表演上80%的可看性。其他演员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台词,声音小,咬字不清。观看过程中感觉舞台上聚不起来气,没有听觉视觉焦点,有些演员的台词听着太费劲,往往一句话中间和结尾几个字完全泄掉。这个戏台词挺关键的,可以说人物性格都在喋喋不休话赶话等各种节奏里面,台词一水就容易让人误会是人物状态没找到。——尚晓蕾(编剧、戏剧翻译)

  依靠力量冲突、演员和观众的情绪总被吊在一个分贝上的观演感受容易累,两个小时就嫌长了。表演风格有点小不搭,冯宪珍和江佳奇更“国话”,偶有译制腔,比如“可怜的艾维拉”,丈夫、好友以及太太和小保姆则没有这么明辨的风格感,亡妻又是一路。——安莹(编剧、戏剧制作人)

  原来冯宪珍演的不是前任!那剧名是不是得改成《巫婆显灵》之类的!冯老师好,单说各种花里胡哨的撞色服饰,要不仰仗过硬的表演,还真hold不住。但好得也不意外,甚至因为不意外,反而缺少些想拍麻大腿喊好儿的惊喜感。 ——谷依曼(戏剧戏曲学博士)

  舞美服化道 得分:15分(满分:20分)

  总体干净利落、简洁大方。两个点印象深刻,其一,舞台整体布局协调,特别是表现鬼魂来临时频频扇动的白色窗帘,确实有惊悚之气。其二,结尾处,男主要离开这间屋,家中物件宛若遭遇地震一般,一一塌落,颇有些“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感觉,但着力略实,缺少点儿举重若轻的意味。 ——谷依曼(戏剧戏曲学博士)

  景儿做得中规中矩。我看的首场灯光给得不到位,在小剧场里也觉得有点暗和散,再加上台词的问题,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另外我挺喜欢原剧本那个逍遥的精灵或者叫魂灵的,可以不要把前任妻子弄成午夜凶铃吗?——尚晓蕾(编剧、戏剧翻译)

  一般来说,“客厅剧”在舞美方面实在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前任不敲门》的舞美也显得中规中矩,但露天花园的设计是一个不错的点缀,男女主人公的两幅大照片也颇有深意。

  服装与化妆相得益彰,人物造型方面无可指摘,道具方面更令人称赞,桌子、花瓶、电脑、吊灯、书架、阳台的门……仿佛舞台上的一切都布满了调皮的小机关,它们完美地配合了演员的表演,并在剧终时直接取代了演员,拆掉这个充斥着虚伪与冷酷的“家”。 ——杨舒帆(剧评人)

  本期评审团:(排名不分先后)尚晓蕾(编剧、戏剧翻译)、安莹(编剧、戏剧制作人)、谷依曼(戏剧戏曲学博士)、杨舒帆(剧评人)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超